秋後,他的棉田,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他立刻便將此法,傳授給了周邊的所有棉農,引得無數人交口稱讚。
這樣的故事,開始在南陽、湖廣、江南……在每一個有“青石商會”成員的地方,不斷上演。
有木匠,看了柱子的文章,學會了更省力、更堅固的卯榫結構。
有農人,看了農錄上的方法,學會了如何為自家的田地,進行精準的配肥。
有商人,看了石頭的市場分析,提前預判了行情,賺了個盆滿缽滿。
《青石雜談》,這份最初隻是為了解決學院內部教學問題的小小刊物。
如今,竟成了整個商會聯盟之內,最受歡迎、也最被倚重的“技術寶典”和“商業指南”。
無數的感謝信,連同著各種成功的案例,如同雪片般,從各地飛回青石學院。
周文軒將這些案例,進行整理和篩選。
再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刊登在下一期的雜談之上。
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一個“知識輸出——實踐成功——經驗反饋——再次傳播”的、完美的良性循環。
終於,這份來自民間的、充滿了勃勃生機的刊物,也引起了京城裡,一些真正有識之士的注意。
一位早已告老還鄉、在士林中德高望重的內閣大學士,在偶然讀到這份《青石雜談》後。
竟是拍案叫絕,徹夜難眠。
他當即便親筆,為這份來自山野的“雜學”刊物,寫下了一篇序言。
“餘遍覽天下文章,多為空談玄理之作。”
“唯此《青石雜談》,言必及物,字皆有用。”
“其不拘一格,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為本,實乃上古聖人‘學以致用’之遺風也。”
“此等學問,或可稱之為……‘青石之學’。”
“其以百工技藝為基,以民生實利為用,堪為……‘百工之宗’。”
這篇由當世大儒親筆撰寫的序言,很快便被石頭想辦法,刊登在了京城影響最大的報紙之上。
一時間,朝野震動。
“青石之學”,這四個字,第一次,被正式地,提了出來。
它不再僅僅是張家一家的“奇技淫巧”。
而是被賦予了學術地位,被提升到了可以與“心學”、“理學”相提並論的、“學派”的高度。
當這篇序言傳回青石村時。
張大山、周先生、周文軒等人,手持著報紙,看著那“青石之學,百工之宗”八個大字,都是感慨萬千。
他們知道,他們所開創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門門技術,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更是一種全新的、務實的、足以改變這個時代的思想。
而這,才是能讓一個家族,真正地,千秋萬代,傳承不息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