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說,道,在天地之間。”
“可這天地,又是何物構成?”
“是山川,是河流,是風雨,是雷電。”
“不識山川之脈絡,則不知如何興修水利,此為‘無智’。”
“不知風雨之規律,則不知何時播種收割,此為‘無信’。”
“我等,若對這構成‘道’之根本的‘萬物’,都一無所知,又何談去悟道,去行道?”
“故,學生以為,‘格物’,正是‘致知’之始,亦是‘悟道’之基。”
他這番話,邏輯新奇,竟讓陳閣老,都一時不知該如何反駁。
小山沒有停下。
“先生又言,當以‘德’為本。”
“學生更想請教,何為‘大德’?”
“讓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卻高坐於廟堂之上,空談仁義,此為德乎?”
“讓將士持鈍刀,著劣甲,在邊關之上,以血肉之軀,抵禦外辱,卻空談忠勇,此為德乎?”
“讓天下萬民,皆困於愚昧與貧窮之中,而我等,卻隻知在故紙堆裡,尋章摘句,此又為德乎?”
他一連三問,如同三記重錘,狠狠地,砸在了在場所有人的心上。
整個講堂,一片死寂。
“學生以為,”小山的聲音,變得洪亮而又充滿了力量。
“真正的‘大德’,是讓天下人,都能吃飽穿暖,都能安居樂業,都能讀書識字,都能明曉事理。”
“而我父兄所為,正是以這‘格物’之術,在行這‘聖人’之大道。”
“我等,造良犁,興水利,讓百姓五穀豐登,此為‘仁’也。”
“我等,煉精鋼,鑄堅甲,讓將士保家衛國,此為‘義’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等,辦學院,印書籍,讓知識得以流通,開啟民智,此為‘禮’也。”
“我等,觀天時,察地利,探究萬物之理,此為‘智’也。”
“我等,以誠待人,以信立業,受聖上隆恩,亦不敢有半分懈怠,此為‘信’也。”
“仁、義、禮、智、信。”
“此五常之道,學生以為,與那‘格物興利’之學,非但不曾衝突,反而,是表裡一體,相輔相成。”
“無器,則道為空談。”
“無道,則器為凶器。”
“我青石之學,所求的,正是那‘以道禦器,以器載道,道器合一,天下大同’的至高境界。”
“敢問陳閣老,此等學問,此等誌向,又豈是……‘旁門左道,奇技淫巧’所能概括的?”
他這番話,擲地有聲,振聾發聵。
竟是將那看似處於對立麵的“儒家義理”與“格物實學”,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更高維度的方式,完美地,統一了起來。
在場的所有翰林和學子,都聽得是目瞪口呆,心神激蕩。
他們第一次發現,原來,這“格物之學”,竟也能被闡述得,如此的……充滿了“聖賢氣象”。
就連那一直端坐著的陳閣老,此刻,也從座位上,緩緩地站了起來。
他看著眼前這個眼神清亮、氣度從容的年輕人。
他的眼中,那份屬於學術權威的倨傲,漸漸退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複雜的、混雜著震驚、欣賞、以及……一絲“後生可畏”的感慨。
他知道,眼前這個年輕人,他的胸中所學,他的心中格局,早已遠遠地,超出了自己。
他,已經隱隱然,有了未來一代宰輔之姿。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