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的那場大辯論,如同在京城這片深不見底的輿論湖泊中,投下了一顆巨石。
其所激起的漣漪,經久不息,並以一種驚人的速度,擴散到了朝野的每一個角落。
張小山,這位年輕的翰林院修撰,和他那套“以道禦器,道器合一”的“青石之學”。
一時間,成了整個京城士林,最是熱門,也最是引人爭議的話題。
翰林院內,風氣為之一變。
那些曾經對小山敬而遠之的同僚們,如今,看他的眼神,已經徹底不同。
其中,固然還有一些思想僵化的老學究,依舊對他那“離經叛道”的言論,嗤之以鼻。
但更多的,特彆是那些年輕的、尚未被官場磨平棱角的進士們。
卻仿佛從他的那番話中,看到了一條全新的、能將“聖賢理想”與“經世致用”完美結合的道路。
他們開始主動地,前來小山那間小小的公事房,向他借閱那早已被無數人抄錄過的《青石雜談》。
他們開始與他,探討一些關於“格物”、“算學”的實際問題。
小山,不再是那個被孤立的“異類”。
他,儼然已經成了翰林院中,這個新興“實學派”的、當之無愧的領袖。
而比翰林院變化更快的,是張家府邸門前那條,曾經還算清淨的金魚胡同。
自那場大辯論之後,這裡,便徹底變成了京城最是熱鬨的地方之一。
每日裡,前來張府拜訪的馬車,絡繹不絕,幾乎從街頭,排到了巷尾。
張家的門房,收到的名帖,更是堆積如山。
“門庭若市”這四個字,成了張府如今最真實的寫照。
來訪的客人,形形色色,絡繹不絕。
有許多,是京城裡思想開明的學者和大儒。
他們為“青石之學”中,那種追本溯源、知行合一的精神所吸引。
特意前來,與張大山和周文軒,探討學問,一聊,便是一整個下午。
有許多,是嗅覺靈敏的富商巨賈。
他們在見識了“青石”品牌的巨大成功之後,都想來向石頭,請教經營之道。
並想方設法地,希望能加入那個如今已是炙手可熱的“青石商會”。
更有許多,是來自朝中六部的、有誌於實務的官員。
他們不再空談理論,而是帶著各種實際的難題,前來求教。
“張伯爺,我戶部在清查漕運賬目時,發現多處虧空,賬目混亂,不知貴府的‘複式記賬法’,可否借閱一二?”
“張伯爺,我兵部武庫司,刀劍損耗巨大,不知貴府的‘合金鋼’,可否勻出一些,讓我等試製新式兵器?”
“張伯爺,我工部……”
麵對這紛至遝來的、代表著各種機遇和人脈的訪客。
張家,再次召開了一場家庭會議。
“爹,三哥,如今咱們家這門檻,真的快被踏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