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看著那厚厚一摞的名帖,既是興奮,又是苦惱。
“每日裡,前來拜訪的官員、學者、商人,絡繹不絕。”
“這人情,都快應付不過來了。”
張大山看著孩子們,臉上卻露出了平靜的笑容。
他知道,這,便是他當初,最想要看到的結果。
“人情,是債,也是網。”
他緩緩地說道。
“彆人來求咱們,是看得起咱們的本事。”
“咱們,不能拒人於千裡之外,但也不能……來者不拒。”
“咱們要做的,是把這些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彙聚到咱們家門口的人,進行篩選。”
“把那些真正有才乾、有想法、願意做實事的人,都給它留下來。”
“把他們,都變成咱們的朋友,變成咱們的盟友。”
“咱們要用這《青石雜談》,用這青石學院,用咱們的商會,用咱們的府邸。”
“編織一張,屬於咱們自己的、全新的、基於‘共同理念’和‘共同利益’的……人脈大網。”
在他的指導下,張家眾人,開始有條不紊地,經營起這份來之不易的“聲望”。
石頭的珍寶閣,不再僅僅是售賣奇珍。
它開始定期舉辦“商業沙龍”,邀請京城最成功的商人們,共同探討市場行情,交流經營心得。
花兒的“錦繡堂”,則成了京城所有貴婦人最向往的“時尚中心”。
她舉辦的“品茶鑒花會”,不僅能預定到最獨特的絲綢,更能聽到、並影響,整個京城最頂層的輿論風向。
而張府的書房,和小山的翰林院公署。
則漸漸地,形成了一個以“青石之學”為核心的、非官方的“智庫”。
那些對“格物之學”感興趣的學者,那些在各自領域遇到技術難題的官員。
都開始習慣於,在遇到問題時,來這裡,與張家父子,進行一次“學術探討”。
而每一次的探討,都能讓他們,帶著全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滿意而歸。
這天晚上。
張府的書房裡,再次高朋滿座。
工部尚書劉庸,內閣大學士陳閣老,南陽知府孫敬明……
這些帝國的重臣,此刻,都圍坐在一張巨大的沙盤前。
與張大山、小山、鐵牛、柱子等人,共同探討著,關於黃河治理的下一步詳細計劃。
屋外,是京城繁華的萬家燈火。
屋內,則是一個以張家為核心的、全新的、充滿了實乾精神和改革活力的“改革派”政治聯盟,正在,悄然成型。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