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機車”與“開山猛藥”這兩大技術難題的相繼攻克,理論上已經為大寧帝國鋪平了征服山川天險,將鐵路網遍布全國的道路。
然而青石縣伯張大山的心中卻並沒有感到絲毫的輕鬆。
相反一種更深層次的、也更為棘手的憂慮開始在他的心頭不斷蔓延。
這一日他將自己兩個在京城身居要職的兒子,鐵路總署左侍郎張小山與戶部主事張豆子,一同叫到了自己的書房。
他沒有談論任何具體的工程項目,而是將一張巨大的大寧輿圖鋪在了桌案之上。
輿圖上不僅有已建成的“京燕線”,規劃中的“京濟線”、“京武線”,更有數十條用虛線描繪的、遍布帝國各州府的遠期鐵路規劃網絡。
除此之外他還用不同顏色的筆在地圖上圈出了十幾個地點——那是未來計劃興建的鋼鐵廠、水泥廠、機械廠、造船廠的預定位置。
這張圖是張大山心中整個大寧帝國未來二十年的工業化宏偉藍圖。
“小山,豆子,你們來看看。”張大山指著這張圖沉聲問道,“你們覺得要將這張圖從紙上變成現實,我們最缺的是什麼?”
張豆子這位對數字最敏感的“活算盤”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錢。海量的、天文數字般的錢。”
張小山則在思索片刻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是朝廷的決心和穩定的政策環境。”
張大山聽完緩緩地搖了搖頭。
“你們說的都對,但都不是最根本的。”他的手指重重地點在了輿圖的中央,點在了“京城格物總院”那幾個字上。
“我們最缺的是人!”
“是成千上萬乃至是數十萬的、懂得格物之學,能夠看懂圖紙,能夠操作機器,能夠管理工廠,能夠勘探礦脈,能夠修建鐵路橋梁的……專業人才!”
他抬起頭目光灼灼地看著自己的兩個兒子。
“你們看如今我們所有的項目,無論是鐵路、鋼鐵還是‘開山猛藥’,其核心技術團隊都離不開咱們格物院培養出的那區區幾百名畢業生。
現在僅僅是幾條主乾線的修建,就已經將我們的人才儲備抽調一空捉襟見肘。”
“那麼將來呢?當這張圖上所有的項目都同時鋪開時,我們又去哪裡找來那數以萬計的工程師、設計師、技術工匠和項目管事?”
“沒有足夠的人才,這張藍圖畫得再如何宏偉,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
張大山的這番話如同一盆冷水,瞬間澆熄了兄弟二人心中因為近期一連串技術突破而帶來的些許自滿。
他們順著父親的思路向深處想去,不由得驚出了一身冷汗。
是啊!他們過去總是將目光聚焦於如何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卻忽略了再先進的技術也需要由“人”去掌握、去執行、去推廣。
而“人才”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才是限製帝國這台巨大機器高速運轉的最根本的瓶頸!
“那……爹,您的意思是?”張小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虛心求教。
張大山走到書架旁從中抽出了一份他早已準備好的、裝訂成冊的厚厚計劃書。
計劃書的封麵上寫著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大寧國民教育總綱》。
他將這份計劃書遞給了兩個兒子。
“錢沒了可以再賺,政策出了問題可以再改,唯有人才的培養是百年大計刻不容緩!”
“京城的格物總院固然是我等的根本,但它不應該是一座孤芳自賞的象牙塔,它應該像一顆種子將它的根係紮入我大寧的每一寸土地!”
“我的想法是以京城格物總院為核心,在全國範圍內開辦……分院!”
“分院?!”兄弟二人齊聲驚呼。這個想法太大膽也太瘋狂了!
張大山點了點頭眼中燃燒著一種名為“夢想”的火焰。
“沒錯!就是分院!”
“第一步我們先在江南的蘇州、湖廣的江陵府以及川蜀的蜀州府這三座南方重鎮,建立三所規模龐大的‘格物分院’!”
“這三所分院將完全複製京城總院的模式,設立算學、物理、化學、營造、機械五大係,由總院統一編寫教材統一製定考核標準!”
“我們要讓格物之學不再是京城獨有的屠龍之技,而是讓南方的學子也能在家門口接觸到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知識!”
“第二步有了人才我們還要有產業。我計劃將一些技術含量相對不那麼高但需求量巨大的產業,比如水泥廠、農具廠、紡織機械廠,逐步地向這三座南方重鎮遷移。
讓分院培養出的人才可以直接在本地找到用武之地,形成一個‘教育培養人才,人才發展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師資。”
“分院的先生從何而來?就從我們京城總院這兩年已經畢業,並且在各個項目中得到了充分鍛煉的優秀學子中進行選拔!”
“我們要成立一個‘師範係’專門培養老師!將他們像一顆顆火種播撒出去,讓他們去點燃整個天下的燎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