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裝置,我稱之為‘水幕除塵器’。”
張大山指著那些密密麻麻的陶管,解釋道。
“待高爐點火,煙塵升騰之際。我們便打開頂部水池的閥門,清水便會從這些陶管的細孔之中,如同細雨一般噴灑而下,在煙囪內部,形成一道……水做的幕簾!”
“那些滾燙的、夾雜著無數煤灰、粉塵的煙氣,在穿過這道水幕之時,其中大部分的塵埃顆粒,便會被潮濕的水珠粘附、包裹,然後隨著水流,沉降到底部的集灰池中。”
“而經過這番‘洗滌’之後,再從煙囪頂部排出的,便是相對乾淨、塵埃大減的煙氣了。如此,便能將十之七八的汙穢,都留在我們這集灰池內,而非任其飄散於天地之間。”
“至於這集了灰的‘濁水’嘛……”他指了指集灰池旁一條通往“活水淨化係統”的管道,“自然有它該去的地方,經過層層淨化,最終,水歸清水,灰歸灰土,各得其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水幕除塵!
這個充滿了天才般想象力的構想,如同在眾人腦海中劈下了一道閃電!
他們做夢也沒想到,水與火這兩種看似不相容的力量,竟然還能以這種奇妙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用來“清洗”那看似無形無影的煙塵!
這……這簡直是神乎其技,聞所未聞!
那些格物院的學子們,更是激動得兩眼放光,立刻就圍了上去,仔細研究著那套裝置的每一個細節,口中不停地發著“精妙”、“絕倫”的讚歎。
他們知道,安國公今日,又為他們,上了一堂足以改變世界、也足以讓他們銘記一生的“格物”大課!
第三策:改燃料,從源而控。
“疏散與洗滌,皆是治標之策。”
張大山的聲音再次響起,將眾人的思緒,引向了更深的層次。
“真正的治本之道,在於……改變我們所用的‘火’本身。”
他讓人抬上來了兩筐不同的燃料。
一筐,是普通的、從附近煤窯挖來的原煤,黑乎乎的,夾雜著不少土石雜質。
另一筐,則是一種色澤烏黑油亮、質地堅硬多孔、敲擊之下會發出清脆金屬聲的奇特“黑石”。
“此,乃原煤。其性雖烈,但燃燒之時,煙大,灰多,且常含硫磺等毒物,是為‘劣火’。”
“而此物,”他拿起一塊烏黑的“黑石”,展示給眾人,“乃是用原煤,經過隔絕空氣、高溫乾餾之後,製成的‘焦炭’。其燃燒之時,煙極少,灰亦極少,熱力卻比原煤更強,更持久,是為‘精火’!”
“黑水鎮,用的是‘劣火’,故而黑煙蔽日,毒氣熏天。”
“而我清溪城,將來所有的高爐、窯廠,都必須,也隻能,使用這種‘精火’!”
“我已命柱子,在百工區內,專門修建數座大型乾餾窯,將所有運來的原煤,都先轉化為焦炭,再行使用。”
“如此,便能從源頭上,最大限度地減少煙塵的產生。此,方為‘釜底抽薪’之上策也!”
高煙囪疏散,水幕簾除塵,改燃料控源。
這“控煙三策”,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從末端治理,到過程控製,再到源頭削減。
一套完整而又科學的、遠超這個時代的“大氣汙染防治體係”,就在張大山這番深入淺出的講解中,清晰地呈現在了所有人的麵前。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已經被安國公那深邃如海的智慧,和那份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力,給徹底折服了。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