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亨二年公元675年),一個震驚朝野的消息傳來——太子李弘突然暴斃於合璧宮。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民間開始流傳各種謠言,有人說李弘是被武媚娘下毒害死的,因為她擔心兒子登基後會影響自己掌權。這些傳言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人們對這種宮廷秘事總是充滿了好奇和猜測。
李治得知兒子的死訊後,悲痛欲絕。他抱著李弘的屍體,痛哭流涕,口中喃喃自語:“弘兒,是父皇害了你啊!”他的哀傷讓人動容,仿佛整個世界都在為這位年輕的太子默哀。
而武媚娘則跪在一旁,淚水像決堤的洪水一樣湧出,打濕了她的衣襟。然而,沒有人能看清她眼中的真實情感,是悲傷還是喜悅,亦或是其他更為複雜的情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弘的死,讓宮廷的局勢變得撲朔迷離。不久之後,李治決定立次子李賢為太子。這位“章懷太子”以其聰明才智和卓越的學識聞名於世,他主持編纂的《後漢書注》更是備受讚譽。在朝堂上,李賢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威望,深得大臣們的認可。
然而,武媚娘對這個兒子卻始終心存疑慮。她覺得李賢太過鋒芒畢露,擔心他將來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她暗中派人散布謠言,聲稱李賢並非皇後親生,而是她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
這個謠言如同一把利劍,直刺李賢的心臟。他聽到這個傳言後,心中又驚又怒。他無法相信這樣的謠言會出自自己的母親之口,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在痛苦和憤怒的驅使下,李賢寫下了一首《黃台瓜辭》:“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這首詩表達了他對宮廷權力鬥爭的無奈和對親情的失望,同時也暗示了他對武媚娘的不滿和警告。
武媚娘看到詩後,冷笑一聲:"好個"再摘使瓜稀",看來這孩子是等不及了。"她授意酷吏明崇儼誣告李賢謀反,李賢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臨行前,李賢對著皇宮方向叩首:"母後,孩兒究竟做錯了什麼?"三年後,李賢被逼自儘,年僅二十九歲。
四、薛仁貴西征:鐵血將軍的傳奇與遺憾
就在後宮與朝堂暗流湧動之際,大唐邊境卻突然燃起了熊熊戰火。吐蕃這個野心勃勃的鄰邦,竟然公然進犯大唐的西域地區,這無疑是對大唐國威的嚴重挑釁。
此時的唐高宗李治,雖然身體狀況不佳,但他深知邊境局勢的嚴峻性。他強撐著病體,召集眾將,麵色凝重地說道:“吐蕃欺人太甚,竟敢侵犯我大唐疆土,哪位愛卿願為朕分憂,前往西域抗擊吐蕃?”
話音未落,隻見老將薛仁貴挺身而出。他雖然年事已高,滿頭白發在盔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但他的眼神依然銳利,透露出一股堅毅和果敢。薛仁貴抱拳施禮,高聲說道:“陛下,末將雖已年邁,但尚能彎弓殺敵!願率大軍西征,必不辱使命!”
李治見薛仁貴如此英勇,心中稍感寬慰,當即任命他為西征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出征西域。
鹹亨元年公元670年),薛仁貴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踏上了西征之路。一路上,他軍紀嚴明,士氣高昂,士兵們都對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充滿信心。
然而,當大軍行至大非川時,卻遭遇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危機。副將郭待封不聽從薛仁貴的指揮,擅自行動,結果導致唐軍的糧草被吐蕃軍隊劫走。這一變故讓薛仁貴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局麵,他仰天長歎:“待封誤我啊!”
麵對吐蕃四十萬大軍的圍攻,唐軍陷入了絕境。但薛仁貴並沒有絲毫退縮,他單槍匹馬衝入敵陣,手中的一杆方天畫戟舞得虎虎生風,所到之處,吐蕃士兵紛紛倒地。吐蕃士兵見狀,驚恐地高呼:“唐將有神力!”
然而,儘管薛仁貴勇猛無比,但麵對數倍於己的敵軍,他最終還是寡不敵眾,慘遭失敗。這場慘敗讓唐軍損失慘重,士氣低落。
薛仁貴作為軍隊的統帥,自然要承擔起失敗的責任。他被朝廷革職為民,解甲歸田。在離開軍營的那一天,薛仁貴默默地撫摸著那件陪伴他多年的戰甲,心中感慨萬千。這件戰甲見證了他無數次的戰鬥,上麵的每一道傷痕都記錄著他的榮耀與艱辛。
薛仁貴不禁老淚縱橫,他悲歎道:“薛仁貴一生征戰,從未如此慘敗過啊!我有何顏麵去麵對陛下呢?”他感到無比的愧疚和自責,覺得自己辜負了皇帝的信任和期望。
就這樣,薛仁貴回到了家鄉,過上了平淡的生活。然而,他的心中始終難以釋懷那場慘敗,常常夜不能寐。
時光荏苒,轉眼間三年過去了。就在人們漸漸淡忘薛仁貴的時候,高句麗卻突然再次叛亂。這一次,高句麗的叛軍來勢洶洶,唐朝邊境陷入了巨大的危機。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李治皇帝想起了曾經的名將薛仁貴。他深知薛仁貴的軍事才能和戰鬥經驗,於是決定重新啟用這位老將。
李治親自召見了薛仁貴,誠懇地對他說:“老將軍,如今高句麗再次叛亂,朕實在是無人可用啊!還得靠您出馬,才能平定這場叛亂啊!”
薛仁貴聽後,二話不說,立刻披上那件塵封已久的戰甲,毫不猶豫地奔赴前線。儘管此時的他已經年逾花甲,但他的鬥誌依然昂揚,決心用自己的最後一絲力量為國家效力。
在戰場上,薛仁貴展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無畏的勇氣。他率領唐軍與高句麗叛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廝殺,最終成功地平定了叛亂,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
五、嵩山封禪:武皇後的權力宣言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李治的風疾已經嚴重到連說話都很困難的程度。然而,武媚娘卻抓住了這個機會,向李治提議道:“陛下,自大唐開國以來,尚未舉行過封禪大典。如今四海升平,正是去嵩山祭天、彰顯我朝威儀的好時機啊。”李治聽後,微微點頭表示同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李治並不知道,武媚娘真正在意的並不是祭天本身,而是這場大典背後所蘊含的巨大政治意義。
封禪大典的日子終於來臨,按照舊例,應該由皇帝進行初獻,公卿們則負責亞獻。可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武媚娘卻突然站出來,說道:“陛下龍體欠安,臣妾願代行亞獻之禮。”
她的這番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滿朝文武都為之嘩然。禦史大夫更是毫不猶豫地跳出來,強烈反對道:“自古以來,從未有女子參與封禪之禮,這成何體統!”
麵對禦史大夫的指責,武媚娘毫不示弱,她緊緊地盯著他,眼神冷得像冰一樣,讓人不寒而栗。隻聽她緩緩說道:“禦史大人是覺得臣妾不配,還是覺得陛下的決定有誤呢?”
這句話如同一把利劍,直刺禦史大夫的要害。他頓時啞口無言,不知如何應對。
最終,在萬眾矚目之下,武媚娘身著一襲華麗的禮服,如同仙子下凡一般,緩緩地登上了祭壇。她手中緊握著一支潔白的玉笏,每一步都顯得那麼輕盈而又莊重。
當她走到祭壇中央,將祭品恭敬地獻上時,整個嵩山都仿佛被她的氣勢所震撼,回蕩著她那堅定而有力的聲音。這聲音穿透了雲層,傳遍了每一個角落,讓所有人都能清晰地聽到。
這一刻,在場的人們都深刻地意識到,這個站在皇帝身邊的女人,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皇後”這個頭銜了。她的野心和欲望,就像那燃燒的火焰一般,熊熊燃燒,無法撲滅。
而李治,則坐在輪椅上,遠遠地望著妻子的背影。他的眼神中,既有對武媚娘的欣慰,因為她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封禪大典;但同時,也流露出一絲難以言喻的恐懼。他不知道,這個曾經深愛他的女人,如今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她是否還會像以前那樣,全心全意地愛著他呢?
夕陽漸漸西沉,封禪大典終於圓滿結束。武媚娘站在祭壇上,俯瞰著山下那密密麻麻的人群,嘴角微微上揚,勾勒出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這微笑中,既有對自己成功的自信,也有對未來的期許。
一個屬於她的時代,正在這場盛大的儀式中悄然拉開帷幕。然而,病入膏肓的李治,又能在那龍椅上坐多久呢?李家的江山,是否真的會如眾人所猜測的那樣,改姓武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請大家收藏:()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