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安史之亂的烽火早已燒透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而這亂世棋局上的棋子,正被命運的手攪得愈發紛亂。
郭子儀在河東的軍帳裡,正對著地圖推演戰局。案上的油燈忽明忽暗,映著他鬢邊新添的白發——朔方軍剛在河陽與史思明的叛軍鏖戰三日,斬了敵將三千,可他望著帳外傷兵的呻吟,眉頭依舊鎖得很緊。史思明那廝用兵如鬼魅,前幾日還在洛陽城外擺開陣勢,轉天就派輕騎偷襲了唐軍的糧道,害得士兵們啃了兩天乾硬的麥餅。郭子儀用手指在地圖上重重一點,對著副將道:“明日分兵三路,一路佯攻洛陽,引他主力出動;另外兩路繞到後方,燒了他的糧倉!”聲音裡帶著老將的沉穩,卻也藏著不容置疑的鋒芒。
千裡之外的太原,李光弼正站在城牆上調試新造的投石機。這器械比當年守太原時又改進了幾分,石彈能飛出三裡地,砸在地上能陷出半尺深的坑。他望著遠處叛軍的營寨,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史思明派使者來勸降,說要與他“共分河北”,他當場把勸降書燒了,還讓使者帶話:“有種就來攻城,我這投石機正缺靶子!”帳下的士兵都知道,這位李將軍看著沉默寡言,骨子裡比誰都硬,當年在常山能餓著肚子死守孤城,如今手裡有了新武器,更不會給叛軍半分機會。
而在平原郡的殘破城樓上,顏真卿正用綁著繃帶的手,寫下給各州郡的檄文。他的左手在一次突圍中被流矢射穿,至今握筆時還在發抖,可筆下的字依舊力透紙背,“賊寇雖凶,終是逆天而行;我等雖弱,心存家國便有萬鈞之力”。身旁的小吏看著他手腕上滲出的血染紅了紙頁,忍不住勸道:“大人,歇會兒吧。”顏真卿卻搖搖頭,指著城下正在操練的義軍:“他們拿鋤頭的手都能握刀,我這點傷算什麼?”他知道,這亂世裡,筆墨與刀劍同樣重要——檄文能聚人心,正如刀劍能退敵寇。
長安城裡的太極宮,早已沒了開元年間的繁華。唐肅宗李亨坐在偏殿裡,聽著李輔國彙報成都的動靜。“太上皇近日總在夜裡哭,說想回長安看看。”李輔國低著頭,聲音裡帶著幾分刻意的挑撥,“還讓舊部偷偷送了些書信給河西節度使,怕是……”李亨猛地一拍桌,青瓷筆洗摔在地上,碎成幾片:“他還不死心?”他起身走到窗前,望著宮牆外灰蒙蒙的天,心裡像壓著塊石頭——收複長安的捷報剛傳來時,他曾想過迎父親回京,可李輔國總在耳邊念叨“放虎歸山”,如今看來,這對父子的隔閡,怕是再也填不平了。
成都的行宮裡,李隆基正對著銅鏡發呆。鏡中的老人須發皆白,眼角的皺紋深如溝壑,哪裡還有半分當年“三郎”的風采?他摩挲著鏡匣裡那支楊貴妃留下的鈿盒,鈿盒的珍珠寶石早已失去光澤,卻被他摩挲得溫潤。有宦官來報,說肅宗派人送來了新釀的蜀酒,他卻揮揮手:“拿走吧,我喝不慣。”他想念長安的梨花酒,想念曲江池畔的風,更想念那個陪他喝了一輩子酒的人。可如今,長安是兒子的長安,他這個太上皇,不過是蜀地的一個過客。
而叛軍營裡的史思明,正摟著新納的姬妾飲宴。帳外傳來探馬的消息,說郭子儀的軍隊正在渡河,他卻滿不在乎地灌了口酒:“讓他來。”轉頭對身邊的謀士道,“傳令下去,明日把安慶緒那小子的人頭送到唐軍陣前,就說我幫朝廷‘清理門戶’。”他笑得狡黠,像隻盤算著獵物的狐狸——安祿山死後,他的兒子安慶緒是個廢物,這“大燕”的江山,早該姓史了。
這大唐的天下,此刻正被無數股力量拉扯著:前線的刀光劍影,朝堂的明爭暗鬥,文人的紙筆丹心,百姓的顛沛流離。郭子儀能否一鼓作氣收複洛陽?李光弼的投石機能否砸破史思明那老小子的野心?顏真卿的檄文能否聚起更多忠義之士?李亨與李隆基這對父子,終將以怎樣的方式收場?而那反複無常的史思明,又會在這亂世裡掀起怎樣的波瀾?
風雲變幻間,有人在戰火裡堅守,有人在權力中迷失,有人用生命書寫忠義,有人用陰謀算計天下。這愛恨交織、情仇糾纏的大唐,下一幕又將上演怎樣的驚心動魄?
一、鄴城之戰:郭子儀的"水攻奇謀"與豬隊友的神坑操作
乾元元年的冬天,鄴城城外的漳河結了層薄冰,寒風卷著雪沫子,打在六十萬唐軍的鎧甲上,發出“簌簌”的聲響。九大節度使的營帳連亙十裡,旌旗在鉛灰色的天空下獵獵作響,把這座被安慶緒占據的孤城圍得水泄不通。
安慶緒扒著鄴城的垛口往下看,腿肚子抖得像篩糠。城外的唐軍密密麻麻,從東門望到西門,全是攢動的人頭和閃爍的刀光,連漳河對岸的樹林裡都藏著伏兵,鳥雀飛過都要被箭射下來。他回頭對著親信哭嚎:“完了完了!這麼多人,就是填也能把鄴城填平了!這城守不住了!”
手下趕緊遞上筆墨,勸他向史思明求救。安慶緒握著筆的手直打顫,寫出來的字歪歪扭扭,全是“史將軍救命”“若能解圍,願將河北之地儘獻”之類的話,末了還不忘畫個血手印,活像個被逼到絕路的潑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信使快馬加鞭趕到範陽,史思明看了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早等著這一天了——安慶緒這小子無能,正好借唐軍的手除掉他,自己再坐收漁利。當下拍著桌子喊:“備兵!本王親自去救鄴城!”十三萬大軍即日開拔,旌旗上“史”字打得老遠就能看見,卻在離鄴城還有百裡的地方停了下來,隻派少量騎兵襲擾唐軍糧道,擺明了要坐山觀虎鬥。
郭子儀在中軍帳裡看得明白,這史思明是想等他們和安慶緒兩敗俱傷。他圍著地圖轉了三圈,忽然一拍大腿:“有了!”轉身對李光弼等節度使笑道,“鄴城地勢低,漳河就在城外,咱們引河水灌城,保管讓安慶緒和史思明都變成落湯雞!”
這計策一出,眾將紛紛叫好。士兵們連夜扛著沙袋修堤壩,鑿冰開渠,把漳河的水往鄴城方向引。冰冷的河水在渠裡嘩嘩流淌,眼看著堤壩越修越高,隻要再壘最後三層沙袋,打開閘門,鄴城就得變成一片澤國。郭子儀站在堤壩上,望著遠處鄴城的城樓,眼裡閃著光:“不出三日,咱們就能喝慶功酒了!”
可就在這節骨眼上,監軍魚朝恩帶著幾個宦官,搖搖擺擺地進了營。這魚朝恩是唐肅宗身邊的紅人,臉上堆滿假笑,肚子挺得像個皮球,手裡的拂塵甩得比誰都歡。他哪懂什麼兵法?見唐軍圍了鄴城半個月沒動靜,早就急著搶功勞,跑到唐肅宗麵前一頓忽悠:“陛下,郭子儀那水攻太慢了!六十萬大軍圍著一座孤城,傳出去讓人笑話!依奴才看,直接攻城,三天就能拿下鄴城,活捉安慶緒!”
唐肅宗本就對郭子儀手握重兵有些忌憚,聽魚朝恩說得天花亂墜,當即下旨:“罷黜水攻,即刻攻城!”
聖旨一下,唐軍立馬亂了套。九大節度使誰也不服誰,沒有統一指揮,你攻東門我打西門,兵力分散得像撒芝麻。史思明在遠處看得清楚,趁唐軍陣型混亂,突然親率十三萬大軍殺了過來。他的騎兵像黑風一樣卷進唐軍陣中,唐軍沒料到叛軍來得這麼快,頓時潰不成軍。
更倒黴的是,撤退時突然刮起狂風,飛沙走石打得人睜不開眼。唐軍士兵在黑暗中分不清敵我,隻顧著往後跑,自相踐踏的慘叫聲此起彼伏,盔甲、兵器丟得滿地都是,漳河岸邊的冰麵都被踩碎了,不少人掉進冰窟窿裡,瞬間凍成了冰坨。
郭子儀在亂軍中殺開一條血路,看著潰散的軍隊,氣得直跺腳,鋼牙咬得咯咯響:“大好局勢!全被這閹貨毀了!”他想收攏殘兵再戰,可手下的士兵早就跑散了,隻剩下幾百親兵護著他往後退。
而魚朝恩呢?早就帶著宦官們躲在後麵,見勢不妙先跑了。回到長安,他反倒跪在唐肅宗麵前哭哭啼啼,把黑鍋全扣在郭子儀頭上:“陛下!都是郭子儀指揮不力!他放著好好的城不攻,偏要搞什麼水攻,耽誤了戰機不說,還讓叛軍鑽了空子!若不是奴才跑得快,恐怕就要被他連累了!”
唐肅宗本就對敗仗怒火中燒,聽了這話,當即下旨解除郭子儀的兵權,讓他回長安賦閒。
郭子儀接到旨意時,正在整理殘部的花名冊。那些名字,有的打了勾陣亡),有的畫了圈失蹤),密密麻麻寫滿了幾大張紙。他望著窗外飄落的雪花,緩緩摘下頭盔,露出滿頭白發,歎了口氣:“我郭某征戰一生,不怕死在沙場,就怕被自己人背後捅刀子啊。”
就這樣,這位平定安史之亂的擎天柱,立下赫赫戰功卻遭構陷,帶著一身疲憊回了長安……。
而鄴城的戰火依舊燃燒,史思明趁機吞並了安慶緒的殘部,勢力愈發壯大,大唐的平叛之路,又被這荒唐的內鬥,拖進了更深的泥潭……。
二、李光弼的"河陽保衛戰":教科書級彆的防守藝術
鄴城之戰的硝煙還沒散儘,史思明的鐵騎已如黑雲壓境,直逼洛陽。河陽成了拱衛東都的最後一道屏障,城樓上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卻掩不住守軍的倉皇——李光弼臨危受命趕來時,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景象:城牆多處坍塌,士兵們穿著破爛的鎧甲,手裡的兵器鏽跡斑斑,糧倉的鑰匙一打開,裡麵的米缸見底,隻剩下幾袋發黴的穀子。
“報——”軍需官跪在地上,聲音發顫,“李將軍,城中能戰的士兵隻有兩萬,還多是鄴城潰退下來的殘兵,糧草……隻夠撐十天。”
部將們圍著沙盤唉聲歎氣,有人搓著手說:“要不……咱們棄城吧?河陽太小,根本擋不住史思明的十萬大軍。”
李光弼卻彎腰從地上撿起一支斷箭,“噗”地插進麵前的土中,箭杆筆直,鋒芒銳利。他環視眾人,聲音不高卻帶著千鈞之力:“從今日起,這箭就是界碑。誰要是敢後退一步,誰要是敢提‘棄城’二字,就跟這支箭一樣,釘在這兒!”
第二日清晨,史思明的大軍就到了河陽城下。他騎著一匹西域寶馬,在陣前耀武揚威,見城樓上的唐軍稀稀拉拉,忍不住放聲大笑:“李光弼,你就這點人?還不夠我塞牙縫的!識相的趕緊開門投降,我還能賞你個一官半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罵聲剛落,他忽然對手下說:“把咱們的戰馬都牽到河邊洗澡,讓城裡的人瞧瞧,我史思明的馬,都比他們的兵多!”
一千多匹戰馬被趕到黃河邊,個個膘肥體壯,鬃毛油亮,在水裡撲騰著嘶鳴,場麵蔚為壯觀。城樓上的唐軍看得眼都直了,有新兵忍不住嘀咕:“這麼多馬,衝過來咱們可擋不住……”
李光弼卻站在垛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轉頭對親衛說:“去,把軍中所有母馬都牽到城樓上來,馬駒子留在馬廄裡彆喂飽。”
親衛雖疑惑,還是照辦了。不一會兒,幾十匹母馬被拴在城樓的欄杆上,這些馬剛生過馬駒,此刻見不到崽子,又聽著對岸公馬的嘶鳴,頓時焦躁起來,仰著脖子“噅噅”直叫,聲音又急又響。
對岸的公馬一聽母馬的叫聲,頓時亂了套。有的掙脫韁繩,有的在水裡直打轉,沒過多久,竟有幾百匹公馬不顧一切地跳進黃河,劈波斬浪遊向河陽城樓,隔著城牆對著母馬刨蹄子——連畜生都經不住這般誘惑,哪管什麼主人的命令?
史思明在陣前看得目瞪口呆,等反應過來,氣得哇哇大叫,抄起馬鞭劈頭蓋臉打向身邊的馬夫:“廢物!連幾匹馬都看不住!李光弼你這陰招!有種出城來戰!”
城樓上的李光弼笑得更歡了:“史思明,兵不厭詐!你的馬想歸順大唐,我總不能拒之門外吧?”
這還隻是開始。李光弼知道,光靠小聰明贏不了持久戰,他琢磨出一套“跳刀戰術”。從兩萬士兵裡挑出五百個亡命徒,個個身材精悍,每人發一把尺餘長的短刀,刀柄纏著防滑的布條。他親自帶著這些人在城樓上演練:“等叛軍架雲梯攻城,你們不用管彆的,就從垛口跳下去,專砍他們的腿!記住,落地就滾,彆讓他們的長矛捅著,砍翻一個夠本,砍翻兩個賺一個!”
敢死隊員們聽得熱血沸騰,拍著胸脯喊:“將軍放心!拚了!”
幾日後,史思明果然下令攻城。叛軍扛著雲梯往上衝,剛爬到一半,突然從城樓上跳下一群黑影,落地時“咕嚕嚕”滾到雲梯下,手裡的短刀“唰”地出鞘,對著叛軍的小腿、腳踝一陣亂砍。叛軍猝不及防,好多人從雲梯上摔下來,摔斷了胳膊腿,沒摔下來的也被砍得慘叫連連,看著腳下這群像瘋狗似的唐軍,嚇得魂飛魄散。
這招“跳刀戰術”成了史思明的噩夢。每次攻城,叛軍都得先掂量掂量——雲梯能不能架穩是次要的,就怕腳底下突然冒出個拿刀的瘋子。有次他派最精銳的“曳落河”衝鋒,結果被敢死隊砍倒一片,連帶隊的將領都被削掉了半隻腳掌,哭著喊著往後退。
河陽保衛戰就這麼硬生生拖了兩年。李光弼帶著兩萬殘兵,靠著奇謀妙計和死戰到底的狠勁,把史思明的十萬大軍死死擋在黃河對岸。城裡的糧草吃完了,士兵們就挖野菜、煮樹皮;盔甲破了,就用鐵片補;有人想逃跑,看到城牆上那支依舊筆直的斷箭,又默默回了營房。
史思明攻得越急,敗得越慘,到最後連他自己都納悶:“這河陽是塊鐵打的?李光弼是個閻王爺轉世?”他哪知道,支撐唐軍的從來不是兵力,是李光弼那句“後退者釘死”的誓言,是城樓上母馬引來的公馬,是敢死隊員手裡那把豁了口的短刀——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拚出的是亂世裡最硬的骨頭。
這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後來成了軍事史上的奇跡。而河陽城頭的風,依舊吹著,像在訴說著一個道理:有時候,決定戰爭勝負的,從來不是人數多少,是有沒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
三、皇室風雲:李隆基的淒涼晚年與李亨的心病
成都的行宮,原是蜀地藩王的舊宅,雖也算軒敞,卻總透著股揮之不去的潮濕。李隆基坐在窗前的竹椅上,看階下的青苔爬滿了石縫,像極了他鬢角蔓延的白發。高力士被流放巫州的那天,老太監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奴才還會回來伺候陛下”,可這一等,就是三年,連個音訊都沒有。身邊的舊人走的走、死的死,如今隻剩下兩個怯生生的小宮女,連給他梳發都總扯到發根。
那日午後,陽光透過窗欞,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李隆基忽然想起楊貴妃剝荔枝的模樣,那果肉瑩白,沾著她指尖的香,便對宮女說:“去,尋些荔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