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宮女紅了眼眶,“噗通”跪下:“太上皇,如今兵荒馬亂的,驛道早斷了,哪還有快馬送荔枝啊?就是蜀地本地的荔枝,也被亂兵搶光了……”
他愣了愣,抬手摸了摸自己的臉頰,才發現不知何時已掛滿了淚。“是啊,什麼都沒了。”他望著窗外灰蒙蒙的天,聲音輕得像歎息,“玉環沒了,阿蠻樂師)沒了,連能為我剝荔枝的人,都沒了……”更沒了的,是曲江池畔的詩會,是大明宮的《霓裳羽衣》,是那“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那些他曾以為會永遠持續的繁華,原來碎起來,比蜀地的瓷碗還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後來長安收複,李隆基被迎回京城,卻沒能再踏入大明宮一步,而是被安置在興慶宮。這座宮苑曾是他當太子時的居所,院裡的那棵梧桐,還是他親手栽的,如今已長得遮天蔽日。李亨隔三差五就派人送來綢緞、點心,使者每次都彎腰說“陛下問太上皇安”,可那眼神裡的疏離,像一層冰,凍得人心裡發寒。
有回李隆基在樓上憑欄,見樓下走過幾個禁軍士兵,都是當年跟著他征戰過的舊部,便讓宮女往下扔了幾匹綢緞,笑著說“給兄弟們做件新衣裳”。這事傳到李亨耳朵裡,當晚就有奸臣揣著奏折進宮:“陛下,太上皇雖老,可畢竟當了四十多年天子,軍中多少人念著他的舊恩?如今他在興慶宮與人來往,萬一有野心家打著他的旗號起事,可如何是好?”
李亨捏著奏折的手在發抖,冷汗順著脊背往下淌。他想起馬嵬坡的刀光,想起靈武稱帝的倉促,想起李輔國總在耳邊說的“防人之心不可無”,連夜下旨,把李隆基遷到了甘露殿。
甘露殿在太極宮深處,四周都是李亨派來的禁軍,連窗戶都釘上了粗木欄。李隆基想看看牆外的梧桐,隻能透過欄縫瞅見一角天空;想跟舊人說句話,殿門都邁不出去。有回他聽見牆外傳來《霓裳羽衣》的調子,是個小樂師在練笛,便隔著牆喊:“再吹一遍,朕給你打拍子……”可那笛聲戛然而止,再也沒響過——樂師被侍衛拖走了,據說還挨了三十大板。
彌留之際,李隆基躺在病榻上,骨瘦如柴,連抬手的力氣都沒有。他拉著身邊一個小太監的手,那孩子是宮裡新找來的,連他是誰都記不清,隻知道他要“伺候好老頭”。“去……去看看,”他喘著氣,聲音像破風箱,“洛陽……收複了嗎?”
小太監早被旁邊的侍衛使了眼色,哭著點頭:“回太上皇,收複了!郭子儀將軍已經把叛軍趕跑了,百姓們都在夾道歡迎呢!”
其實那時,洛陽還在史思明兒子的手裡,戰火正烈……。可李隆基信了,他渾濁的眼睛裡忽然閃過一絲光亮,像燃儘的燭火最後跳了一下。“好……好啊……”他喃喃著,鬆開了手,終於閉上了眼睛。那些關於盛世的夢,關於玉環的笑,關於未竟的江山,都隨著這口氣,散了。
消息傳到李亨的病榻前時,他正因風疾中風)癱在床,半邊身子都動不了。聽說老爹沒了,他忽然瞪大了眼睛,喉嚨裡發出“嗬嗬”的聲響,像是想起了什麼可怕的事——或許是馬嵬坡的決絕,或許是軟禁父親的日夜難安,或許是那句始終沒說出口的“對不起”。驚嚇與愧疚像兩條毒蛇,瞬間纏緊了他的心臟。
沒過多久,長安城的喪鐘再次敲響。這對在亂世裡互相猜忌、彼此傷害的父子,終究以這樣的方式“團聚”了。而彼時的洛陽,烽火依舊,叛軍的旗幟還在城樓上飄著,仿佛在嘲笑著這對帝王父子,到死都沒能等來一個真正的太平。
四、叛軍覆滅:史思明的"作死之路"與安慶緒的末日
史思明在戰場上是頭猛虎,可對待身邊人,卻比豺狼還狠。他的營裡總備著幾口鍘刀,稍有不順便要殺人——廚子燉肉慢了,拖出去鍘了;傳令兵跑慢了半步,綁在樹上射死;連侍妾遞茶燙了手,都能被他一腳踹得口吐鮮血。帳下的將士見了他,比見了唐軍的刀陣還怕,說話都得先摸準他的脾氣,生怕哪句話不對,腦袋就搬了家。
他的兒子史朝義,跟著他從範陽打到洛陽,身上挨過箭傷,受過刀疤,大小戰役衝在最前麵,論戰功,營裡沒幾個人能比得上。可在史思明眼裡,這兒子就是塊扶不上牆的爛泥。有次史朝義率軍收複了魏州,提著敵將的首級回來報功,史思明卻眯著眼冷笑:“這點勝仗值得顯擺?換頭豬去指揮,也能打贏!”罵得史朝義臉漲得通紅,攥著拳頭在帳外站了半夜,指甲都嵌進了肉裡。
更難聽的還在後頭。史思明喝醉了酒,指著史朝義的鼻子罵:“你這廢物,連安慶緒都不如!他好歹敢殺爹,你呢?給你把刀,你都不敢往我脖子上砍!”這話像淬了毒的針,紮得史朝義心口淌血——他知道父親偏愛小兒子史朝清,早想把自己廢了,可沒料到竟刻薄到這份上。
導火索是一場工事。那會兒史思明正準備強攻陝州,讓史朝義帶士兵修築三角城,用來囤積糧草,限令一天之內必須完工。史朝義領著部下,頂著烈日挖地基,夜裡點著火把夯土,連飯都顧不上吃,手指頭磨出的血泡蹭在夯具上,染紅了新土。可那城牆剛壘到半人高,天就亮了。
史思明騎著馬過來驗收,見工事沒完工,當即拔出刀砍斷了旁邊的旗杆:“廢物!這點事都辦不成!等我拿下陝州,回來第一個就砍你的頭,讓你弟弟來接班!”說罷甩著馬鞭走了,留下史朝義僵在原地,後背的冷汗把鎧甲都浸透了——他知道父親說得出做得到,這顆腦袋,怕是真保不住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夜裡,幾個心腹將領悄悄溜進史朝義的帳裡,都是跟著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將軍,不能等啊!史思明這老東西早就容不下您了,等他回來,咱們都得跟著掉腦袋!”“不如先下手為強,這叛軍的大旗,也該由您來扛了!”
史朝義捂著腦袋蹲在地上,渾身發抖。他怕父親,也恨父親,可真要動手弑父,手卻軟得像棉花。直到一個將領把刀塞進他手裡:“將軍,事到如今,沒退路了!”他攥著冰涼的刀柄,想起這些年受的辱罵,想起那句“非砍了你的頭不可”,終於咬著牙點了點頭,聲音抖得不成樣子:“乾……乾了!”
三更時分,史朝義帶著三百親兵,像狸貓似的摸進史思明的中軍帳。帳裡的燭火搖曳,史思明正打著呼嚕,那鼾聲震得帳簾都在動。親兵們按住帳外的守衛,史朝義提著刀衝進去,刀鞘“哐當”一聲撞在桌角。
史思明猛地驚醒,睜眼就看見兒子手裡的刀,頓時明白了。他掙紮著想爬起來,卻被親兵按住肩膀。“是誰他媽的造反?!”他嘶吼著,眼睛瞪得像銅鈴。
史朝義往後縮了縮,刀差點掉在地上,哆哆嗦嗦地說:“是……是……兒子。”
史思明盯著他看了半晌,忽然歎了口氣,那口氣裡滿是失望,又帶著點意料之中的疲憊:“我就知道你沒這膽子,定是被人攛掇的。”他望著帳頂的帳鉤,聲音低沉下來,“可惜啊……我還沒打到長安,還沒坐上那把龍椅,怎麼能死在你手裡……”
可歎他一世梟雄,終究沒能逃過這一劫。史朝義閉著眼彆過頭,親兵們用弓弦勒住了史思明的脖子。老賊掙紮了幾下,腿一蹬,徹底沒了氣。史朝義癱坐在地上,看著父親的屍體,突然捂著臉哭了——他贏了,卻也成了自己最恨的那種人。
史思明一死,史朝義在洛陽匆匆繼位,接過了“大燕皇帝”的空殼子。可他既沒有父親的狠辣,也沒有安祿山的威望,那些跟著史思明打天下的老將,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有的帶著兵馬投靠了唐軍,有的在河北自立為王,叛軍像散了架的馬車,稀裡嘩啦垮了大半……。
唐軍趁機反攻,郭子儀的朔方軍收複洛陽,李光弼的部隊掃平了河北,曾經囂張的叛軍成了喪家之犬。史朝義一路逃,從洛陽跑到幽州,身邊的士兵越跑越少,最後隻剩下十幾個殘兵跟著他鑽進密林。
密林深處,寒風呼嘯,像有無數冤魂在哭。史朝義看著遠處追來的唐軍旗幟,知道自己跑不掉了。他想起父親的辱罵,想起弑父那晚的燭火,想起那些戰死的兄弟,突然覺得這八年像一場噩夢。他解下腰間的玉帶,纏在樹枝上,最後望了一眼長安的方向——那裡,曾是他和父親都想踏足的地方,如今卻成了永遠到不了的終點。
繩子勒緊的那一刻,他仿佛聽見史思明在罵他“廢物”,又仿佛聽見唐軍的歡呼聲。這場始於野心的叛亂,終究以一場父子相殘的鬨劇收了場。
當史朝義的屍體被抬出密林時,安史之亂已經整整持續了八年之久。這八年裡,大唐的江山被戰火啃得隻剩一副骨架,人口銳減,千裡沃野變成荒墳,曾經的盛世碎得連瓦片都撿不起來。雖然叛亂的句號終於畫下,可那道刻在帝國心口的傷疤,卻再也沒能愈合。
五、戰後餘波:郭子儀的"單騎退回紇"與大唐的艱難複元。
安史之亂的硝煙終於散儘,可大唐的天空依舊布滿陰霾。八年戰火像一把鈍刀,把帝國的筋骨砍得七零八落——洛陽的宮闕燒成了黑炭,黃河兩岸的農田長滿了野草,連長安朱雀大街上的石獅子,都被亂兵砍得滿身傷痕。更要命的是,吐蕃、回紇這些虎狼鄰居,見大唐元氣大傷,竟聯起手來趁火打劫,三十萬聯軍黑壓壓地壓到涇陽城下,離長安隻有一步之遙。
朝堂上下慌成一團,有人喊著“遷都避禍”,有人哭著“複振無望”。就在這時,一道聖旨送到了郭子儀的府中——這位被閒置多年的老將,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可當他趕到軍營點兵時,心卻沉到了穀底:帳下的士兵加起來隻有一萬,還多是剛招募的農夫,連像樣的鎧甲都湊不齊,手裡的長矛倒像是插在地上的晾衣杆。
“將軍,這仗沒法打啊!”部將們圍著郭子儀直跺腳,“三十萬對一萬,就是填進去也不夠塞牙縫的!不如死守涇陽,等朝廷派援兵來!”
郭子儀卻站在城樓上,望著遠處回紇大營的炊煙,緩緩搖了搖頭。他捋著花白的胡須,眼神裡透著一股曆經風浪的篤定:“死守?涇陽城薄,撐不了三日。援兵?長安早已無兵可派。”他轉身翻身上馬,摘下頭盔放在鞍前,露出滿頭白發,“我要單槍匹馬去見回紇首領藥葛羅。”
“將軍不可!”眾將驚呼,“回紇人素來反複,萬一他們扣下您……”
“扣下我,換全城百姓平安,也值了。”郭子儀拍了拍馬鞍,聲音平靜卻擲地有聲,“當年我與藥葛羅一同討伐史思明,曾在陣前歃血為盟,他欠我一個情分,我去賭一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說罷,他提著長槍,獨自一人騎著馬,慢悠悠地朝回紇大營走去。營門口的哨兵見一個白發老將單騎而來,都看呆了,直到郭子儀笑著打招呼:“請通報藥葛羅可汗,故人郭子儀來訪。”
藥葛羅正在帳中飲宴,聽說郭子儀來了,手裡的酒杯“當啷”掉在地上。他衝到營門口,見郭子儀果然單騎立在那裡,盔甲上的塵土還帶著涇陽的泥,忍不住揉了揉眼睛:“郭令公……真的是你?你怎麼敢一個人來?”
郭子儀翻身下馬,笑著捶了捶他的肩膀:“怎麼,幾年不見,你就不認老朋友了?當年咱們在洛陽城外夾擊史思明,你我各率本部兵馬,從日出殺到日落,你還記不記得,你中了流矢,是我讓人給你敷的金瘡藥?”
藥葛羅的臉紅了,想起當年並肩作戰的日子,再看看眼前這位單騎赴險的老將,突然“噗通”一聲跪倒在地,身後的回紇將領也跟著跪下一片。“令公恕罪!”藥葛羅的聲音帶著哭腔,“是我們糊塗,被吐蕃人騙了!他們說大唐沒了令公,早已是塊肥肉,我們才……”
“起來吧。”郭子儀扶起他,“吐蕃狼子野心,當年趁安史之亂占了河西,他們如今又想拉著你們分食大唐,這樣的盟友,可信嗎?”
藥葛羅猛地一拍大腿:“令公說得是!是我們豬油蒙了心!”他當即下令,“傳令下去,調轉槍頭,隨郭令公打吐蕃!”
就這樣,郭子儀憑著一身膽氣和舊日情分,不僅勸退了回紇大軍,還把敵人變成了盟友。兩軍合力,在靈台追上吐蕃軍隊,一場激戰下來,吐蕃人被殺得丟盔棄甲,連搶來的財物都來不及帶走,狼狽地逃回了青藏高原。
消息傳回長安,百姓們扶老攜幼湧上街頭,望著郭子儀歸來的方向,有人哭,有人笑,紛紛感歎:“郭令公真是神人啊!有他在,咱們大唐就還有希望!”
可希望終究難掩滿目瘡痍。安史之亂這道傷疤,早已刻進了大唐的骨髓裡,人口從九百萬戶銳減到四百萬戶,千裡沃野變成了“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的荒村;朝廷為了平叛,放任節度使擁兵自重,河北成了“河朔三鎮”的獨立王國……,節度使父子相承,根本不把長安放在眼裡;吐蕃、回紇雖然退了,卻像附骨之疽,時不時就來啃一口大唐的疆土。
曾經那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唐,終究是回不去了。郭子儀雖然能一次次挽狂瀾於既倒,卻擋不住帝國衰落的腳步;顏真卿的筆墨再剛勁,也寫不回曲江池畔的詩會;那些在亂世裡拚過命、流過血的英雄們,他們的故事終將被後人傳頌,可大唐的命運,卻像一艘在礁石群裡打轉的破船,前路茫茫,不知駛向何方。
這萬裡江山,還能等來下一個盛世嗎?那些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的百姓,又將迎來怎樣的時代?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請大家收藏:()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