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藩鎮割據下的暗流湧動與文人墨客的亂世悲歌_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 > 第20章 藩鎮割據下的暗流湧動與文人墨客的亂世悲歌

第20章 藩鎮割據下的暗流湧動與文人墨客的亂世悲歌(1 / 2)

安史之亂的烽火終於在公元763年熄滅,可這場持續八年的浩劫,早已將盛唐的錦繡山河撕得粉碎。長安朱雀大街上曾絡繹不絕的胡商駝隊不見了蹤影,洛陽宮闕的琉璃瓦在兵火中剝落大半,黃河兩岸的良田儘成焦土,千裡沃野上隻剩斷壁殘垣與哀鴻遍野。大唐,這座曾令萬國來朝的帝國大廈,此刻就像件被狂風暴雨撕扯過的破棉襖——皇袍依舊穿在李氏子孫身上,各州府的官印仍在流轉,可掀開那層勉強遮體的體麵,內裡全是觸目驚心的窟窿。

郭子儀單騎赴回紇營的壯舉,確實像一劑強心針,暫時按住了吐蕃與回紇聯軍內侵的狂潮。那一日,白發老將卸甲解鞍,立於敵軍陣前,憑一身忠勇與數十年威名,說得回紇可汗折箭為誓,倒戈共擊吐蕃。長安城外的烽火暫歇,可這不過是外患的暫緩,帝國的根基早已被蛀空。安史之亂中為平叛倉促設立的節度使,如今手握兵權、財權、人事權,成了半獨立的王國。河北三鎮的節度使父死子繼,將皇命視若廢紙;中原諸鎮則相互攻伐,以鄰為壑,昔日統一的帝國版圖,被分割成一塊塊畫地為牢的勢力範圍。朝廷想削藩,卻怕重蹈安史覆轍,隻能眼睜睜看著這顆毒瘤越長越大,最終將帝國的血脈纏得窒息。

朝堂之上,宦官的影子正悄然拉長。肅宗在位時,李輔國因擁立之功掌禁軍、批奏章,竟敢對皇帝說“大家指皇帝)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朝的程元振、魚朝恩,更是手握神策軍,任免宰相如同兒戲。昔日三省六部的製衡被打破,文臣武將要麼依附宦官求存,要麼被構陷流放,朝堂成了宦官爭權奪利的角鬥場。每當有忠直之臣想撥亂反正,總會被無形的網羅住——不是被貶到瘴氣彌漫的嶺南,就是在深夜裡被“盜匪”刺殺,長安城的月光,從此照見的多是陰謀與血淚。

而那些在亂世中顛沛的文人墨客,更是將命運的悲歡離合寫進了字裡行間。杜甫拖著病體,從長安逃到奉先,目睹“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下“三吏三彆”,字字泣血;王維被叛軍俘獲,囚於菩提寺,對著階前落葉,吟出“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道儘亡國之痛;李白曾入永王幕府,想借亂世建功,卻淪為階下囚,在流放夜郎的途中,望著長江水長歎“輕舟已過萬重山”,看似灑脫,實則藏著無儘的蒼涼。他們曾是長安酒肆裡的詩友,是曲江池畔的常客,如今卻或困於戰火,或貶於蠻荒,或在貧病中掙紮。他們的詩卷,成了這場浩劫最真實的注腳——有對盛唐的追憶,有對離亂的悲歎,更有對家國破碎的錐心之痛。

安史之亂的風暴過去了,可它掀起的塵埃,卻落在了大唐往後的每一個日子裡。藩鎮的兵戈、宦官的刀光、文人的歎息,交織成一曲哀婉的挽歌,讓那個曾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成了再也回不去的舊夢。

一、藩鎮的"土皇帝"生活:節度使的逍遙與野心

安史之亂的戰火剛剛熄滅,大唐的廣袤疆土之上,卻並未迎來真正的和平與安寧。相反,一股新的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他們便是那些被稱為“土皇帝”的各地節度使。

這些節度使們手握重兵,掌控著一方的軍事大權。他們不僅如此,還通過各種手段壟斷了當地的財賦,使得朝廷的財政收入受到了嚴重影響。更有甚者,他們對朝廷的詔令視若無睹,將自家地盤上的規矩看得比聖旨還要重要。

在這些“土皇帝”中,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所作所為尤其引人注目。他的行為舉止,簡直就是將這份“土皇帝”的囂張氣焰演繹到了極致。

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城裡大興土木,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府邸。這座府邸氣勢恢宏,青磚黛瓦連綿數十裡,一眼望不到儘頭。僅僅是後花園,就占據了整整三個長安城坊的麵積,令人咋舌。

後花園內,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地依山勢而建,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漳水如一條玉帶般穿過園子,波光粼粼,為整個府邸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河岸兩旁,遍植著各種奇花異草,這些花草都是從江南地區移栽而來的名貴品種,有的嬌豔欲滴,有的清新淡雅,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

園中還有九曲回廊,蜿蜒曲折地繞著假山,猶如一條舞動的長龍。暖閣與水榭相連,錯落有致,彆具一格。若是有陌生人貿然闖入這座府邸,恐怕會在這錯綜複雜的建築中迷失方向,轉上半天也難以找到出口。

有一次,一名屬官捧著軍報匆匆趕來,想要麵見這位主人。然而,當他踏入這座府邸時,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時間竟然有些不知所措。剛剛踏入園門,我便如同走進了一個迷宮一般,完全迷失了方向。我在一片牡丹園中繞來繞去,不知不覺間已經轉了三圈,但始終找不到出口。就在我感到有些焦急和無助的時候,忽然聞到了一陣醇厚的酒香和脂粉氣。這股香氣仿佛是一種指引,引領著我穿過重重花木,最終來到了一座水榭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水榭中,田承嗣正斜倚在鋪著白狐裘的軟榻上,一條腿高高翹起,隨意地搭在矮幾上。他的懷中摟著兩個容貌姣好的歌姬,麵前的玉案上擺滿了金銀酒器,裡麵盛滿了美酒。此時的他,正眯起眼睛,陶醉地聆聽著婉轉的樂曲。

當我急匆匆地走進水榭時,田承嗣甚至連眼皮都沒有抬一下。他隻是懶洋洋地揮了揮手,示意那兩個歌姬給我斟酒,並漫不經心地說道:“急什麼?就算有天大的事情,也得先喝上三大碗再說!”說完,他便繼續沉浸在那悠揚的樂聲中,似乎完全沒有把我放在眼裡。

而那封重要的軍報,則被他隨手丟在了一旁,仿佛它隻是一件無關緊要的物品。軍報上沾了半盞灑出來的酒,原本清晰的字跡也因此變得模糊不清,暈染開來。

這些節度使們不僅生活極度奢靡,更是將他們所管轄的地區視為自己的私人財產。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在恒州今河北正定)主政期間,竟然將賦稅全部截留,據為己有,使得朝廷派來的轉運使連城門都無法進入。

有一次,宰相派遣使者前來催促繳納糧草,李寶臣卻在堂上拍著桌子破口大罵:“我這裡土地上種出的糧食,我手下兵丁繳納的賦稅,憑什麼要給長安那些坐享其成的人?”他的兒子李惟嶽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仗著父親的權勢,出門時的儀仗比皇帝還要奢華——前麵有二十名身披鎧甲的騎兵開道,後麵緊跟著一百多名侍女,手捧著香薰、食盒等物品。他所乘坐的馬車更是使用了隻有皇室才能使用的紫帷,車輪在石板路上滾動時,發出的鈴鐺聲響徹半條街。

百姓們見狀,都嚇得躲在門後偷偷張望,私下裡紛紛唾棄道:“這哪裡還是節度使的公子,分明就是小皇帝出巡啊!”

在繁華的長安城中,宏偉的宮殿內,唐德宗端坐在禦案前,他的眉頭緊緊皺起,滿臉怒容地看著各地送來的奏報。每一份奏報都像是一把火,點燃了他心中的怒火,讓他無法抑製地將禦案拍得震天響。

唐德宗剛剛繼位的那幾年,心中充滿了壯誌豪情。他決心要重振朝綱,讓大唐帝國重現昔日的輝煌。他對宰相楊炎說道:“朕就不信治不了這些藩鎮!他們不過是朝廷所封的官員,竟然敢將自己的地盤視為世襲的家產?這簡直就是對朝廷權威的公然挑釁!”

唐德宗下定決心要采取強硬措施來對付這些藩鎮。他下旨收回藩鎮的人事權和財權,不再讓他們隨意任免官員和征收賦稅。此外,他還打算派遣京官前往各州擔任刺史,以削弱節度使的兵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這道聖旨猶如一道晴天霹靂,瞬間在朝堂之上引發軒然大波。而成德的李惟嶽此時李寶臣已去世,他自封留後)更是第一個按捺不住,像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跳出來,公然表示反對。不僅如此,他還迅速拉攏了魏博的田悅、淄青的李納以及山南東道的梁崇義,這四位節度使一拍即合,如同四顆炸彈一般,湊在一起歃血為盟,毫不猶豫地扯起了反旗,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四鎮之亂”。

李惟嶽在恒州城外的校場上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誓師大會。隻見他身披鑲金嵌銀的華麗鎧甲,威風凜凜地站在高高的台子上,宛如戰神降臨。他高舉雙臂,聲嘶力竭地高呼:“朝廷這是要斷咱們的活路啊!他們要搶走咱們的飯碗!兄弟們,咱們不能坐以待斃,跟他們拚了——贏了,這地盤還是咱們的;輸了,大不了魚死網破!”

台下的士兵們聽聞此言,群情激憤,他們多數都是本地的農戶出身,早已將節度使視為自己的衣食父母。此刻,他們被李惟嶽的話語所煽動,個個眼睛赤紅,如同一群餓狼,發出陣陣怒吼。一時間,刀槍林立,寒光閃閃,殺氣騰騰,直衝雲霄。

這場叛亂持續了整整四年,長安城數次麵臨被攻破的危機,德宗皇帝甚至被逼無奈,隻得逃離京城避難。在這漫長而殘酷的四年裡,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儘管最終朝廷勉強平定了四鎮之亂,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極其沉重的。這場戰爭讓朝廷深刻認識到,那些手握重兵的藩鎮勢力,已經如同尾大不掉的毒瘤一般,深深地紮根在大唐的土地上。想要鏟除這些毒瘤,就如同在自己身上動刀,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大出血,甚至可能導致整個國家的崩潰。

從此以後,大唐的地圖上,藩鎮的疆界變得越來越清晰,它們如同獨立的王國一般,各自為政,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而朝廷的權威,也在這場叛亂中遭受重創,隻剩下長安城裡那座孤零零的宮殿,顯得無比淒涼。

二、郭子儀的"退休危機":老英雄的無奈與智慧

郭子儀單騎入回紇大營的場景,仿佛一幅壯麗的畫卷,深深地烙印在長安城裡每一個人的心中。那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白發蒼蒼的老將,身披戰甲,卻毫無畏懼地卸下甲胄,解下馬鞍,孤身一人立於數萬鐵騎之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的身影在狂風中顯得有些單薄,但他的氣勢卻如泰山般巍峨。麵對回紇可汗和他的大軍,郭子儀毫無懼色,他的聲音如同洪鐘一般,響徹整個大營。僅僅用了三言兩語,他便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過人的膽略,說得回紇可汗心悅誠服,最終折箭為盟,表示願意與大唐共同抗擊吐蕃。

這一幕,不僅讓回紇軍隊為之傾倒,也讓整個長安城為之沸騰。人們奔走相告,傳頌著郭子儀的英勇事跡,將他視為拯救大唐的英雄。然而,對於金鑾殿上的唐德宗來說,這份功勞卻讓他心情複雜。

唐德宗深知郭子儀的功績之大,他的單騎入營,不僅化解了大唐與回紇之間的危機,更使得兩國聯手,共同對抗吐蕃,從而挽救了大唐於亡國的邊緣。然而,安史之亂的慘痛教訓仍曆曆在目,那些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將領,往往成為帝王心頭的一根刺,讓他們寢食難安。

唐德宗對郭子儀既倚重又心驚,他明白郭子儀的忠誠和才能,但同時也擔心他的權力和威望會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威脅。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唐德宗對郭子儀的態度變得微妙起來,既給予他應有的尊崇,又時刻保持著警惕。

果不其然,時間並未過去太久,朝堂之上便有一名禦史手持彈劾的奏章,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隻見他麵色凝重,雙手捧著笏板,雖聲音並不高亢,卻如洪鐘一般,每一個字都清晰地傳入眾人耳中:“啟奏陛下,微臣以為,郭子儀身兼數鎮節度使,統領數十萬雄師,其麾下將士對他忠心耿耿。如今,天下百姓皆知郭令公之名,卻對陛下您的存在知之甚少。如此一來,郭令公的威望可謂是如日中天,這恐怕並非國家之幸事啊!倘若他心生不軌,起了叛逆之意,試問這滿朝文武,又有誰能夠製衡得了他呢?”

這句話猶如一顆石子,精準地投入了唐德宗那平靜的心湖之中,瞬間激起層層漣漪。他的目光緩緩掃過階下的群臣,眉頭緊緊地皺起,仿佛能夾死一隻蒼蠅。

郭子儀,這位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單騎退回紇更是拯救了長安城,其功績之卓著,實難有人能與之相比。論起忠誠,似乎也是無懈可擊。然而,自古以來,功高蓋主者往往難以善終,這是一個殘酷的曆史規律。唐德宗心中暗自思忖,萬一郭子儀也……他不敢再繼續深想下去,但這個念頭卻如同幽靈一般,縈繞在他的心頭,揮之不去。

儘管如此,唐德宗還是忍不住在召見郭子儀時,言語之間多了幾分試探之意。他的每一句話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字裡行間都暗藏玄機,似乎想要從郭子儀的回答中捕捉到一絲一毫的破綻或異樣。

消息像一陣風一樣,迅速地傳遍了郭子儀的府邸。此時,這位年邁的將軍正站在花園裡,手持水壺,細心地給蘭花澆水。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他身上,勾勒出他那高大而略顯佝僂的身影。

當兒子郭曦匆匆趕來,將這個消息轉述給他時,郭子儀的手並沒有絲毫晃動,水壺裡的水依舊均勻地灑落在蘭花的花瓣上。他隻是微微一笑,語氣平靜地說道:“陛下心裡有顧慮,這也是人之常情啊。”

說完,郭子儀放下水壺,緩緩轉過身來,看著郭曦,眼中透露出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淡然。他知道,皇帝對他的猜忌並非毫無緣由,但他並不想過多地爭辯。在他看來,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名聲和家族的安寧。

當天下午,郭子儀回到書房,鋪開紙筆,毫不猶豫地寫下了一封奏折。在奏折中,他表示願意將自己統領的朔方軍兵權全部交還朝廷,隻保留一個“中書令”的虛職。這個決定雖然讓人意外,但郭子儀卻顯得異常堅定。

寫完奏折後,郭子儀又做出了一個更加驚人的舉動。他下令將府邸的大門、側門全部敞開,連門房都撤走了。這樣一來,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販馬的胡人,隻要他們願意,都可以毫無阻礙地徑直走進院子裡。

這個舉動引起了府中眾人的一片嘩然,大家都對郭子儀的行為感到不解。然而,郭子儀卻不為所動,他堅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他要用這種方式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和坦蕩,消除皇帝的疑慮。

有一天,城西有個賣胡餅的老漢像往常一樣挑著擔子路過郭府。他偶然間看到郭府的大門竟然敞開著,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好奇,便不由自主地朝裡麵張望了一下。

這一看不要緊,老漢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徑直走進了郭府的內院。就在他四處打量的時候,突然眼前一亮,隻見郭子儀身著一件半舊的布袍,正蹲在廊下,小心翼翼地端著一盆洗腳水,準備給夫人王氏洗腳。

那木盆的邊緣已經被磨損得露出了毛邊,顯然使用了很長時間,但郭子儀似乎毫不在意,他專注地用一塊布輕輕擦拭著夫人的腳踝,動作輕柔而細致。


最新小说: 反派幼崽三歲半,爹不造反我來乾 神筆夜叉 宗族想吃絕戶?嫡女單開百年族譜 末世重生:先綁四個,又去找校花 等待黎明 掉落漫威世界當超級英雄 七零,對我不好的人就不帶你飛了 穿成下堂妻,絕嗣戰神子孫滿堂了 天命浮沉錄:天玄之心 大宋第一極品小少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