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幕讓老漢驚得目瞪口呆,手中的胡餅也“啪嗒”一聲掉落在地。他結結巴巴地喊道:“郭、郭令公……您這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郭子儀聽到聲音,緩緩地抬起頭,當他看清來人後,不僅沒有絲毫惱怒之色,反而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和藹的笑容,同時還輕輕地擺了擺手,示意對方進來坐下。
他用一種輕鬆且自嘲的口吻說道:“哎呀,老哥啊,快進來坐吧!我不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頭子罷了,在家給婆娘洗個腳而已,這有啥好稀奇的呢?”
這番話通過各種渠道輾轉傳入宮中,最終傳到了唐德宗的耳中。唐德宗聽完後,原本緊繃著的嘴角竟然稍稍鬆弛了一些,似乎對郭子儀的這番回應頗為滿意。
然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還在後頭。就在那一年的冬天,唐德宗突然派遣一名內侍前往郭子儀的府邸,並帶來了十位絕色美人,美其名曰是賞賜給郭子儀解悶用的。
郭子儀的兒子們得知此事後,都心急如焚。他們心裡清楚,父親年事已高,家中本就已有數位夫人,若是再收下這些美人,豈不是會讓人笑話父親貪圖美色?尤其是三兒子郭曖,他實在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慮,急匆匆地衝進書房,對著郭子儀大聲說道:“父親啊!您一生征戰沙場,所積累下的名聲比黃金還要珍貴啊!如今收下這些女子,外麵的人會如何議論您呢?”
郭子儀緩緩地放下手中的棋譜,仿佛那棋譜有千斤重一般。他深深地歎了口氣,這口氣中似乎包含了無儘的無奈和疲憊。然後,他抬起頭,目光落在不遠處的郭曖身上,招手示意他過來。
郭曖見狀,急忙快步走到郭子儀麵前,恭敬地站定。郭子儀看著眼前的兒子,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既有對他的疼愛,也有對他的擔憂。
“你以為陛下真的是賞我美人嗎?”郭子儀的聲音低沉而嚴肅,帶著一種讓人無法忽視的威嚴,“他不過是想試探我,看看我郭子儀到底還有沒有其他的野心。”
郭曖聞言,不禁一怔,他顯然沒有想到這一層。郭子儀見狀,微微一笑,繼續說道:“陛下賞賜美人給我,其實是想看看我是否會沉迷於女色,從而荒廢政事。如果我收下這些美人,並且日日在家中宴飲作樂,那麼陛下就會認為我已經老了,隻想守著這方寸宅院,安享晚年,不再對權力有任何的欲望。這樣一來,他也就不會擔心我會擁兵自重,對他的皇位構成威脅了。”
說著,郭子儀的目光轉向窗外,隻見那漫天的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著,宛如一隻隻翩翩起舞的蝴蝶。他的聲音也隨之變得更加低沉:“所以,我必須收下這些美人,並且裝作很開心的樣子。隻有這樣,陛下才會放心,我也才能保住我們郭家的平安。”
果然,沒過多久,就有內侍回宮複命,說郭令公近來天天在後院教美人唱曲兒,連朝堂議事都常托病不去。唐德宗聽了,端著茶杯的手終於穩了,對著身邊的宰相說:“郭子儀啊,果然是個明白人。”
郭子儀就這麼“擺爛”著,敞開大門任人窺探,摟著美人聽曲兒,給夫人端洗腳水,把一個“功高震主”的雷,愣是用最笨拙也最聰明的法子拆了。直到他八旬病逝,朝廷追贈太師,唐德宗親自為他送葬,望著那副沒有任何金銀裝飾的棺木,終於說了句掏心窩的話:“若不是郭令公懂得自安,朕這龍椅,坐得怕是難安啊。”
三、文人的亂世沉浮:杜甫的茅屋與白居易的諷喻
安史之亂的鐵蹄踏碎了盛唐的月光,也碾碎了無數文人的安居夢。詩聖杜甫的顛沛,幾乎是那個時代文人命運的縮影。他從淪陷的長安逃出來時,身上的衣衫早已被戰火熏得發黑,一路向南,好不容易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起幾間茅草屋。那屋子是用黃泥糊的牆,屋頂蓋著幾層茅草,風一吹就簌簌作響,可對杜甫來說,已是亂世裡難得的安寧。
那年八月,秋風卷著暴雨而來,杜甫正坐在窗前寫詩,忽然聽見屋頂“嘩啦”一聲,抬頭就見茅草被狂風卷上天空,像斷線的白蝶飄向遠方。他趕緊披上蓑衣去追,可風太大,抓回來的茅草沒幾根,還被鄰家的孩童抱走了不少。回到屋裡,雨絲順著破洞往炕上漏,他望著濕冷的被褥,看著蜷縮在角落裡的妻兒,提筆寫下“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墨跡還沒乾透,又是一陣狂風呼嘯而過,隻聽“轟隆”一聲,本就單薄的土牆竟被吹塌了一角,茅草屋半邊塌了下來。杜甫站在廢墟裡,雨水混著泥水濺在他的詩卷上,暈開了字跡,他望著天,苦笑著喃喃自語:“老天爺,您這是……在配合我寫詩嗎?”
成都的安寧終究是短暫的。沒過幾年,蜀中兵亂再起,杜甫又得帶著家人逃難。他想往東去投奔在潭州做官的朋友,可這一路,比從長安逃出來時更苦。湘江兩岸的村鎮十室九空,田埂上儘是枯黃的野草,偶爾能見到餓殍臥在路邊。有一回,他連著三天沒吃到一粒米,頭暈眼花地倒在一棵老槐樹下,隻覺得眼皮越來越沉,恍惚間竟看見長安的曲江池,看見當年和李白、高適在那裡飲酒賦詩的光景。迷迷糊糊中,有雙粗糙的手把他搖醒,睜眼一看,是個背著柴薪的老農,手裡捧著幾個烤得焦黑的紅薯。“先生,快趁熱吃吧,看你餓得快不行了。”老農的聲音帶著鄉音,卻像春日暖陽。杜甫顫抖著接過紅薯,外皮燙得他指尖發紅,可咬下去的那一刻,甘甜的暖流湧遍全身,他望著老農布滿裂口的手,眼淚“吧嗒”掉在紅薯上:“老哥,這紅薯……比龍肝鳳髓還珍貴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這份溫暖沒能支撐太久。大曆五年的冬天,杜甫的船泊在耒陽的湘江上,貧病交加的他躺在搖晃的船艙裡,聽著外麵的風雨聲,想起年輕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想起安史之亂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狀,想起那些在戰亂中死去的親友……他咳著血,在昏暗的油燈下寫下最後幾行詩,最終在一個飄著冷雨的黎明,永遠閉上了眼睛。那艘小船載著他的遺體,在湘江上漂了許久,像一片無人問津的落葉。
與杜甫飽經戰亂的苦難不同,白居易算是趕上了稍許安穩的年月。他出生時安史之亂已平,考中進士後在長安做官,親眼見著藩鎮割據的瘡痍未愈,朝堂上宦官與權臣明爭暗鬥,而底層百姓仍在苛政下苦苦掙紮。這位年輕的詩人心裡像揣著一團火,總想說點什麼,於是拿起筆,寫下一首首刺向時弊的諷喻詩。
他寫《賣炭翁》,寫那個“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的老人,在寒冬裡趕著炭車去長安售賣,“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身上穿著單衣卻盼著天更冷些,隻為炭能賣個好價錢,這份矛盾裡藏著多少無奈?詩裡那句“半匹紅綃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更是狠狠揭開了宮市宦官強取豪奪的遮羞布:幾尺不值錢的絲綢,就換走了老人賴以活命的一車炭。
這些詩在長安的酒肆、茶館裡流傳開來,連宮裡的太監都在偷偷傳唱。有回唐憲宗在禦花園裡聽小太監念起《賣炭翁》,聽到“手把文書口稱敕”時,猛地把手裡的茶杯往石桌上一磕,茶水濺了滿桌:“白居易這是在罵朕!罵朕縱容宮市害民!”可他盯著詩稿看了半晌,終究沒說要治罪——詩裡寫的都是長安街頭人人可見的實情,若是治罪,反倒顯得自己心虛。
白居易就是這樣,用一支筆做刀,剖開盛世的偽裝,讓那些藏在錦繡下的膿瘡暴露在陽光下。他或許沒有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錘煉,卻多了幾分直麵現實的勇銳,就像在昏暗的長夜裡點燃一盞燈,雖照不亮整個大唐,卻讓後人看清了那個時代的疼痛與掙紮。
四、宦官專權的苗頭:李輔國的"囂張之路"
安史之亂不僅撕裂了大唐的疆土,更在皇室內部撕開一道口子,讓宦官專權的陰影趁虛而入,一點點吞噬著皇權的根基。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便是這陰影裡最先張牙舞爪的角色。
這李輔國本是宮中一個管馬廄的小太監,臉圓身矮,說話尖細,早年在東宮伺候太子李亨時,最擅長揣度心思——太子皺一下眉,他就知道要遞茶;太子哼一聲,他就明白該退下。靠著這手“拍馬屁”的功夫,他從馬廄一路爬到了太子近侍的位置。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西逃,是李輔國揣著金錠連夜聯絡禁軍,跪在李亨麵前哭勸:“殿下,長安丟了,但人心還在!您若登基,才能號令天下平叛啊!”這話正說到李亨心坎裡,於是有了靈武登基的唐肅宗。
立下這“擁立之功”後,李輔國的尾巴徹底翹到了天上。他被封為“殿中監”,不僅管著禁軍,連奏章都要先過他的眼才能遞到皇帝麵前。滿朝文武見了他,無不低頭哈腰,連宰相李揆都得賠著笑臉。有回李揆在紫宸殿外撞見李輔國,竟趨步上前,規規矩矩行了個弟子禮,垂首道:“李公輔佐陛下定國安邦,是揆的老師啊!”李輔國斜睨著他,三角眼裡閃著得意的光,用那尖細的嗓子哼道:“算你識相!”說完,甩著袖子揚長而去,留下李揆僵在原地,背後早已被冷汗浸濕。
唐肅宗晚年臥病在床,李輔國更是成了皇宮裡的“土皇帝”。宦官的住處本在宮城外,他卻仗著皇帝寵信,把府邸修在了大明宮丹鳳門內,連禁軍將領見他都得先磕頭。張皇後看著李輔國權勢日重,怕太子李豫將來被他拿捏,暗中聯絡了幾位宗室,想趁肅宗彌留之際廢黜太子,另立幼子。這事不知怎麼就漏了風聲,傳到李輔國耳朵裡。
那天深夜,肅宗的寢殿外突然傳來甲胄碰撞的聲響。張皇後正坐在床邊假惺惺地垂淚,猛聽見殿門被“哐當”一聲踹開,李輔國穿著一身不合身的鎧甲,帶著數百禁軍闖了進來,手裡的鋼刀在燭火下閃著寒光。“皇後深夜召集外臣,是想乾什麼?”他尖聲喝問,聲音裡帶著毫不掩飾的殺氣。張皇後嚇得從榻邊彈起來,珠釵都歪了,手指著李輔國,嘴唇哆嗦著:“我……我隻是想請幾位王爺來商量陛下的後事……”“商量後事?”李輔國冷笑一聲,上前一把攥住她的手腕,那力氣大得像鐵鉗,“怕是想商量怎麼換個太子吧?跟我去見太子殿下,讓他評評理!”禁軍士兵不由分說地架起張皇後,她的鳳袍被撕扯得不成樣子,哭喊著“陛下救我”,可病榻上的肅宗早已氣絕,哪裡還能應聲。最終,張皇後被軟禁在冷宮,李輔國則親自扶著太子李豫登上了龍椅,便是唐代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本以為新帝登基能壓一壓李輔國的氣焰,沒成想他反倒更囂張了。代宗剛坐上龍椅沒幾天,李輔國就大搖大擺地走進禦書房,往龍案旁的椅子上一坐,蹺著二郎腿說:“陛下年輕,宮裡的事繁雜,您就安心在紫宸殿待著,批閱批閱詩文,看看歌舞。外麵的軍務、政務,老奴替您打理就是。”
這話像一根針,狠狠紮在代宗心上。他攥著龍椅的扶手,指節都泛了白,滿肚子火氣燒得喉嚨發緊——自己是大唐天子,竟要被一個太監指使“安心待著”?可他抬頭看見李輔國身後站著的幾個禁軍統領,個個眼神凶狠,分明是李輔國的心腹。代宗硬生生把火氣咽了回去,臉上擠出一絲笑:“公公說的是,朕初登大寶,許多事不懂,全靠公公費心了。”
李輔國滿意地走了,留下代宗一個人在空蕩蕩的禦書房裡。他一拳砸在龍案上,硯台裡的墨汁濺了滿桌:“此獠不除,朕這個皇帝,不如當個木偶!”從那天起,代宗表麵上對李輔國愈發“信任”,賞賜金銀、加封爵位,甚至允許他穿宰相的紫袍;暗地裡卻悄悄聯絡了幾個對李輔國不滿的宦官和將領,像磨一把刀似的,一點點籌劃著怎麼砍下這顆囂張的頭顱。皇宮深處,一場新的較量已在無聲中拉開序幕,而大唐的皇權,早已在宦官的陰影裡,變得搖搖欲墜。
五、裴度平叛:文臣的鐵血時刻
麵對藩鎮割據這顆盤根錯節的毒瘤,大唐並非一味退讓。唐憲宗元和年間,終於出了位敢拿手術刀的鐵血宰相——裴度。彼時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擁兵自重,不僅截留賦稅、私設官吏,更縱容部下劫掠鄰近州縣,連朝廷派去的使者都敢亂箭射殺。消息傳到長安,唐憲宗氣得砸碎了禦案上的青瓷筆洗,滿朝文武卻多是沉默——淮西地勢險要,吳元濟的父親吳少陽經營多年,軍事實力遠超一般藩鎮,誰都怕這仗打起來收不了場。
就在此時,裴度從朝班中站了出來。他身著緋色官袍,腰懸金魚袋,拱手時聲音洪亮如鐘:“陛下,淮西叛逆,藐視天威,若不除之,藩鎮必群起效仿,國將不國!臣願親赴前線,督師平叛!”唐憲宗望著這位須發微白卻目光如炬的宰相,激動得走下龍椅,一把攥住他的手:“裴卿有此擔當,朕如得千軍萬馬!朝廷的糧餉、兵符,全由你調度!”
裴度抵達淮西前線的郾城時,軍中正是一片鬆垮氣象。將領們多是世家子弟,仗著皇親國戚的身份,白天喝酒賭錢,晚上尋歡作樂,對軍紀視若無睹。有個叫韓弘的都虞候,是唐憲宗的遠房表侄,竟在軍營裡私藏歌姬,還借口“養傷”拒不參加操練。裴度到營的第三天,就把全軍將士召集到校場,韓弘姍姍來遲,還帶著幾分醉意。“韓都虞候,”裴度端坐於將台之上,聲音平靜卻帶著千鈞之力,“軍令規定卯時操練,你已遲到一個時辰,按軍法當如何?”韓弘撇著嘴笑:“裴相何必較真?我這幾日偶感風寒……”話未說完,裴度猛地拍案:“軍法麵前,沒有皇親!拖下去,斬!”
刀斧手立刻上前按住韓弘,他嚇得酒醒了大半,哭喊著“我是皇親”,可裴度眼皮都沒抬。隨著一聲慘叫,韓弘的頭顱被高懸於營門之上。全軍將士嚇得腿肚子發軟,再沒人敢拿軍紀當兒戲。此後軍營裡,號角一響,將士們披甲執戈,片刻不敢延誤;糧草一到,賬目清清楚楚,分毫不差。裴度常說:“平叛靠的不是匹夫之勇,是令行禁止的鐵律。”
真正的決勝時刻,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夜到來。名將李愬奉裴度之命,率九千精兵執行奇襲蔡州的計劃。那夜雪下得如鵝毛般密集,寒風卷著雪沫子打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疼。士兵們踏著沒膝的積雪,悄無聲息地向吳元濟的老巢蔡州城摸去。沿途的烽燧守軍早已在暖帳裡睡熟,有的還在火堆邊烤著紅薯,李愬的士兵如神兵天降,沒費一兵一卒就把他們捆了個結實。
到了蔡州城下,守城的士兵正縮在城樓裡搓手取暖,忽然聽見城下傳來“撲通”幾聲悶響——原來是李愬的士兵用鐵爪勾住城牆,像壁虎一樣攀了上來。等守軍反應過來時,脖子上早已架了鋼刀。城門被悄悄打開,九千大軍魚貫而入,馬蹄裹著棉布,連咳嗽都得捂住嘴。吳元濟正在節度使府的暖閣裡酣睡,夢裡還在盤算著明天怎麼擴充軍備,忽然被一陣喊殺聲驚醒。他披著睡衣衝出門,就見滿院子都是穿唐軍鎧甲的士兵,領頭的李愬按著刀柄站在台階上。“啥情況?”吳元濟揉著惺忪的睡眼,一臉茫然,“你們……你們怎麼進來的?”話音未落,就被士兵反剪雙手捆了起來,推搡著往外走。此時天剛蒙蒙亮,蔡州城裡的百姓打開門,見唐軍已控製了全城,無不歡呼雀躍,有人還端出熱粥,要給士兵們暖暖身子。
淮西平定的消息傳回長安,唐憲宗親自登上城樓迎接裴度凱旋。長安的百姓更是自發地湧上街頭,夾道歡呼,有人舉著寫有“裴相再造大唐”的木牌,有人往他的馬前拋灑鮮花。裴度坐在馬上,望著滿城歡騰,卻沒有多少笑意——他知道,這隻是暫時的平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果然,回到朝堂沒幾個月,麻煩就找上門了。宦官吐突承璀和宰相李逢吉見裴度威望日重,心裡像長了草,天天在唐憲宗麵前說他的壞話:“裴度在淮西手握兵權,將士們隻知有裴相,不知有陛下,恐非好事啊!”“他還在軍中安插親信,這是想把藩鎮的兵權也抓在手裡吧?”唐憲宗本就對功高震主的臣子心存芥蒂,聽得多了,看裴度的眼神也漸漸變了。
一日,裴度在政事堂處理公文,望著窗外飄落的秋葉,忽然長歎一聲:“淮西的城牆再堅固,也擋不住刀槍;可朝堂上的暗箭,卻防不勝防啊!”他手裡的朱筆懸在紙上,遲遲落不下去——平叛時麵對的是明刀明槍,贏了就是贏了;可在朝堂上,流言蜚語比刀劍更傷人,忠奸難辨比戰場更凶險。
這便是中唐的困局:藩鎮的兵戈還未止息,宦官的陰影又籠罩宮闈,文人的悲歌在亂世中回蕩。郭子儀用自汙保全性命,是無奈的生存智慧;杜甫在貧病中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是文人的赤子之心;裴度以鐵血手段平定淮西,是士大夫的擔當……他們像一顆顆投入亂世的石子,激起過漣漪,卻終究擋不住大唐這艘破船在風雨中飄搖。
長安的朱雀大街上,胡商的駝鈴聲越來越稀,禁軍的鎧甲卻越來越亮;曲江池畔的詩會早已散場,取而代之的是宦官與藩鎮的密使在暗處接頭。沒人知道,這艘承載了三百年榮耀的帝國巨輪,還能在曆史的長河中漂流多久。而在那風雨飄搖的儘頭,又會有哪些英雄豪傑登上舞台,續寫這段悲愴而壯闊的史詩?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請大家收藏:()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