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後晉風雨飄搖與南唐暗流湧動——亂世中的權謀與情殤_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 > 第5章 後晉風雨飄搖與南唐暗流湧動——亂世中的權謀與情殤

第5章 後晉風雨飄搖與南唐暗流湧動——亂世中的權謀與情殤(1 / 2)

且說那李存勖,本是一代英主,卻因沉溺於戲劇而荒廢朝政,最終落得個身死伶人之手的悲慘下場。而他的繼任者李嗣源,雖出身低微,卻能以仁政治國,使得後唐在短時間內得以穩定。

然而,這亂世之中,權力的爭奪從未停歇。石敬瑭為了登上皇位,竟然不惜認賊作父,向契丹稱臣,並割讓燕雲十六州,這一行為不僅讓他自己淪為千古笑柄,更給中原地區帶來了無儘的災難。

與此同時,在江淮地區,徐知誥通過一係列手段,成功地改頭換麵,化身為李昪,建立了南唐政權。在他的統治下,江南地區暫時得到了安穩,但這亂世的風雲變幻,又豈是他一人能夠掌控的呢?

這五代十國的戲台,剛剛唱罷李存勖的荒誕劇,又迎來了石敬瑭的屈辱戲,而那江淮的風,似乎也裹挾著南唐的愛恨情仇,正悄然吹向更深的亂世之中。

一、石敬瑭的“兒皇帝”日常:屈辱與掙紮

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持下,終於登上了後晉的皇位,定都開封,成為了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兒皇帝”。

登基大典那天,陽光明媚,金鑾殿上金碧輝煌,官員們身著朝服,整齊地排列在兩側,氣氛莊重而肅穆。然而,在這莊嚴肅穆的場景中,卻有一個不和諧的身影——契丹使者。

這位契丹使者站在石敬瑭的身旁,他身材高大,腰杆挺得筆直,仿佛他才是這中原大地的真正主人。他的身上穿著華麗的契丹服飾,與周圍的漢族官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石敬瑭則穿著十二章紋的龍袍,這本應是至高無上的象征,但此刻的他卻顯得有些卑微。他對著比自己小十歲的耶律德光派來的使者,微微彎腰行禮,接受那聲帶著草原寒氣的“兒皇帝安”。

這一幕讓人不禁感歎,石敬瑭為了登上皇位,不惜向契丹稱臣,甚至認比自己小的耶律德光為父,實在是令人唏噓。而那位契丹使者,雖然隻是一個使者,卻在這一刻展現出了契丹的強大和傲慢。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連呼吸聲都顯得格外沉重。大臣們一個個低著頭,仿佛地上有什麼稀世珍寶一般,不敢抬起頭來,更不敢直視皇帝那張強裝鎮定的臉。

就在這時,一個突兀的聲音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沉默。原來是一位剛剛從地方調來的刺史,他顯然對朝堂上的微妙氣氛一無所知,竟然毫不顧忌地站出來,大聲說道:“陛下,契丹雖有大功,終究是外族,我朝禮儀豈能如此倒置?”

他的話音未落,朝堂上的眾人都不約而同地倒吸了一口涼氣,心中暗叫不好。這位刺史的話雖然有幾分道理,但在此時此刻說出來,無疑是在皇帝的傷口上撒鹽。

果然,皇帝的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他猛地一拍龍椅,怒喝道:“放肆!契丹是我父國,朕敬父國使者,天經地義!”皇帝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震得眾人的耳朵嗡嗡作響。

那刺史被皇帝的這一怒喝嚇得渾身一顫,麵色如土,雙腿發軟,差點直接癱倒在地。他這才意識到自己闖下了大禍,連忙跪地磕頭,連連求饒。

然而,皇帝並沒有因為他的求饒而心軟,依舊冷冷地看著他,眼中的怒火似乎隨時都能噴湧而出。最終,還是有幾位大臣看不過去,紛紛出來為那刺史求情,皇帝這才勉強壓下了心中的怒火,揮揮手讓那刺史退下。

從那以後,那刺史便如同驚弓之鳥一般,再也不敢在朝堂上多言半句,生怕一個不小心又觸怒了皇帝。

石敬瑭的“兒皇帝”生活簡直是苦不堪言,受儘了屈辱和折磨。每年他都要向契丹進貢大量的財物,其中光是絲綢就需要上萬匹,糧食更是高達幾十萬石,此外還有數不清的金銀珠寶。如此巨額的貢品,石敬瑭又該從何處籌集呢?毫無疑問,這些沉重的負擔最終都落在了無辜的百姓身上。

為了能夠湊齊這些貢品,地方官員們不斷地增加賦稅,使得百姓們的生活愈發艱難。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被搜刮得一乾二淨,連最基本的溫飽都難以維持。許多百姓無奈之下,隻能忍痛賣掉自己的兒女,以換取一些微薄的錢財來交稅。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首民謠在民間悄然流傳開來:“兒皇帝,真荒唐,認賊作父害家鄉。苛捐雜稅比山高,百姓屍骨堆成牆。”這首民謠生動地描繪了石敬瑭的所作所為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憤恨和不滿。

石敬瑭聽聞此言,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很不是滋味,但他卻隻能強作鎮定,佯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因為他心裡非常清楚,自己如今所擁有的皇位,就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一般,搖搖欲墜,不堪一擊。一旦契丹人稍有不滿,這座看似宏偉的城堡便會在瞬間土崩瓦解,化為烏有。

有一次,契丹的使者前來催促貢品,其態度異常傲慢無禮,甚至用手指著開封城的方向,毫不客氣地威脅道:“父皇帝說了,如果你們再不能按時湊齊所需的物品,他就會派遣鐵騎踏平這座城池!”麵對如此囂張的使者,石敬瑭雖然心中憤恨不已,但表麵上卻不敢有絲毫怠慢,隻得滿臉賠笑,連連點頭應承道:“一定一定,我們馬上就去辦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待使者離去之後,石敬瑭獨自一人將自己關進了禦書房內,他的心情愈發沉重。終於,壓抑已久的情緒如火山般噴湧而出,他猛地揮起拳頭,狠狠地砸在了那張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龍案上。隻聽得“砰”的一聲悶響,龍案瞬間被砸出了一個深深的凹痕,而石敬瑭的拳頭也因過度用力而鮮血直流,順著他的指縫緩緩滴落。

然而,即便是如此痛苦和憤恨,石敬瑭也隻能在這寂靜的禦書房裡,發出一聲無聲的嘶吼。因為他深知,自己作為一國之君,在契丹人麵前竟然如此卑微,連一條狗都不如!

更讓他窩火的是,手下的將領個個憋著氣。尤其是天平節度使景延廣,每次上朝都瞪著眼看契丹使者,好幾次差點拔劍相向。景延廣私下對心腹說:“石敬瑭這窩囊廢,把中原的臉都丟儘了!遲早有一天,我要讓契丹人知道,中原不是好欺負的!”這話傳到石敬瑭耳朵裡,他氣得渾身發抖,卻不敢動景延廣——他知道,自己身邊能打仗的將領沒幾個,景延廣手裡有兵,動了他,無異於自斷臂膀。

石敬瑭的皇後李氏,是李嗣源的女兒,也是個有血性的女子。她看著丈夫天天對著契丹使者低眉順眼,心裡又氣又疼。有天夜裡,她忍不住勸道:“陛下,咱們就算靠契丹坐上皇位,也不能如此屈辱。不如暗中練兵,總有一天能擺脫他們。”石敬瑭苦笑一聲:“練兵?契丹人耳目眾多,稍有異動,他們就能打過來。我這也是沒辦法啊。”李氏歎了口氣,淚水滑過臉頰——她嫁的,究竟是個皇帝,還是個傀儡?

石敬瑭在屈辱中熬了六年,身體一天比一天差。他常常夢見自己被契丹人架在火上烤,驚醒後一身冷汗。公元942年,這位“兒皇帝”在開封病逝,臨死前還拉著大臣的手,斷斷續續地說:“千萬……彆惹契丹……”他大概到死都沒明白,靠屈辱換來的皇位,根本坐不長久。

二、石重貴的“硬氣”與代價:後晉的末路狂奔

石敬瑭一死,皇位傳給了侄子石重貴。這小夥子年輕氣盛,早就看不慣叔叔那副窩囊樣。登基第一天,他就把景延廣叫到宮裡,拍著桌子說:“景愛卿,朕不想再當‘兒皇帝’了!你說,咱們能不能硬氣一把?”

景延廣等這句話等了好幾年,當即拍著胸脯保證:“陛下放心!契丹人沒什麼了不起的,隻要陛下一聲令下,臣願領兵出戰,把他們打回草原去!”

於是,石重貴給契丹發了封國書,裡麵不再稱“兒皇帝”,而是改成了“孫皇帝”,還特意加了句:“晉朝土地,乃先祖所留,不敢割讓。今後貢物照舊,但人臣之禮,就免了吧。”

耶律德光收到國書,氣得把信紙撕得粉碎。他在草原上咆哮:“石重貴這小子,翅膀硬了?敢跟我叫板?當年要是沒有我,他叔叔能當上皇帝?現在倒好,翻臉不認人!”當即下令:“點齊二十萬大軍,南下!把後晉給我滅了!”

契丹鐵騎再次像潮水般湧向中原。石重貴任命景延廣為帥,率軍抵抗。景延廣倒是硬氣,在澶州城下擺開陣勢,對著契丹使者喊:“回去告訴耶律德光,有種的就來打!我們晉朝有的是勇士,定叫你們有來無回!”

起初,後晉軍隊還真打了幾個勝仗。景延廣身先士卒,一刀劈死了契丹的先鋒官,士兵們士氣大振,把契丹人趕得後退了幾十裡。石重貴在開封聽到捷報,高興得設宴慶祝,還對大臣們說:“朕就說嘛,契丹人沒什麼可怕的!”

可這高興勁兒沒持續多久,問題就來了。景延廣雖然勇猛,卻沒什麼戰略眼光,打了勝仗就驕傲自滿,對部下也不體恤。有次軍糧跟不上,士兵們餓肚子,他卻把僅有的糧食分給自己的親信,氣得士兵們私下罵他:“這混蛋,比石敬瑭還不是東西!”

更要命的是,石重貴自己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見打了勝仗,就開始驕傲自滿,整天在宮裡飲酒作樂,把朝政扔在一邊。有大臣勸他:“陛下,契丹人還沒退,咱們不能鬆懈啊。”他卻不耐煩地揮手:“去去去,有景愛卿在,怕什麼?朕難得清閒幾天。”

耶律德光抓住機會,重新整頓軍隊,繞到景延廣的後方,斷了他的糧道。景延廣這下慌了神,率軍突圍,結果被契丹人打得大敗,狼狽逃回開封。

契丹大軍兵臨城下,石重貴這才慌了。他派人去求和,耶律德光卻放出話來:“想求和可以,讓石重貴親自來草原給我磕頭認錯,否則,踏平開封!”

石重貴又氣又怕,可這時候再想硬氣,已經沒資本了。他手下的將領見大勢已去,紛紛投降契丹。有個叫張彥澤的將領,甚至打開城門,引契丹人進城。

公元947年,契丹軍隊衝進開封,後晉滅亡。石重貴穿著素服,跪在城門口,等著耶律德光處置。耶律德光看著他,冷笑道:“你不是想硬氣嗎?現在怎麼不硬了?”石重貴低著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耶律德光把石重貴和他的家人都押往草原,一路上受儘屈辱。石重貴的皇後馮氏,長得貌美,被契丹士兵調戲,她哭著求石重貴救命,石重貴卻隻能眼睜睜看著,無能為力。到了草原後,他們被安置在一個破帳篷裡,冬天沒有炭火,凍得瑟瑟發抖,曾經的皇帝皇後,活得連草原上的奴隸都不如。

石重貴這才明白,沒有實力的“硬氣”,不過是自取滅亡。他望著南方的天空,流下悔恨的淚水——如果當初能像李嗣源那樣,好好治理國家,積蓄力量,或許就不會落得這般下場。可世上沒有後悔藥,後晉的命運,就像他的人生一樣,早已注定。

三、南唐的“文藝範兒”:李昪的治國與情愁

就在中原大地打得昏天黑地的時候,南唐的日子相對安穩。李昪徐知誥)當上皇帝後,一門心思搞建設,把南唐治理得井井有條。他不像李存勖那樣沉迷戲台,也不像石敬瑭那樣依附外族,而是每天穿著粗布袍子,在朝堂上跟大臣們討論農桑、水利,晚上還常常批閱奏折到深夜。

有次南京城發生水災,淹沒了不少農田。李昪連夜召集大臣,下令開倉放糧,還親自到災區查看災情。他看見老百姓在水裡撈糧食,渾身濕透,凍得嘴唇發紫,心裡很不是滋味,當場脫下自己的袍子,給一個老農披上,說:“是朕沒做好,讓你們受苦了。”老農感動得直磕頭,周圍的百姓也跟著哭起來。

在李昪的治理下,南唐的經濟越來越繁榮。南京的秦淮河畔,商鋪林立,白天車水馬龍,晚上燈火輝煌,比唐朝的揚州還要熱鬨。蘇州的絲綢、杭州的茶葉、景德鎮的瓷器,通過水路運往各地,甚至賣到了海外。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對李昪也越來越擁戴,都稱他為“仁君”。

李昪不僅會治國,還很重感情。他雖然認了李唐皇室當祖宗,卻沒忘了養父徐溫的恩情。他追封徐溫為“忠武皇帝”,還讓徐溫的兒子徐知詢擔任重要官職。徐知詢一開始對李昪還有點不服氣,覺得這皇位本該是徐家的。有次宴會上,他借著酒勁對李昪說:“陛下,要是沒有我父親,您能有今天嗎?”李昪沒生氣,反而笑著說:“沒錯,沒有義父,就沒有朕。所以朕才要好好待你,讓徐家世代榮華。”徐知詢聽了,心裡的疙瘩解開了,從此儘心儘力輔佐李昪。

李昪的皇後宋福金,是個賢內助。她出身貧寒,跟著李昪從微末一路走來,深知百姓疾苦。李昪有時候忙於朝政,忘了吃飯,她就親自下廚,做些家常菜給李昪送去。有大臣勸她:“皇後身份尊貴,怎能親自下廚?”宋福金卻說:“陛下為國操勞,臣妾做點小事,算得了什麼?”她還常常勸李昪:“陛下,治國要仁政,不能濫用刑罰,也不能勞民傷財。”李昪很聽她的話,南唐的法律相對寬鬆,百姓犯罪的也少。

不過,李昪也有自己的煩惱,那就是兒子李璟。李璟是個典型的文藝青年,不愛讀治國的書,整天就知道寫詩填詞,跟一群文人墨客混在一起。有次李昪想考考他的功課,讓他談談對民生的看法,李璟卻東拉西扯,最後竟然背起了自己新寫的詞。李昪氣得把書扔在地上:“你這孩子,將來怎麼繼承大統?”

宋福金在一旁勸道:“陛下息怒,璟兒還小,慢慢教就好了。”李昪歎了口氣:“我這是為他好啊。這亂世之中,光會寫詩是沒用的,得有治國的本事,才能守住這江山。”

李璟雖然不愛治國,卻很有才華。他寫的詞清新婉約,在江南一帶很有名。有首《攤破浣溪沙》是這麼寫的:“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乾。”李昪看了,也不得不承認寫得好,隻是搖搖頭:“可惜啊,你生錯了地方,要是生在太平盛世,當個文人墨客,倒也自在。”

李昪晚年的時候,身體不太好,常常想起年輕時的往事。他想起自己在濠州街頭討飯的日子,想起徐溫把他帶回家的那一刻,想起宋福金陪他吃苦的歲月。有天夜裡,他躺在床上,拉著宋福金的手說:“福金啊,我這一生,從孤兒到皇帝,已經很滿足了。就是擔心璟兒,他太善良,也太軟弱,將來怕是守不住這南唐啊。”宋福金流著淚說:“陛下放心,臣妾會幫他的。”

公元943年,李昪病逝,享年五十六歲。臨終前,他給李璟留下遺詔:“善待百姓,慎用兵戈,與鄰國和睦相處。”李璟跪在床前,泣不成聲,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李昪的一生,雖然靠“認祖宗”登上皇位,卻用實實在在的政績贏得了民心。他開創的南唐,成了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一片樂土,也為後來的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隻是他擔心的兒子李璟,即將在這亂世中,開啟一段充滿愛恨情仇的帝王生涯。

四、安重榮的悲壯抗爭:武將的血性與無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晉末年,除了景延廣,還有一個人對契丹的壓迫忍無可忍,他就是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安重榮出身行伍,性格耿直,勇猛好鬥,看不得契丹人在中原作威作福。

有次契丹使者路過成德,態度傲慢,對安重榮指手畫腳。安重榮一怒之下,把使者綁了起來,指著他的鼻子罵:“你們契丹人算什麼東西?敢在我們中原的地盤上撒野!”使者嚇得魂飛魄散,連連求饒。安重榮本來想殺了他,手下勸道:“將軍,殺了使者,會引來契丹大軍的,三思啊。”安重榮這才把使者放了,但心裡的火氣更大了。

安重榮知道,光靠罵人沒用,得有實際行動。他開始暗中聯絡不滿契丹的藩鎮,準備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契丹。他對部下說:“石敬瑭父子認賊作父,丟儘了中原人的臉。我們不能再忍了!就算戰死,也不能讓契丹人騎在咱們頭上!”


最新小说: 彈幕改命:惡女誘撩,小狗乖又黏 反派幼崽三歲半,爹不造反我來乾 神筆夜叉 宗族想吃絕戶?嫡女單開百年族譜 末世重生:先綁四個,又去找校花 等待黎明 掉落漫威世界當超級英雄 七零,對我不好的人就不帶你飛了 穿成下堂妻,絕嗣戰神子孫滿堂了 天命浮沉錄:天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