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後晉風雨飄搖與南唐暗流湧動——亂世中的權謀與情殤_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 > 第5章 後晉風雨飄搖與南唐暗流湧動——亂世中的權謀與情殤

第5章 後晉風雨飄搖與南唐暗流湧動——亂世中的權謀與情殤(2 / 2)

石重貴知道了安重榮的計劃,心裡很矛盾。他既想擺脫契丹的控製,又怕打不過契丹,引火燒身。景延廣勸他:“陛下,安將軍是個忠臣,咱們應該支持他。隻要各路藩鎮聯合起來,一定能打敗契丹。”可石重貴猶豫了,他怕安重榮勢力太大,將來不好控製。

耶律德光聽說安重榮在聯絡藩鎮,氣得暴跳如雷,派人給石重貴送信:“趕緊把安重榮殺了,否則我就派兵南下!”石重貴嚇壞了,趕緊派人去勸安重榮:“安將軍,你就彆鬨了,好好當你的節度使,朕不會虧待你的。”

安重榮見石重貴如此窩囊,失望透頂。他對使者說:“回去告訴石重貴,我安重榮寧死也不會向契丹低頭!他要是不敢打,我自己打!”

公元941年,安重榮在鎮州豎起反旗,號稱“勤王抗契丹”。他發布檄文,痛斥契丹的暴行和石重貴的懦弱,號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檄文裡寫道:“契丹蠻夷,入主中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石氏父子,屈膝投降,甘當走狗,背叛祖宗。我安重榮,願率忠義之士,驅逐韃虜,還我河山!”

檄文一出,響應者眾多,很多百姓和士兵都來投奔安重榮,他的軍隊很快就發展到十幾萬人。安重榮親自率軍北上,準備迎擊契丹。

石重貴見安重榮真的反了,又怕又氣。他怕安重榮打敗契丹後,會反過來對付自己;又氣安重榮不聽自己的命令,讓自己陷入兩難境地。最後,他在景延廣的勸說下,決定出兵討伐安重榮,名義上是“平定叛亂”,實際上是想借契丹之手除掉安重榮。

安重榮沒想到石重貴會來打自己,一時措手不及。他的軍隊雖然人多,但大多是臨時招募的百姓,缺乏訓練,根本不是後晉正規軍的對手。加上契丹人也出兵夾擊,安重榮腹背受敵,屢戰屢敗。

在最後一場戰鬥中,安重榮身先士卒,奮勇殺敵,身上多處受傷,血流不止。他的部下勸他突圍:“將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咱們以後再報仇!”安重榮搖搖頭:“我起兵就是為了驅逐契丹,現在失敗了,還有什麼臉活著?”他拚儘最後一絲力氣,殺了幾個契丹士兵,最終力竭被擒。

安重榮被押到開封,石重貴下令將他斬首示眾。臨刑前,安重榮對著南方的天空大喊:“蒼天啊!我安重榮一心報國,為何落得如此下場?我不甘心!”他的聲音回蕩在刑場上,聞者無不落淚。

耶律德光聽說安重榮死了,很高興,派人來要安重榮的頭顱。石重貴竟然真的把安重榮的頭顱砍下來,送給了契丹。這件事讓中原百姓徹底寒了心——連為他們抗爭的英雄都要被如此對待,這後晉朝廷,還有什麼指望?

安重榮的悲壯抗爭,就像黑暗中的一點星火,雖然很快熄滅,卻點燃了中原百姓心中的怒火。人們開始懷念李嗣源時期的安穩,痛恨石氏父子的懦弱和契丹的殘暴。這股怒火,終將在不久的將來,化作摧毀後晉的力量。

五、南唐宮廷的暗流:李璟的初政與兄弟嫌隙

李昪去世後,李璟繼位,成了南唐的新皇帝。這位文藝皇帝剛一上台,就把父親的遺詔拋到了腦後。他覺得父親太保守,南唐國力強盛,應該開疆拓土,重現大唐的榮光。

李璟重用馮延巳、馮延魯等文人,這些人隻會吟詩作賦,根本不懂治國打仗。馮延巳為了討好李璟,整天在他耳邊說:“陛下英明神武,文采風流,比唐太宗還厲害。隻要陛下出兵,定能一統天下。”李璟被誇得飄飄然,真的開始籌劃對外用兵。

南唐的第一個目標是閩國。閩國當時正內亂,李璟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派馮延魯率軍出征。馮延魯是個紙上談兵的家夥,根本不會打仗,結果被閩國軍隊打得大敗,損兵折將。李璟不僅不怪罪他,還安慰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下次努力就好。”

李璟的弟弟們對他的做法很不滿。三弟李景遂是個有頭腦的人,他勸李璟:“大哥,父親臨終前囑咐我們要慎用兵戈,與鄰國和睦相處。現在我們國力雖然強盛,但還沒到能一統天下的地步,還是先搞好內政再說吧。”李璟卻不高興了:“你懂什麼?我這是為了南唐的將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景遂見大哥不聽勸,就聯合五弟李景達,在朝堂上反對用兵。李景達性格剛直,當著大臣的麵說:“馮延巳等人隻會誤國,陛下要是再聽他們的,南唐遲早要亡國!”李璟氣得臉色發白,當場把李景達貶為潤州節度使,趕出了京城。

李景遂心裡很不是滋味,他知道大哥被馮延巳等人迷惑了,但又沒辦法。有天夜裡,他獨自登上城樓,望著秦淮河的燈火,想起父親在世時的景象,忍不住歎了口氣:“唉,南唐的好日子,怕是要到頭了。”

李璟不僅在國事上糊塗,在感情上也很糾結。他寵愛一個叫種時光的妃子,種時光長得漂亮,又很會討李璟歡心,李璟對她言聽計從。種時光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就經常在李璟麵前說太子李弘冀的壞話。李弘冀是李璟的長子,很有才乾,性格也很剛毅,對馮延巳等人很不滿。

種時光對李璟說:“陛下,太子太剛愎自用了,將來要是繼位,肯定會迫害我們母子的。不如廢了他,立我們的兒子為太子吧。”李璟雖然喜歡李弘冀,但經不住種時光天天吹枕邊風,心裡也開始動搖。

李弘冀聽說後,又氣又怕。他知道父親耳根子軟,要是真被種時光說動,自己就危險了。於是,他暗中培養勢力,準備和種時光抗衡。南唐宮廷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緊張,一場圍繞皇位繼承的鬥爭,正在悄然醞釀。

就在李璟沉迷於用兵和後宮爭鬥的時候,中原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契丹滅了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稱帝,卻因為不得民心,很快就被趕了回去。劉知遠趁機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中原再次陷入混亂。

南唐的大臣們勸李璟:“陛下,中原大亂,這是我們北上的好機會啊。”李璟卻搖搖頭:“現在閩國還沒平定,哪有精力管中原的事?”他不知道,這一次的錯過,讓南唐永遠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李璟的初政,充滿了失誤和遺憾。他空有文采,卻沒有治國的才能,被小人蒙蔽,疏遠兄弟,濫用兵戈,為南唐的衰落埋下了伏筆。而他和兄弟們之間的嫌隙,以及後宮的爭鬥,也將在未來的日子裡,愈演愈烈。

六、耶律德光的中原夢碎:草原狼的水土不服

耶律德光滅了後晉,得意洋洋地進入開封。他看著繁華的中原都城,心裡美滋滋的,覺得自己終於成了天下的主人。他在開封稱帝,改國號為“遼”,想把中原納入契丹的版圖。

可耶律德光根本不懂中原的治理方式。他下令在開封城裡大肆搜刮,把百姓的財物洗劫一空,還縱容士兵燒殺搶掠。契丹士兵在中原的土地上橫行霸道,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甚至把百姓的房屋拆了燒火。開封城裡哭聲震天,百姓們對契丹人恨之入骨。

有個契丹將領見中原的女子漂亮,就搶了很多回營裡,還說:“這是我們應得的戰利品。”百姓們氣不過,紛紛組織起來反抗。他們拿著鋤頭、鐮刀,襲擊落單的契丹士兵,讓契丹人惶惶不可終日。

耶律德光還想把中原的百姓遷到草原去,讓他們當奴隸。他說:“草原需要勞動力,這些中原人正好能用。”大臣們勸他:“陛下,中原百姓安土重遷,強行遷徙會引起更大的反抗。”耶律德光不聽,還是下令執行。結果,遷徙的隊伍還沒走出中原,就被百姓們攔住了,雙方發生激烈衝突,死傷慘重。

耶律德光在開封待得越來越不自在。中原的氣候潮濕,他住不慣;中原的飯菜油膩,他吃不慣;更讓他頭疼的是,到處都是反抗的百姓,他的軍隊疲於應付,根本無法安心統治。

有天夜裡,耶律德光做了個夢,夢見自己被無數中原百姓追著打,嚇得從床上跳了起來。他這才意識到,中原不是那麼好統治的,自己的草原鐵騎雖然能打敗中原的軍隊,卻征服不了中原百姓的心。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決定撤軍回草原。臨走前,他把開封城裡能帶走的東西都打包帶走了,還放了一把火,把宮殿燒了個精光。百姓們看著契丹人狼狽逃竄的背影,高興得歡呼雀躍,紛紛拿出家裡的好酒好菜,慶祝這一天的到來。

耶律德光在撤軍的路上,又氣又惱,加上水土不服,竟然病倒了。他躺在車裡,望著窗外飛逝的中原景色,心裡充滿了不甘。他對身邊的人說:“我沒想到中原人這麼難對付,這天下,終究不是我的。”沒過多久,耶律德光就在欒城病逝了。

契丹人把耶律德光的屍體用鹽醃起來,運回了草原。中原百姓聽說後,都拍手稱快,說:“這就是侵略者的下場!”

耶律德光的中原夢,就像一場鬨劇,來得快,去得也快。他的失敗,證明了靠武力征服是行不通的,隻有順應民心,才能長治久安。而中原大地,在經曆了契丹的蹂躪後,又將迎來新的統治者——後漢的劉知遠。

七、亂世中的堅守:文人與百姓的生存之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代十國是個亂世,戰火紛飛,民不聊生。但即使在這樣的年代,依然有很多人在堅守著自己的信念。

中原有個叫王易簡的書生,他飽讀詩書,卻不願為後晉和契丹效力。他覺得石敬瑭和耶律德光都是禍國殃民的家夥,不配得到文人的輔佐。於是,他隱居在鄉下,開了個私塾,教孩子們讀書。

王易簡常對孩子們說:“讀書不是為了當官發財,是為了明事理,知榮辱。就算在亂世,也要做個有骨氣的人。”他還把曆史上的忠義之士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希望他們能繼承先輩的精神。

有次契丹士兵到鄉下搶掠,把王易簡的私塾也給砸了。王易簡氣得渾身發抖,指著契丹士兵罵:“你們這些野蠻人,連讀書人都不放過,會遭天譴的!”契丹士兵想殺他,被當地百姓攔住了。百姓們說:“王先生是好人,不能殺他。”契丹士兵見人多勢眾,隻好悻悻地走了。

百姓們幫王易簡重新修好了私塾,王易簡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對百姓們說:“謝謝大家,我一定會把孩子們教好,讓他們將來能為中原做點事。”

在南唐,也有很多像王易簡這樣的文人。他們雖然生活在相對安穩的環境裡,卻沒有忘記中原的苦難。有個叫徐鉉的文人,經常在文章裡描寫中原百姓的悲慘生活,呼籲南唐朝廷出兵北伐,拯救中原百姓。他說:“我們是大唐的後裔,有責任收複失地,讓百姓重歸太平。”

徐鉉的文章在南唐很有影響,很多人都被他打動了。李璟雖然沒有出兵北伐,但也很欣賞徐鉉的才華,任命他為翰林學士。徐鉉利用自己的職位,勸諫李璟要勵精圖治,不要沉迷於享樂。他說:“陛下,現在中原大亂,正是我們積蓄力量的好時機。隻要我們國力強盛了,總有一天能實現北伐的目標。”

百姓們在亂世中,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們雖然飽受戰火和賦稅的折磨,卻沒有放棄希望。在中原,百姓們互相幫助,誰家有困難了,大家就一起接濟;在南唐,百姓們努力耕種,發展生產,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財富。

有個中原的老農,他的兒子被抓去當兵,再也沒回來。老農沒有消沉,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種地上。他說:“不管誰當皇帝,都得吃飯。隻要我把地種好,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南唐有個織工,她的丈夫在戰爭中死了,她一個人帶著孩子,靠織布為生。她織的布又好又便宜,很受百姓歡迎。她說:“我要好好織布,讓孩子能吃飽穿暖,將來做個有用的人。”

正是這些文人的堅守和百姓的努力,讓中華文明在亂世中得以延續。他們就像黑暗中的微光,雖然微弱,卻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

八、風雨欲來:各方勢力的新布局

耶律德光死後,契丹內部發生了內亂,暫時無暇南顧。中原地區,劉知遠建立的後漢政權逐漸穩定下來。劉知遠是個有才乾的人,他吸取了後晉滅亡的教訓,減輕賦稅,安撫百姓,很受中原百姓的擁戴。

劉知遠知道,契丹雖然撤軍了,但隨時可能卷土重來,還有其他藩鎮也對皇位虎視眈眈。於是,他開始整頓軍隊,加強邊防,準備應對各種挑戰。他對部下說:“我們好不容易才擺脫契丹的控製,一定要守住這來之不易的安穩。”

南唐的李璟,在經曆了閩國之敗後,並沒有吸取教訓,又把目光投向了楚國。楚國當時也發生了內亂,李璟覺得這是個擴張領土的好機會,派大將邊鎬率軍出征。邊鎬是個能打仗的將領,很快就平定了楚國,把楚國的領土納入了南唐的版圖。

李璟很高興,覺得自己離一統天下的目標又近了一步。他大肆封賞邊鎬和馮延巳等人,天天在宮裡設宴慶祝。李景遂勸他:“大哥,楚國雖然平定了,但那裡的百姓還沒歸順我們,我們應該安撫他們,而不是慶祝。”李璟卻不聽,依舊我行我素。

吳越國的錢弘佐,繼承了錢鏐的治國理念,繼續實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他對中原的紛爭不感興趣,隻關心吳越的發展。他派人修建水利工程,發展農業和商業,吳越的經濟越來越繁榮。錢弘佐說:“隻要我們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誰也不敢欺負我們。”

後蜀的孟昶,也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整頓吏治,減輕賦稅,發展文化,後蜀成了當時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孟昶還很重視邊防,派大將守備蜀地的險要關口,防止外敵入侵。他說:“蜀地地勢險要,隻要我們防守得當,就能安享太平。”

各方勢力都在暗中布局,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中原的後漢、南方的南唐、吳越、後蜀,還有北方的契丹,形成了一個複雜的局麵。一場新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

石敬瑭的“兒皇帝”鬨劇已經落幕,石重貴的“硬氣”也以失敗告終;李昪開創的南唐盛世,在李璟的手中開始出現裂痕;耶律德光的中原夢碎,讓契丹暫時退回草原;劉知遠的後漢,在廢墟上艱難崛起。這五代十國的戲台,又將上演新的劇目。

劉知遠能否守住後漢的江山?李璟的南唐擴張之路能否順利?吳越和後蜀能否在亂世中獨善其身?契丹會不會再次南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請大家收藏:()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一封淒美的分手信 高武紀元:開局加載田伯光模板 全家騙我養私生子,重生老太殺瘋了 降龍 苟道仙尊 快穿:這悲劇劇本我撕了 同時穿越:怎麼是少兒頻道 半島1984:我太忠誠了 神羽魅影 重生後,反派自帶劇透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