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她:“那你要去哪兒?”
她回答:“先去廣州,再去北京,但我一定會回來。”
我點點頭,不再多言。我明白了,梅州的教育不隻是為了送人離開,更是為了讓人懂得回來。
我在校園長椅上寫下:
“書香不是書頁的味道,是故鄉的一種精神投遞方式。
梅州教人記得歸處,也教人心中留光”
四、客家味道:舌尖上的鄉愁坐標
離開學院後我去逛了東山老街。
那是一條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街道。街邊攤販賣著鹽焗雞、艾糍、梅菜扣肉、粄條,還有人推著三輪車賣薑糖水。人聲鼎沸,卻不喧鬨,每一種味道都帶著某種祖傳的沉穩。
我坐在街口的老字號粄店裡,一碗熱氣騰騰的五香粄送到眼前。老板娘笑著說:“這個吃下去,哪怕去到天涯,也會記得你是客家人。”
我低頭吃下一口,舌尖被淡淡的鹹香喚醒,鼻尖發熱,心裡一陣發酸。
我忽然明白,客家菜不是精致的風味,而是“能保存、能背走”的味道。它是流亡者打包在行囊裡的鄉愁,是顛沛路上不被風吹走的記憶。
我寫下:
“真正的味道,不是‘美’,而是‘久’;
客家味道,是在漂泊中緊緊握住的身份證,
也是千山萬水之後,仍能被一口喚醒的原鄉密碼”
五、地圖落筆·山路起筆
離開梅州那天,陽光終於破雲而出,山脊泛出淡金,整座城都明亮了許多。我站在梅江東岸橋頭,回望這座沉靜、厚重的城市,那些圍屋、江水、街巷、飯香,紛紛在腦中浮現。
我知道,這一站,我不僅是記錄者,更是一個被照顧過的旅人。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梅州一處重重落筆:
“第116章,梅州已記——這是一座安靜地將所有‘離散’變成‘歸來’的城市。
在這裡,我不是過客,我是回家的人”
我提起行囊,踏上北行的列車。
下一站,是韶關。
一座山重水複之間的佛門古城,南華寺鐘聲未散,丹霞山壁立千仞。我想知道,在嶺南的北緣,一座與宗教、自然、鐵軌密切交錯的城市,會以怎樣的節奏迎接我這位書寫者。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