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從朔州出發,車沿著太行西緣一路北上,大地愈加遼闊,風愈加蒼涼。大同——這座邊塞古都,早早矗立在高原北境的風口。
在地圖上,她毗鄰內蒙古,扼守山西門戶,千年來是兵家重地、貿易樞紐;在時間裡,她是北魏首都,是遼金舊土,是煤都鋼城,也是文明多元彙聚的交點。
我走進大同,不隻是為了雲岡石窟的佛眼輝光,也為了觸摸邊塞文化下那一層未被世人寫儘的生息與煙火。
這是一座邊城,卻有古都的氣度;這是一片高原,卻有海一般的深沉。
一、雲岡石窟:千年不語,卻語千年
抵達大同第一天,我便直奔雲岡。
雲岡石窟坐落於武周山下,十裡畫壁,千佛千麵,仿佛是石頭長出的時間眼睛。
我站在第五窟前,那尊高達十幾米的佛像,麵容安詳卻不空泛,眼神中似乎藏著風雪、戰火與複興。
導覽員是一位留著短發的年輕人,竟是土生土長的大同人。他輕聲說:“你知道嗎?這些佛像不是一朝一代鑿完的,是幾代人一錘一鑿,和山對話。”
我問他:“你怎麼看這些石頭裡的佛?”
他想了想,說:“它們不是供的神,是時間的沉澱者,是這塊土地用安靜寫下的詩。”
我寫下:
“大同的佛,不言禪機,
卻以每一條斧痕刻下人間苦樂;
她不在廟中發光,
而在石頭與風之間,等你靠近。”
二、大同古城:牆內城郭,磚縫餘音
翌日清晨,我繞著大同古城牆緩緩而行。
這是一座重修後的城郭,四正八門,輪廓清晰,仿佛曆史用鋼筆重新勾勒了一次。青磚沉穩,護城河安然流淌,一排排飛簷老宅已改為客棧、茶館與民藝展。
我走進一家賣木雕的小鋪,店主是一位老藝人,名叫張雲柏,祖上三代雕佛像。
他正在細刻一尊羅漢,我問:“你覺得老大同的魂在哪?”
他停下刻刀:“不在佛像,也不在古城裡,在人——人在這城裡,不趕,不懼,有規矩。”
他講了一個細節:“我們做木雕,每一刀要順紋下,不能逆著。做人也一樣。大同人做生意、辦事,慢,不虛,不抖。”
我寫下:
“大同的城,不靠喧囂站立,
而靠每一塊磚中藏著的沉靜;
她的‘大’,不在麵積,
在容納邊疆與中原、安穩與裂變之間。”
三、火山群與火山豆腐:地底熱血,鍋中溫情
離開古城,我前往南郊的火山群遺跡。
這片沉睡的火山,曾在地質年代劇烈噴湧,如今已是綿延起伏的山崗,草木斑駁,卻仍可見火山口與熔岩道。
我在火山腳下的一處小村落吃飯,飯館名為“火山豆腐坊”,老板娘熱情招呼:“吃我家豆腐,一口燒地心的香。”
火山豆腐,是用火山泉水點製,口感嫩中帶韌,帶著山野氣息。
我問:“為什麼你們還記得火山的事?”
她擦擦手:“這山雖然不噴了,但我們記得它燒過我們地底。我們這代人,也要燒出點自己的日子。”
我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