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火,不在爆發的聲音,
而在地下燃儘後留下一絲餘熱,
讓人記得這裡不是平地,
是經過熾烈才變溫柔的土地。”
四、口泉礦工村:一座城的地下人生
我又前往口泉礦區,那是大同能源曆史的一個縮影。
如今礦井多已封閉,但當年的礦工生活村還在,牆上是脫色的毛主席語錄,井蓋邊是放鏽的礦燈架。幾位老人坐在曬台上抽煙、下棋。
一位名叫郝老的礦工告訴我:“我年輕時一天能出三百筐煤。現在,咳嗽喘氣都喘不過來了。”
我問他:“你後悔嗎?”
他卻搖頭:“不後悔。我從來沒把煤礦當苦地方。我是在黑裡找光。城是靠我們挖出來的。”
他拿出一張舊照片,是他年輕時在井下的合影:“你看,哪個不笑著?”
我寫下:
“大同的礦,不隻藏在地底,
也留在一代人呼吸中、骨骼裡;
她的沉重,不是包袱,
是歲月親手遞過來的一封信。”
五、邊關夜色與羊雜湯:草原之外的柔軟燈火
夜晚我住在一間靠近舊邊關口的旅館。
出門覓食時,遠處傳來駝鈴錄音,是餐館招客的聲效。我走進一家老字號,點了一碗熱騰騰的大同羊雜湯。湯色濃鬱,蔥花漂浮,胃裡漸暖。
旁邊桌是一對年邁夫婦,一人端一碗,笑著聊著秋播收成和孫子成績。
我望著夜空,大同的夜沒有都市那種繁花似錦,卻穩穩地落在地麵——像一盞盞路燈,照亮回家的路,也像這湯,滾燙卻溫和。
我寫下:
“大同的夜,不挑逗夢,
而是讓每一盞燈都回到人間;
她不炫目,
卻用一種古老的方式守住溫飽與歸屬。”
佛眼觀今·地圖回筆·陽泉在望
六日大同,我走過石窟,入過老礦,吃過羊雜,望過火山,也聽見風從古塞口吹來的低語。
她是石頭刻的曆史,也是火燒煉的人心。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的地圖,在雲岡佛眼下、礦井深處、古城之心鄭重落筆:
“第236章·大同:石語千年,風吟今夜。”
下一站,是陽泉。
我要穿過太行的褶皺,去那座山間的工業之城,看煤鋼之後的轉身,看山河之中如何安放人間細語。
我背上行囊,輕聲說:
“石已語,山將啟——陽泉,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