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下:
“菏澤的聲,不靠喧囂存活,
而是靠一代代人,低聲講述;
這裡的英雄,不在電視上,
在田埂邊的鼓麵裡。”
四、牡丹區夜市:鍋氣與人情的碰撞
第四晚,我回到菏澤市區,在牡丹區的夜市隨意走走。
攤位上五花八門,小吃叫賣聲不絕於耳。我坐在一家老字號麵館裡,一位阿姨正在忙著下麵、添湯、吆喝。
我點了碗羊肉湯,她熟練地舀、撒、蓋,一碗熱騰騰送到我麵前。
“坐吧,吃完再走,外頭冷。”
我與她閒聊,得知她丈夫是退伍軍人,三十年前回來,兩人一起做麵條,現在孩子在外地上大學,店裡隻靠他們老兩口撐著。
“生意不好做了,年輕人不愛吃手擀麵了。”
我問她:“那你為什麼不關了?”
她笑了:“有老顧客啊,每晚都來,要是沒了,他們得說‘那味兒哪去了’。”
原來,這夜市裡,不止有味道,還有人和記憶共存。
我寫下:
“菏澤的夜,不是繁華的裝飾,
而是鍋鏟敲出的生活節奏;
她的市聲,不喧囂,卻不肯熄,
因為那是家和人的連接。”
五、牡丹亭下:無聲處的千層人生
最後一天,我來到一座偏僻小園——“牡丹亭遺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和昆曲無關,也和湯顯祖無關,它隻是個叫“牡丹亭”的安靜園林,亭下刻著“清、和、雅、真”四字。
我獨自坐了一下午,園中靜極了,隻有風吹葉響,陽光照在不規則的石台上。我攤開《地球交響曲》的地圖,在這裡寫下了“第246章”。
我突然意識到,我寫過的許多城市都有“盛名”,但像菏澤這樣,安靜地站在“省份的角落”,不爭名、不爭勢,隻將花開花落、鍋碗瓢盆、人來人往釀成一章,卻最令人懷念。
她像牡丹,不語,卻有人記得。
尾聲:一瓣未落,心已向南——地圖落筆,下一站濟寧
黃昏時,我再次回到曹州牡丹園。天邊有些晚霞,老園丁還在園裡修枝。
我問他:“您還回家嗎?”
他說:“回啊,明天一早還得來看花呢。”
我笑了笑,向他揮手。
我攤開地圖,在魯西南的邊角寫下:
“第246章,菏澤已記。
她以花名天下,卻以人留我;
她不求繁華,卻在冬日裡,給我一口熱湯,一段舊腔,一枝未開的光。”
下一站,是濟寧——一個孔孟之鄉、書香氣最濃的城市。我要走進千年儒風,看一看聖人留下的路,在黃河支流旁繼續前行。
我提起背包,輕聲說:
“花已默,人猶念——濟寧,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