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與城市競速,
卻在每一輪月光下,穩穩前行。”
四、微山湖與鐵道兵:湖中記憶與共和國的脊梁
第三天,我去了微山湖。
從濟寧出發,驅車南下不到一個小時,便可到達湖區邊緣。這裡是京杭大運河最大的一段天然湖泊,亦是抗戰時期鐵道遊擊隊的根據地。
在湖邊的鐵道兵紀念館,一塊刻著“流血流汗不流淚”的石碑讓我駐足良久。館內有老式火車頭、紅色軍裝、彈孔車廂,一切都靜默無聲,卻讓人心頭沉甸甸。
一位講解員說道:“我們這邊很多爺爺輩的人都是退伍鐵道兵,他們修了全國的鐵路,後來回鄉種地、捕魚。你看湖裡那片水草地,就是他們退休後自發清理的。”
我感慨良多,在湖邊寫下一句:
“濟寧的魂,不在城牆裡,
在鐵軌儘頭的一把鏽鉗;
她的曆史,不隻寫在書中,
也寫在老兵的手繭與船篙上。”
五、夜遊老運河:光影流轉,靜中見遠
最後一晚,我選擇在老運河邊夜遊。
河兩岸的燈光從紅色、金色到藍色,像是老城點亮了自己的一場夢。我隨一艘畫舫而行,聽船上評彈聲聲,像是從曆史中傳來。
一位船夫說:“過去濟寧靠河吃飯,現在靠文化吃飯。白天是博物館、展覽館,晚上是古城夜遊,遊客多得很。”
我感受到一種變化的自信。
濟寧,這座從孔廟裡走出來的城市,正在重新學會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
我寫下:
“濟寧的夜,不以喧囂為榮,
而以沉靜為貴;
她的光,不追求炫目,
隻願在暗處長久照見人心。”
水陸並重·文明共鳴·地圖落筆
五天濟寧之行,我見過曆史的凝固,也感受未來的流動。她既是一座靠水生存的城市,也是一座靠文化立魂的城市。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微山湖水波之畔、大運河流線之間、孔府門前與太白湖畔,鄭重落筆:
“第247章,濟寧已記。
她是水係中的節拍器,
也是文明長河中最耐心的音符。”
下一站,是棗莊。
那裡不僅有滕州的墨子與魯班,還有埋藏在地底的煤炭與地下交通。我想知道,一座煤與墨並存的城市,會奏出怎樣的地底低音與理想高音。
我輕聲說:
“禮已行,火將燃——棗莊,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