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的水,不奔騰,
她隻悄悄帶走每一代人的眼淚和微笑;
她是一條通往內心深處的河,
不為流動,而為沉澱。”
四、嶧城石榴園:風吹葉動,果實正紅
我乘車北上,到嶧城區的石榴園。
時值深秋,石榴樹下仍掛著紅中帶金的果子。一位村婦正在剪枝,她笑著說:“我們這的石榴籽密甜潤,像城裡人說的——有福氣。”
我問她,一年能賺多少?
她笑:“不多,但也能讓娃上學,老人看病,我也每年買雙新鞋。”
村口的老樹下,有一塊石碑,刻著“千年石榴園”幾個字。年年結果,代代傳承。
我剝開一顆石榴,籽如紅寶石般密實,一口咬下,是酸裡帶甜的真實味道。
我寫下:
“棗莊的甜,不張揚,
是每一顆石榴籽包裹的倔強;
她的滋味,不為表象存在,
而是生活中那一點不肯妥協的堅定。”
五、城市之夜:兩層棗莊的交替呼吸
夜幕降臨,我回到市中心。
地麵上是車流、霓虹與燒烤攤煙火;而地下,是曾經的礦脈、隧道與未完工的記憶。站在夜市邊,我聽見兩種聲音重疊:地上的叫賣聲與隱約傳來的工地機響。
一位擺攤的小哥遞我一串羊肉串,說:“你不是本地人吧?這地兒,雖然不出名,但吃飽、睡好、能活著就行。”
我咬了一口,味道不特彆,卻很紮實。
我寫下:
“棗莊的夜,不明豔,
她隻是認真熬過每一個白天後的溫存;
這座城,不聲不響,卻悄悄讓人不舍。”
地圖落筆·下一個方向:臨沂
五日之間,我看見了棗莊的地下脈絡,也感受了她地上的溫度。
她不是閃光的名字,卻是一座腳踏實地、記憶濃鬱、歲月厚重的城市。
我打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魯南片區的中央鄭重落筆:
“第248章,棗莊已記。
她用煤火照亮過工業時代的黎明,
也用運河水承載起千年之後的溫柔。”
下一站,我將前往魯南的另一座文化古城——臨沂。
據說那裡有書聖故裡,有沂蒙山精神,有一腔英雄氣。
而我,願用腳步接續每一章的厚重,在天地之間,繼續寫下“地球”的和聲。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