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從樹枝縫隙灑下,我們走過的那條泥土路,仿佛每一腳下去,踩的都是曆史的鼓點。我腳步慢下來,不止是為了聽他講故事,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配得上這片土地曾有的熱血。
我寫下:
“臨沂的山,是安靜的;
可她的人民,是熾熱的;
她的紅,不是口號,是人和人之間的體溫。”
四、費縣集市:人間煙火的細節力量
第四天,我離開紀念館,往西南走了一段,到了費縣。
我刻意不去找古跡,也不去問名勝,而是走入了一個趕集日的鄉村集市。天還沒亮,巷子已經熱鬨起來:賣豆腐的吆喝聲、賣布鞋的大媽在比價,車裡還傳出戲曲錄音機的喇叭聲。
我買了一串糖葫蘆,一口下去,酸甜中混著一點山楂皮的澀。一個中年男人挑著兩筐柴火,身上汗味混著泥土氣,他笑著說:“咱這兒人不嬌貴,吃飯得自己種,燒水得自己砍。”
集市裡一個年輕女孩擺著手工針線,邊繡邊和我聊:“我在城裡上過學,但我回來,就是想守著我奶奶的老屋。”
我問她:“你不怕生活太辛苦?”
她反問我:“你不怕旅途太長?”
我愣住,突然覺得,這條“地球交響曲”的路,就是這樣和一張手工刺繡一樣,要一點一點縫上,不能急,不能跳。
五、夜泊蘭山:光不喧嘩,夜不孤獨
最後一晚,我住在蘭山區的一家民宿。老板在屋外搭了一個篝火平台,幾位客人圍坐其間,有唱民謠的、有講故事的,還有一個來自廣東的青年,剛好也是獨遊。
我們聊起各自旅程,講到“為什麼出發”。
我說,我在尋找一種被時光掩蓋但仍在呼吸的文明——就像今天在臨沂所感受到的那樣,明明樸素,卻有光。
他聽完,隻說了一句:“那你來對了地方。”
火光照著每一張麵孔,也照著我背包裡那本《地球交響曲》。我翻開最新的一頁,在臨沂的名字旁邊寫下:
“這是一個用泥土、山脈與記憶縫合起來的地方。
她不炫耀,不急迫,卻用實實在在的方式告訴你,
生活,是一場溫暖的堅持。”
地圖下一站·日照:朝陽東升,海岸臨風
第二天清晨,火車緩緩駛出臨沂北站,車窗外是連綿的平原與逐漸東去的陽光。
我輕聲念著下一個城市的名字:
“日照——陽光照海之地,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