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裡有歌,歌裡有家。
達阪城的姑娘和瓜,
是旅人心裡永遠的溫暖。”
四、古道驛站:絲路邊關的往事
達阪城自古是絲路驛站。這裡設有古驛、烽燧,是中原與西域交通、文化、軍事的重要節點。漢唐以來,西域都護、使者、商隊、流放者、僧侶、詩人都曾在此歇腳、避風、補給。
我參觀了古驛遺址。院牆殘破,石碑斑駁。展館裡展出有古時的馬鞍、鞍具、銅鈴、古錢幣、信劄、漢簡、駝隊陶俑。講解員說,唐代高僧玄奘取經、明代使臣出使、清代流放官員,皆經由此路西去。風口雖險,但正因如此,這裡成為旅人記憶中不可或缺的節點。
驛站旁還有清真寺和漢族祠堂。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文化融合、信仰共存,使邊關既充滿變數,也生出包容。
我寫下:
“古道的石路,磨平了風雪,
也記下了每一雙遠行的足跡。
達阪城,是曆史的歸途與起點。”
五、現代變遷:風電與綠色未來
今天的達阪城,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風電基地之一。千百台白色風車迎風旋轉,輸送著綠色能源。高速公路和鐵路貫穿南北,工業園區、物流基地、農產品市場和旅遊業快速發展。
在風電廠參觀時,我登上風力發電塔俯瞰四野。風車林與草原、鹽湖、田園交融,展現著生態與科技的共生新貌。工作人員介紹,達阪城依托風能、光能和地熱資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努力打造綠色低碳新城。
夜晚,風電場的紅燈閃爍如繁星。城區燈火通明,夜市上有烤肉、羊雜、抓飯、炒米粉、烤包子等新疆美食,旅人與本地人圍桌而坐,享受風中熱氣騰騰的煙火。
我寫下:
“風是動力,也是希望。
達阪城的未來,在綠色的旋律裡起舞。”
六、夜色達阪城:星空、風聲與夢
夜幕下的達阪城安靜遼闊。風聲在窗外呼嘯,天山雪頂在月色下泛著銀光。小鎮上,老人與孩子圍著爐火講故事,青年人聚在廣場聊天唱歌。遠處的牧民點燃篝火,草原上傳來冬不拉和馬頭琴的低語。
我獨自坐在草原邊的風口上,任風吹亂思緒。此刻,城市的喧囂、絲路的傳奇、牧歌的溫柔、風口的蒼茫、旅人的孤獨與歸屬,都在夜色中交融,化為心頭一抹溫暖的亮色。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鄭重落筆:
“第330章,達阪城,記。
風口古道,牧歌草原,
這是絲路與天山共同譜寫的邊疆讚歌。”
下一站,烏魯木齊。
我要沿著天山北麓繼續前行,走進新疆的首府,感受現代都市與民族交響的恢宏氣度。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