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通著人心。
阿瓦提不講融合,
它直接把族群寫進了土壤裡。”
塔河支流:水脈深處的寧靜守望
雖然不臨主乾塔裡木河,但阿瓦提縣的土地卻由它的支流滋養,這些支流有的年年改道,有的乾涸後複蘇,有的被人工引水複活,每一道水脈,都是生存的信仰。
我沿著縣境內的一條灌溉渠走訪,一路可見渠邊植被繁盛、渠水清澈,兩岸開滿了黃花與紅柳。水利站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這些水並不多,但我們把它用到極致。”
“節水灌溉,不僅靠技術,也靠敬畏。”他說完這句話,把一塊石頭輕輕投進渠中,水花濺起,像是大地為這句話作出的回應。
我站在渠邊小橋上,望著夕陽照射下水麵上的光影,心中生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寧靜。這片土地,沒有大江大河,卻用細水長流講述著人類最樸素的生存智慧。
我寫下:
“阿瓦提的水,不喧嘩,
卻灌溉著鼓聲,也灌溉著夢。”
文化新芽:年輕人和老鼓之間的傳承
在阿瓦提,我看到一所特殊的中學,開設了“刀郎非遺班”。教室裡掛著鼓皮、樂譜和壁畫,孩子們認真地學習打鼓、唱歌、講故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們不是為比賽練的,是為傳承。”校長說,“我們不想讓刀郎鼓變成博物館裡的展品。”
我與一位十三歲的男孩聊天,他說他最喜歡打鼓的時候感覺像“和爺爺一起在大山裡唱歌”。他的爺爺是縣裡著名的鼓藝師,如今已經年老,但每個周末仍來教課。
與此同時,一位漢族女孩正在為鼓曲配上鋼琴伴奏,一位維吾爾小夥正在用手機錄製刀郎鼓教學短視頻上傳到網絡。古老與新潮,在這座邊陲縣城碰撞出令人驚豔的火花。
我寫下:
“傳承不是複製,
而是用今天的方式,
延續昨天的魂。”
夜色阿瓦提:鼓聲收起,麥田沉睡
夜幕降臨,阿瓦提縣城寧靜下來。白天震天的鼓聲漸息,街道上的燈光柔和,鼓藝廣場上隻剩下幾位老人在聊天、喝茶、曬月光。
我在縣城東南角的一處小丘上望著這片平原,麥田隱沒在夜色中,鼓聲猶如風聲遠去。塔河支流閃著微光,像一條悄悄訴說故事的蛇。
不遠處,一戶人家亮著燈,窗簾後有人影在彈熱瓦甫,歌聲輕輕隨風飄來,曲調婉轉,不似白日的激情,更多是一種歸屬與從容。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鄭重寫下:
“第362章,阿瓦提縣,記。
鼓聲沉睡,麥香猶存,
這是一座用節奏與耕耘寫詩的綠洲之城。”
下一站,伊犁。
我要翻越天山,進入那片被稱為“塞外江南”的河穀平原,去看賽裡木湖的湛藍,伊犁河的奔流,還有那片被譽為“草原上的香巴拉”的地方,繼續書寫我的地球交響。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