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語言,都是故鄉的回音,
而伊犁,就是那個讓回音變成歌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雲上草地與牧歌傳承
我驅車前往那拉提草原。途中翻越盤山公路,突然之間,眼前一片豁然開朗——碧草如毯,氈房點點,馬群奔騰,雪山如畫。
那拉提,意為“太陽最先照到的地方”。我站在草原邊緣,看著陽光從山脊灑下,照亮山坡上的哈薩克牧人。他們騎馬巡視,背影英挺如畫。
我走進一座氈房,主人熱情請我喝奶茶、吃烤包子。火爐溫熱,熱瓦甫的旋律緩緩響起,哈薩克老漢用深沉的嗓音唱起“庫布孜之歌”,那是一首講述遷徙與草原愛情的長歌。詞語我未儘懂,但情感我已領會。
草原的遼闊,不隻是空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這裡容納了孤獨,也孕育了信仰。
我寫下:
“那拉提,是牧民的詩行,
每一縷草香,都是時間留下的樂章。”
伊犁新生:城市與鄉村的兩麵協奏
伊犁州府——伊寧市,如今既保留了綠樹成蔭的老街風貌,也迎來現代化新城區的煥發。城市的節奏並不急促,仿佛也在學習草原上的從容。
我參觀了一所鄉村振興試點學校,孩子們正在草地上讀詩、寫字、玩足球。老師告訴我:“我們教的不隻是知識,還有一種與土地共生的方式。”而在附近的電商產業園,一批批農產品正通過網絡走向全國。
我還認識了一位返鄉的漢族姑娘,經營著一家民宿。“我本來在深圳做設計,現在在伊犁做手工香皂。每天看著雪山、花田、客人的笑容,我知道我找回了生活。”
這就是伊犁,不僅是詩和遠方,也是年輕人重新找到“自己”的一片淨土。
我寫下:
“伊犁,是一麵鏡子,
它照出我們理想中的生活,
也是現實可以觸碰的柔軟所在。”
月夜伊犁:燈火河畔,夢落花間
夜晚降臨,伊寧市的街頭燈光點點,伊犁河畔有情侶並肩散步,老人緩慢踱步,孩子在跳房子,路邊小吃攤飄出烤肉與饢香。
我走到一座廊橋之上,身後是一座小清真寺,宣禮聲如流水般飄過。前方,是月色照亮的伊犁河,河麵上倒映著燈光與星輝。遠處的天山雪線在夜色中猶如銀脊,一動不動地守護著這一切。
我點了一杯酸奶,坐在河邊石凳上,聽見有人在低聲彈唱,那是熟悉的旋律——《伊犁河的月光》,詞中寫道:“你在遠方等我,而我,在伊犁歸家。”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鄭重寫下:
“第363章,伊犁,記。
草原深處,河水低吟,
在這座天山懷抱中的城市,
我找到了生活最動人的韻腳。”
下一站,可克達拉。
我將沿伊犁河西行,前往那座因軍墾而生的新城,去書寫一段人與土地之間從荒涼到繁華的開拓史,繼續彈奏屬於祖國邊陲的壯麗和聲。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