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察布查爾:百年馬蹄,家國情懷_地球交響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地球交響曲 > 第367章 察布查爾:百年馬蹄,家國情懷

第367章 察布查爾:百年馬蹄,家國情懷(1 / 2)

春風再起時,我從伊寧縣出發,跨過伊犁河西支,進入察布查爾的疆界。這是中國唯一以錫伯族為主體民族設立的自治縣,一座因一場壯闊西遷而誕生、也因此而永遠銘記的地方。

不同於伊犁河穀的其他城市,察布查爾沒有過多的喧嘩與裝飾。它像一位久居邊陲的老人,安靜,寬厚,藏著許多故事,也更懂得時光的重量。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鄭重落筆:

“第367章,察布查爾。

西遷鐵騎未遠,家國初心猶在。

這是三百年風沙寫下的誓言之地。”

我的第一站,是察布查爾錫伯民俗博物館。

展廳裡有一輛實物複原的“西遷牛車”,車身以柳木為骨,麻繩為韁,車上搭著粗布蓋篷,車頭掛著長長的白布幡。一位老人站在車前說:“三百年前,我們祖先就是靠它,走了五千裡,走到了這裡。”

西遷——這兩個字在這裡不僅是曆史,更是一種血液中的記憶。

1755年,清廷調撥東北錫伯八旗兵丁,征戰西陲,護邊屯墾。那些從遼河平原出發的年輕人,跋涉三年,越白山、跨漠野、穿天山,最終落腳在伊犁河北岸,從此生根發芽。

“那是一場身體的苦役,更是精神的長征。”講解員艾蘇麗雅輕聲道。

我在牆上看到一幅畫:十幾個錫伯人站在山口遙望東天,背後是沉重的車隊,前方是未知的荒原,他們舉起手中弓箭,跪下叩拜,許諾“絕不負家國之望”。

我寫下:

“從東北到伊犁,

他們用三千公裡的腳印,

寫下一種民族的忠誠與忍耐。

他們不是遠離家鄉,

而是在重新定義家。”

察布查爾河並不寬廣,卻像一條在高原上低吟的長詩,默默地貫穿全縣。

我站在察布查爾河橋上,看見兩岸楊柳初綠,水流淺而清,蜿蜒流入遠方田野。有孩子在河灘放紙鳶,有老人牽狗而行,有婦女在清洗春季收成的蔥蒜。

導遊告訴我,這條河流是錫伯族人在新疆的“新故鄉水”,他們將很多東三省的地名重新命名在這裡,以慰鄉思——沈陽屯、開原渠、鐵嶺村……

“我們不是要忘記原來的家,而是要讓家活在新的土地裡。”她說。

在察布查爾老鎮邊,我看到一棵古榆,樹乾斑駁,有兩百年樹齡,相傳是第一代屯墾將士所植。如今它枝葉茂盛,根紮土中,正如這個民族本身。

我寫下:

“察布查爾河,

不是地理水係,而是血脈延續。

每一滴河水,

都在低聲念著‘遼河’的方向。”

我拜訪了錫伯老兵馬永林,他的家在察布查爾鎮的老街上,一棟青磚小院,牆角掛著一張老式馬弓,還有一把鐵頭鋤。

“我們家三代人,一代打仗,一代種田,一代寫字。”他說著,語氣平靜卻沉重。

他給我講起過去如何從屯墾到現代化種植的曆程,如何在沒有電、沒有水的條件下開出一畝畝糧田,如何在風雪中保家,也在春日中立業。

“我們彎的是弓,也彎的是腰。”他說完這句話,指了指牆上的照片——一位錫伯青年在田壟中彎腰拔草,背景是一座黃土山崗。

如今的察布查爾已是農業強縣,番茄、辣椒、玉米、小麥四季輪種,滴灌設施鋪滿田間地頭。年青人中,有留學歸來搞農業研究的博士,也有網絡直播帶貨的新農人。

“打仗講的是準頭,種地講的是根氣。”馬永林笑著說,“我們從沒學過贏,但我們知道怎麼堅持。”

我寫下:


最新小说: 末世:我的列車無限升級 說唱:從地下開始崛起 綜網:從速刷打灰開始的戰鬥天選 無趣的白月光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 重生八零:在小漁村發家手劄 開局穿成蘿莉,本體是把嗜血魔劍 閨蜜齊穿書,你離,我隔一天! 重生歸來當道士 改嫁高冷硬漢後,黑心竹馬心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