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耶路撒冷的那天,清晨尚未完全展開。我背著行囊,走上通往西岸的公路,車窗外是一望無際的橄欖林、梯田、枯黃的山丘與深灰色的圍牆。
沒有哪個地方像西岸,讓“地理”兩個字變得如此沉重。它不隻是土地與線條的拚接,更是命運與意誌的交錯,是信仰、語言、傷痛和夢想,在塵土中纏鬥又生長的地方。
在《地球交響曲》的書頁上,我用炭黑寫下一個音符,它帶著不和諧的重音,卻又緩緩蔓延成一支複雜的進行曲,如同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清晨。
我到達赫布倫時,正值午後。陽光強烈,街道空曠。城市被分成了兩半,一邊是安靜得近乎凍結的老區,一邊是喧嘩且警惕的新城。
我在老城的清真寺外遇到一位少年,他叫亞西爾,十歲,賣手工項鏈。他拉著我走進一條狹窄的走廊,兩邊店鋪半掩,金屬網如蛛網般懸掛於頭頂,防止被投擲的石塊砸落。
“你害怕嗎?”我問。
他搖頭:“這裡的人不怕,隻是習慣了躲。”
我們坐在一家關門的茶館前,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張褪色的合照,是他父親年輕時在同一地點站立的模樣。他輕聲說:“我們都在等時間過去。”
一位老婦走來,遞給我一杯涼茶。她說:“城市不老,人的心才會。”
黃昏前,我隨亞西爾走到一處屋頂。他指著遠方一棟閃著金光的建築,說那是“他們”的哨塔。
“你看得到希望嗎?”我問。
“希望不是用來看,是要撐過去才會長出來。”他說得輕,卻比任何一句教條更有力。
入夜之後,我借住在一戶家庭裡。晚飯過後,屋主在天井裡燃起一小團橄欖枝,他說這是老傳統,讓火光照亮屋頂,讓祖先知道他們的後人還在這裡活著。
我寫道:“赫布倫是一枚被壓進兩本聖書之間的紐扣,既扣不住信仰,也脫不開回憶。”
我來到伯利恒的那天,正趕上教堂鐘聲鳴響。街上人不多,橄欖樹下有人曬太陽,也有人低聲吟唱。
我走進聖誕教堂,一位身穿深藍長袍的修士在講述這座教堂的來曆。他指著地下那處小小的銀星標記,說:“據說耶穌誕生在此。”
我低頭望去,隻覺那不是一處遺跡,而是一種時間的凝縮,一種信念在無數悲傷與希望中依舊微光閃爍的證明。
教堂外的牆壁上,有大片色彩斑駁的塗鴉與鐵絲網。一幅塗鴉畫著一位天使從圍牆中探出頭,她的眼神充滿困惑與憐憫。
我寫下:“伯利恒是誕生的地方,也是未竟夢想的搖籃。她的牆上貼著藝術與哀愁,她在縫隙中燃著光。”
隨後,我在石牆下遇到一位年輕畫家,他在牆上畫下孩子捧著鴿子的模樣。我問他:“你畫的是什麼?”
他說:“是我們心裡未出生的和平。”
臨走前,我又路過一座小學校門口。一個女孩正在用粉筆在牆角寫詩:“我愛我的城市,它像一塊破布,卻縫滿媽媽的吻。”
她笑著看我,問我從哪裡來,又說:“我們這裡的孩子寫詩,不是為了比賽,而是怕明天來不及。”
我抵達拉姆安拉的傍晚,街道燈光稀疏。這裡是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所在地,也是眾多行政樓與大學的聚集地。
在一間圖書館裡,我遇到一位名叫艾米娜的大學女生。她用流利的阿語夾著中文說:“我們的課堂裡教的是未來,但窗外卻教我們如何等待。”
她帶我參觀了校園的牆壁,上麵密密麻麻貼著失蹤者的照片。每一張臉龐都年輕,每一張笑容都曾是某人不眠的希望。
我沉默良久,隻能寫下:“拉姆安拉是一本打開的書,文字清晰,但頁頁未完。”
我們在黃昏的校園長廊散步,她忽然問我:“你知道我們最怕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