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兒個要講的這位主兒,可不是一般人。論起在道教裡的輩分,那得算是祖師爺級彆的人物,江湖人稱陳摶tuan)老祖。這“摶”字,念“團”,有個“把東西揉成一團”的意思,可您瞧這位老祖的做派,那是半點不“摶”,反倒像團棉花——軟和,隨性,最大的愛好就是睡覺。
話說這陳摶老祖,生在唐朝末年,具體哪年哪月,史料上說法不一,反正掐指一算,怎麼著也活了一百好幾十歲。您彆不信,古人記事兒有時候就好添油加醋,但這位老祖的事兒,那是連正史裡都有記載的。《宋史》裡就說了,他“四歲戲渦水,有青衣媼ao)抱置懷中,乳之,自是聰悟日益。及長,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瞧見沒?打小就是個神童,讀起書來過目不忘。
可偏偏這麼個聰明人,長大之後卻不走尋常路。那會兒正是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今兒個這個節度使稱王,明兒個那個將軍稱帝,換皇帝比換衣服還勤。陳摶參加科舉,輕輕鬆鬆就中了進士,可回頭一瞅這世道,搖搖頭:“得,這官兒不做也罷,免得哪天腦袋搬家。”乾脆卷起鋪蓋,跑到武當山隱居去了。
在武當山待了二十多年,每天除了看看書,就是打坐睡覺。人問他:“您老天天睡,圖個啥呀?”他捋著白胡子笑:“睡中自有乾坤,夢裡能通天地,你們凡夫俗子不懂。”據說他睡覺能一睡好幾個月,不吃不喝,跟冬眠的老龜似的。後來覺得武當山不夠清靜,又聽說華山有仙氣兒,得,扛上鋪蓋卷兒,奔華山去了。
這華山可是個好地方,五峰並立,高聳入雲,古人說“華山如立”,那氣勢,簡直是直插老天爺的門檻。陳摶到了華山,也不蓋房子,就在山裡頭找了個石洞,往石床上一躺,得,這兒就是家了。這洞後來被人叫做“希夷洞”,為啥叫“希夷”?《道德經》裡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就是說這老神仙神神秘秘,看不見聽不著,淨在洞裡睡覺呢。
要說這睡覺,陳摶老祖那可是睡出了境界,睡出了花樣。彆人睡覺是“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他是“晝長夜更長,睡覺最風光”。他自創了一套“睡功”,名曰“鎖鼻術”,講究“龍歸元海,虎隱丹田,氣沉息靜,骨健身輕”。簡單說,就是睡覺的時候能把呼吸調到極細微,跟沒喘氣兒似的,心神合一,靈魂仿佛飄到九霄雲外。
華山腳下的老百姓常說:“瞧見沒?那山頂上的雲要是聚成個枕頭樣兒,準是陳老祖又在睡大覺呢!”更神的是,有人說看見過他睡覺的時候,身子周圍環繞著五色祥雲,還有仙鶴在洞口盤旋。。
話說這一天,華山來了個不尋常的訪客。此人身穿粗布短打,腰裡彆著把樸刀,濃眉大眼,一臉英氣,可眉宇間又帶著幾分憂慮。這人是誰?不是彆人,正是日後開創大宋王朝的趙匡胤。
這會兒的趙匡胤,還不是皇帝,正跟著後周世宗柴榮混事兒,官拜殿前都點檢。可他為啥跑到華山來了?原來啊,那會兒柴榮病重,朝廷裡人心惶惶,趙匡胤心裡也犯嘀咕:“這世道,保不齊哪天就得改朝換代,我這腦袋能不能保住還兩說呢。”聽說華山有位陳摶老祖,能掐會算,是個活神仙,乾脆來拜拜碼頭,問問前程。
趙匡胤順著山路往上爬,累得氣喘籲籲,抬頭一看,隻見鬆樹林子裡有個石桌石凳,一個白胡子老頭正躺在石凳上睡覺,呼嚕打得跟打雷似的,口水都流到胸口了。這人正是陳摶老祖。趙匡胤心想:“都說這老神仙神乎其神,咋跟個普通老頭似的,睡相還這麼難看?”
剛想叫醒他,又覺得不妥,乾脆往石桌邊一坐,等著。等了老半天,陳摶才打了個哈欠,伸了個懶腰,慢悠悠睜開眼:“哎喲,是哪位貴客臨門,擾了老夫的清夢啊?”趙匡胤趕緊起身作揖:“在下趙匡胤,久聞老祖大名,特來請教。”
陳摶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嘿嘿一笑:“我當是誰呢,原來是將來的天子駕到。行了,彆客氣,坐下下盤棋吧。”趙匡胤一愣:“老祖說笑了,晚生不過是個武夫,哪來的天子命?”陳摶捋著胡子:“天機不可泄露,先下棋,先下棋。”
說著,從袖子裡掏出一副棋子,擺在石桌上。這棋盤也怪,不是木頭做的,倒像是塊天然的石板,上麵的棋路隱隱發光。兩人擺開陣勢,殺將起來。趙匡胤打仗是把好手,下棋也不含糊,走子又快又狠,總想一招製敵。可陳摶呢,慢悠悠的,看似漫不經心,卻總能在關鍵時刻堵住他的去路。
下著下著,趙匡胤漸漸落了下風,心裡一急,嗓門也大了:“老神仙,您這棋下得也太穩了!”陳摶嗬嗬笑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治國跟下棋一個道理,得有章法,不能光靠猛勁。”趙匡胤聽了,若有所思。
又下了幾局,趙匡胤輸多贏少,急得額頭冒汗。陳摶見狀,說道:“看你這模樣,像是有心事啊。這樣吧,你要是輸了,就把這華山輸給我如何?”趙匡胤一怔:“華山?我哪有華山啊?”陳摶說:“你現在沒有,將來做了皇帝就有了。反正這華山也是朝廷的地盤,你先押著唄。”
趙匡胤心想:“這老神仙淨說胡話,我能不能當上皇帝還不知道呢,押就押,怕你不成!”當即一拍胸脯:“行!要是我輸了,日後做了皇帝,就把華山賜給您老,永免賦稅!”
結果可想而知,趙匡胤又輸了。陳摶哈哈大笑:“好,好!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你可記好了,這華山從今往後就是老夫的地盤了。”趙匡胤也沒當回事,心想:“反正就是句玩笑話,誰還真把華山給你?”
可沒過多久,趙匡胤就在陳橋驛發動了兵變,手下人把黃袍往他身上一披,“萬歲”一喊,還真就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宋王朝。當上皇帝後,趙匡胤想起了華山下棋的事兒,心裡琢磨:“這老神仙還真神了,看來那華山是該給他。”於是下了道聖旨,把華山賜給了陳摶,還真就免去了華山一帶的賦稅。
打這以後,華山就成了道教的聖地,陳摶老祖的名聲也更響了。老百姓都說:“瞧瞧,這就是神仙的本事,連皇帝都得聽他的。”而那塊當年下棋的石頭,就被叫做“下棋亭”,至今還在華山的東峰上,成了一處名勝。
要說陳摶老祖最神的,還不是跟趙匡胤賭華山,而是他早就預言了宋朝的興衰。這話怎麼說呢?還得從他睡覺說起。
據說啊,陳摶老祖睡覺的時候,不光能夢見周公,還能夢見未來。有一次,他在華山睡了個長覺,醒來之後,捋著胡子說了一句話:“天下這回算是要太平了,可這太平日子,也就三百年左右吧。”
有人問他:“老祖,您怎麼知道的?”他說:“我剛才做夢,夢見玉皇大帝在金鑾殿上排班,點到宋朝的時候,給記了三百年的賬。”這話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開了。
等到趙匡胤建立宋朝,天下確實漸漸太平了。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都念叨著陳摶老祖的好:“您瞧,老祖說太平就太平了,真神!”可這“三百年”的預言,卻像個影子似的,一直懸在宋朝君臣的心裡。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之後,早就聽說了陳摶的大名,心裡癢癢的,想把這老神仙請到宮裡去,給自己算算國運。於是下了道聖旨,派人去華山請陳摶。
使者到了華山,隻見陳摶還在洞裡睡覺,怎麼叫都叫不醒。使者沒辦法,隻好在洞口等著。等了三天三夜,陳摶才打了個哈欠醒過來:“哎喲,讓你們久等了,睡過頭了。”
使者把太宗的意思一說,陳摶搖著頭說:“不去不去,我這把老骨頭,哪經得起宮裡的折騰。”使者急了:“老祖,這是皇上的旨意,您不去就是抗旨啊!”陳摶笑了笑:“抗旨就抗旨,老夫這輩子就愛睡覺,不愛伺候人。”
使者沒辦法,隻好回去複命。太宗一聽,更覺得這老神仙有本事,非要見他不可。又派了使者去請,好說歹說,陳摶總算給了麵子,慢悠悠進了京城。
太宗見了陳摶,趕緊請上座,好茶好飯伺候著,然後就問:“老祖啊,您看我這宋朝,能傳多少代?國祚zuo)有多長啊?”
陳摶閉著眼睛,半天沒說話,就在太宗以為他又睡著了的時候,他才慢悠悠開口:“陛下,這事兒天機不可泄露。不過我倒是可以告訴您,宋朝的天下,始於‘點檢作天子’,終於‘山外青山樓外樓’。”
太宗一聽,“點檢作天子”,說的不就是他哥趙匡胤嘛,當初就是殿前都點檢做了皇帝。可“山外青山樓外樓”是個啥意思?沒聽懂,想再問,陳摶卻擺擺手:“夠了夠了,說多了要遭天譴,老夫得回去睡覺了。”
太宗沒辦法,隻好賞賜了金銀珠寶,送陳摶回華山。可這“山外青山樓外樓”到底啥意思,一直是個謎。直到後來,宋朝遷都臨安現在的杭州),有個詩人寫了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時候人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老祖說的是宋朝後來會偏安江南啊!”
再說那“三百年”的預言,到底準不準呢?咱來掐指算一算:宋朝從公元960年趙匡胤建國,到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一共是319年,差不多正好三百年。您說神不神?
有人說,這都是後人附會的,陳摶再神,也不能未卜先知。可您想想,在那個科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總得給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找個說法,而陳摶老祖這樣的“活神仙”,自然就成了最佳人選。
您可彆以為陳摶老祖就隻會睡覺,人家肚子裡的學問,那可是海了去了。他不光是個道教高人,還是個哲學家、數學家、養生學家,妥妥的“跨界奇才”。
先說哲學。陳摶著有《指玄篇》《觀空篇》等書,講的是道家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他提出“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人和自然是相通的,睡覺可不是簡單的休息,而是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修煉。您瞧,人家睡覺都睡出哲學來了。
再說數學。陳摶精通易學,著有《先天圖》《太極圖》,把易經裡的道理用圖畫畫了出來。據說後來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朱熹的理學,都受到了他的影響。這可了不得了,中國哲學史上的大事兒,都跟這位愛睡覺的老祖有關係。
還有養生學。剛才說的“睡功”,就是他的一大發明。他寫過一篇《睡訣》,裡麵說:“龍歸元海,虎隱丹田。睡熟食化,氣流通關。”意思就是睡覺的時候要像龍歸大海一樣沉穩,像虎隱丹田一樣內斂,這樣才能消化食物,貫通氣血。他還說:“能息心,自瞑目。”心裡清淨了,自然就能睡好覺。
陳摶老祖還特彆講究“順應自然”。他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人活著就得像老天爺一樣,隻做好事,不害人;像聖人一樣,隻做事,不爭搶。您瞧,這道理多簡單,可又多深刻。
他在華山的時候,不光自己睡覺,還教老百姓怎麼養生。看見有人愁眉苦臉,他就說:“彆愁彆愁,愁白了頭也沒用,該吃吃,該睡睡,事兒來了再對付。”看見有人暴飲暴食,他就說:“少吃一口,舒坦一宿;多吃一口,難受一秋。”老百姓覺得他說的在理,都願意聽他的。
陳摶老祖在華山待了好幾十年,眼看著宋朝的天下越來越穩固,自己也覺得沒啥事兒可操心的了。有一天,他把徒弟們叫到跟前,說:“我這把老骨頭,也該歇歇了,過幾天我就要走了,你們好自為之。”
徒弟們一聽,都哭了:“師父,您上哪兒去啊?是不是我們哪兒做得不好?”陳摶笑了笑:“傻孩子,我是去見太上老君,不是生你們的氣。記住了,以後好好修道,多做善事,彆給我丟人。”
沒過幾天,陳摶果然在洞裡“羽化登仙”了。據說他去世的時候,洞裡飄出異香,經久不散,天空中還有彩雲繚繞,隱隱約約能聽見仙樂聲。徒弟們把他葬在華山的張超穀,墓碑上刻著“希夷先生陳摶之墓”。
可老百姓不信他真的死了,都說:“老祖那是修成神仙了,指不定哪天還會回來呢。”直到現在,華山還有好多關於陳摶老祖的傳說。
您說這陳摶老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有人說他是神仙,有人說他是高人,還有人說他是個看透世事的智者。其實啊,不管他是什麼,他留給後人的,是一種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懂得“睡”的智慧,知道什麼時候該醒,什麼時候該睡,什麼時候該爭,什麼時候該放。
您瞧那華山,千百年過去了,依舊是“華山如立”,白雲在山頂上飄來飄去,就像陳摶老祖當年那一場場漫長的大覺。而那三百年的宋朝,從趙匡胤“點檢作天子”開始,到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結束,就像老祖夢裡的一場棋局,有勝有負,有起有落,最終都化作了曆史的煙塵。
唯有這華山的石洞裡,仿佛還能聽見老神仙那慢悠悠的鼾聲,和那句仿佛從遠古傳來的話:“睡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世間多少事,都在一夢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