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的紫檀殿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這位一手建立大元王朝的帝王,臨終前最頭疼的問題是——誰來繼承他的皇位?
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早在十年前就去世了,按理說該從真金的兒子裡選一個。真金有三個兒子:老大甘麻剌ganaa),老二答剌麻八剌daaabaa),老三鐵穆耳。老大甘麻剌常年在漠北帶兵,性格像頭強驢;老二死得早,留下兩個年幼的兒子;老三鐵穆耳一直跟著忽必烈,性格寬厚,深得老爺子喜歡。
忽必烈晚年拍板:讓鐵穆耳繼承皇位。為了保險起見,他還特意把自己用過的玉璽\"皇太子寶\"交給了鐵穆耳,算是給了個官方認證。但這事兒沒那麼容易——老大甘麻剌不服。
鐵穆耳趕回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參加登基大典時,甘麻剌已經帶著漠北的軍隊在城外候著了。兄弟倆見麵,氣氛尷尬得能結冰。甘麻剌瞪著鐵穆耳:\"玉璽憑什麼給你?論資曆,我比你大;論戰功,我守漠北這麼多年,你在哪兒?\"
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一個老頭站了出來。他就是玉昔帖木兒,蒙古勳貴裡的老資格,當年跟著忽必烈打天下的功臣。玉昔帖木兒拄著拐杖走到甘麻剌麵前,慢悠悠地說:\"先帝指忽必烈)早就定了鐵穆耳繼位,你忘了先帝賜玉璽的事?\"
甘麻剌還想爭辯,玉昔帖木兒突然提高嗓門:\"你要是不服,敢跟先帝的玉璽較勁嗎?\"這句話戳中了要害——在蒙古人眼裡,先帝的信物比啥都管用。甘麻剌臉漲得通紅,最後憋出一句:\"我聽老叔的。\"
就這樣,鐵穆耳順利登基,史稱元成宗。他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玉昔帖木兒升官,還給了甘麻剌一堆賞賜,封他為晉王,讓他回漠北繼續當王爺。這場差點演變成內戰的繼位風波,就這麼被老爺子幾句話擺平了。
鐵穆耳這個人,跟他爺爺忽必烈完全不是一個路數。忽必烈一輩子都在折騰:打大理、滅南宋、征日本、伐安南,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納入版圖。鐵穆耳上台後,卻把\"不折騰\"當成了治國方針。
他剛繼位,就下了一道詔書:\"罷征安南今越南),放還安南使者。\"要知道,忽必烈生前打了三次安南都沒打下來,耗費了無數錢糧。鐵穆耳覺得這事兒純粹是賠本買賣,乾脆不乾了。
對日本也是一樣。忽必烈兩次征日,都因為台風日本人叫\"神風\")失敗,損兵折將。鐵穆耳繼位後,日本使者來朝,他不僅沒提打仗的事,還回贈了不少禮物。有人勸他趁機報仇,鐵穆耳搖搖頭:\"跨海打仗太費勁,讓他們安生點,咱們也省心。\"
對內,鐵穆耳也采取了寬鬆政策。忽必烈晚年,因為打仗太多,國庫有點空,不得不加稅。鐵穆耳上台後,下令減免江南地區的賦稅,還把那些被抓去當兵的農民放回家種地。他說:\"老百姓吃飽了,國家才能安穩。\"
有一次,大臣上奏說:\"黃河決口了,得趕緊修堤。\"鐵穆耳立刻撥款,還派了專門的官員去監督,生怕地方官克扣經費。他雖然是蒙古人,卻明白\"民為邦本\"的道理——這是跟他爹真金太子學的,真金當年就主張重用漢人,推行仁政。
鐵穆耳知道自己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所以特彆會用人。他手下有兩個得力乾將:右丞相完澤和禦史大夫哈剌哈孫。
完澤是個理財高手。忽必烈晚年,財政有點亂,花錢大手大腳。完澤上台後,一邊削減不必要的開支比如停建了幾座還沒完工的宮殿),一邊鼓勵老百姓開荒種地,還發行了新的紙幣\"至元寶鈔\",穩定物價。沒過幾年,國庫就慢慢充實起來了。
哈剌哈孫則是個鐵麵無私的禦史。他專門負責監察百官,誰貪汙受賄、誰玩忽職守,他都敢上奏彈劾。有一次,一個叫帖木兒的大臣,仗著自己是先帝的老部下,在地方上強占民田。哈剌哈孫查實後,直接把帖木兒告到鐵穆耳麵前。鐵穆耳說:\"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不用看我的麵子。\"最後帖木兒被削職為民,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這倆人一柔一剛,配合得特彆默契。完澤負責賺錢,哈剌哈孫負責管官,鐵穆耳就負責蓋章同意。有人說鐵穆耳是甩手掌櫃,他卻笑著說:\"有能乾的大臣替我乾活,我為什麼要瞎摻和?\"
元朝的版圖雖然大,但蒙古人建立的不止一個汗國。除了元朝大汗直屬),還有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合稱\"四大汗國\"。忽必烈時期,因為爭奪汗位,元朝和窩闊台汗國的海都打了幾十年仗,關係搞得很僵。
鐵穆耳繼位後,覺得老是打仗不是辦法。他派使者去見海都,說:\"咱們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何必自相殘殺?不如停戰和好吧。\"海都一開始不答應,覺得鐵穆耳年輕好欺負。
公元1301年,海都又帶兵來犯,結果在鐵堅古山今蒙古國境內)被元軍打敗,自己還受了重傷,沒多久就死了。海都的兒子察八兒繼位,沒他爹那麼能打,心裡有點發虛。
鐵穆耳見時機成熟,又派使者去見察八兒,還帶了一堆禮物。察八兒召集手下商量:\"元朝兵強馬壯,咱們打不過。不如順坡下驢,跟他們和好算了。\"
公元1303年,察八兒派人來大都,簽訂了和平協議。協議裡說:\"窩闊台汗國承認元成宗為蒙古大汗,以後不再打仗。\"其他幾個汗國見窩闊台汗國都服軟了,也紛紛派使者來朝貢。這是蒙古帝國分裂以來,四大汗國第一次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鐵穆耳高興壞了,在大都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還把和平協議刻在石碑上,立在皇宮門口。他沒想到,自己居然辦成了爺爺忽必烈一輩子沒辦成的事。
鐵穆耳的\"守成之治\",雖然讓元朝安穩了十幾年,但也埋下了不少隱患。
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鐵穆耳為了籠絡人心,經常給蒙古貴族發錢,還動不動就免除他們的賦稅。貴族們越來越富,國家的錢卻越來越少。到了他統治後期,國庫又開始虧空,不得不靠印鈔票來填補,結果導致物價飛漲。
還有就是吏治。雖然有哈剌哈孫這樣的清官,但大部分官員還是該貪的貪、該懶的懶。有一次,江南地區鬨災荒,朝廷撥了十萬石糧食賑災,結果到老百姓手裡隻剩下兩萬石——剩下的全被各級官員克扣了。鐵穆耳知道後氣得拍桌子,殺了幾個貪官,但根本刹不住這股風氣。
最要命的是,鐵穆耳沒有兒子。他唯一的兒子德壽早早就死了,這就為後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伏筆。他晚年身體不好,經常生病,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皇後卜魯罕手裡。卜魯罕皇後想立自己的侄子為帝,這讓其他宗室很不滿。
公元1307年,鐵穆耳在大都去世,享年42歲。他在位13年,雖然沒什麼驚天動地的功績,但也沒讓元朝出什麼大亂子。《元史》評價他:\"成宗承天下混一之後,垂拱而治,可謂善於守成者矣。\"意思是說,鐵穆耳在天下統一後,能安安靜靜地治理國家,算得上是個善於守成的皇帝。
但他死後,元朝很快就陷入了混亂。他的侄子海山元武宗)和堂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元仁宗)為了搶皇位,又打了一場內戰。那個好不容易換來的和平局麵,就像泡沫一樣破滅了。
鐵穆耳的\"守成之治\",就像暴風雨前的平靜。他努力維持的平衡,終究沒能抵擋住曆史的慣性。不過話說回來,能讓一個龐大的帝國安穩十幾年,已經很不容易了。至少在他統治的那些年,老百姓不用天天擔心打仗,能安安穩穩地種幾畝地、過幾天好日子——這大概就是\"守成\"最大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