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年1435年)春,紫禁城的梨花落了滿地。八歲的朱祁鎮被群臣簇擁著坐上龍椅。而王振,一個本該在教坊司彈琵琶的罪臣之後,此刻卻成了新帝最親近的\"王先生\"。
王振的發跡,始於永樂末年。這位蔚州今河北蔚縣)儒生本想通過科舉出人頭地,卻屢試不第,最終狠下心自閹入宮。《明史》說他\"狡黠得帝歡\"。
宣德帝臨終前,特意留下遺詔:\"國家舊製,宦官不得乾預朝政。\"可小皇帝哪懂這些?他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王振提拔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這職位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能代批奏章,權力極大。當時有老臣哭著勸諫,說\"此乃開禍之端\",朱祁鎮卻歪著頭問:\"王先生教我讀書,怎會害我?\"
王振表麵上對大臣恭恭敬敬,每次見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必定躬身站立,還常說\"諸公乃國之柱石,振豈敢造次\"。但背地裡,他卻在太子宮裡安插了不少眼線。有個叫劉寧的小太監,隻因給朱祁鎮講了段\"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第二天就被王振打發去看守皇陵,臨行前還\"好心\"叮囑:\"皇陵清淨,正適合讀書修身。\"
紫禁城午門內,曾有塊洪武皇帝立下的鐵碑,上麵鑄著\"內臣不得乾預政事,預者斬\"十一個大字。正統七年1442年)某夜,突然刮起一陣怪風,第二天侍衛發現,鐵碑竟被人用鏨子鑿去了\"預者斬\"三個字。
這事傳到太後張氏耳中,老太太立刻召王振來問話。當時張太後雖已年邁,卻仍牢牢掌控著朝政,她指著鐵碑厲聲問:\"此乃太祖聖訓,是誰敢妄動?\"王振嚇得趴在地上磕頭,額頭都磕出了血,說:\"奴才昨日路過,見碑上有鏽,便叫工匠擦拭,誰知他們手笨,竟蹭掉了字。\"
站在一旁的英國公張輔忍不住冷笑:\"工匠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鑿太祖鐵碑。\"王振卻哭著辯解:\"若奴才真有此意,願受淩遲之刑!\"這時朱祁鎮突然開口:\"王先生一向謹慎,想必是誤會。\"張太後瞪了孫子一眼,最終隻罰王振去禦馬監鍘草三個月。
可沒過多久,就有禦馬監的小吏偷偷說,王振鍘草時,身邊總圍著一群太監伺候,他隻需動動嘴,自有旁人代勞。更奇的是,那些被鑿掉的鐵碑碎片,後來竟出現在王振的私宅裡,有人說他把碎片熔化,鑄成了小佛像,\"日夜供奉,求菩薩保佑他權傾朝野\"。
張太後去世後,王振徹底沒了顧忌。他在京城建造了一座豪宅,大門上掛著\"輔政第\"的匾額,還逼著翰林院學士撰寫碑文,把自己比作輔佐成王的周公。有個叫周敘的編修不肯從命,說:\"周公乃聖人,宦官豈能比擬?\"結果當天就被降職到雲南永昌衛今保山),臨走時王振還派人送去一首詩,最後兩句是\"莫怨天涯遠,聖恩自有餘\"。
當時朝臣見王振,都得行跪拜禮。有次國子監祭酒李時勉見了王振隻作揖,王振便找借口說他\"苛待諸生\",把人捆在國子監門口示眾。三百多名太學生跪在宮門前求情,王振卻讓人在李時勉身邊放了隻狼狗,說:\"若肯認錯,便饒了你。\"李時勉寧死不屈,直到三天後,朱祁鎮親自下旨才被釋放。
王振還特彆喜歡收禮。有個叫王佑的工部侍郎,為了巴結他,特意把胡子剃光。王振假裝驚訝地問:\"王大人為何剃須?\"王佑諂媚地說:\"老爺您沒胡子,小的怎敢有?\"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遣使來朝,帶來了兩千匹馬,卻謊稱有三千匹,想多要賞賜。王振得知後大怒,說:\"瓦剌人竟敢欺瞞朝廷!\"不僅削減了馬價,還把使者罵了一頓趕回去。
瓦剌首領也先本就想南下,這下正好有了借口。他親率大軍進攻大同,前線接連傳來敗報。朱祁鎮急得坐立不安,王振卻突然提議:\"陛下禦駕親征,定能嚇退也先。\"兵部尚書鄺埜kuangye)反對:\"陛下乃萬乘之尊,豈能親赴險地?\"王振卻拿出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說:\"太祖曾說"天子守國門",陛下豈能畏縮?\"
其實王振心裡打著小算盤——他老家蔚州就在大同附近,若能讓皇帝\"禦駕\"經過家鄉,既能顯擺自己的權勢,又能光宗耀祖。有個老太監勸他:\"瓦剌兵勢正盛,恐生不測。\"王振卻眼一瞪:\"我侍奉陛下多年,難道還不如你懂軍事?\"
出兵前,王振特意讓人打造了一麵\"威武大將軍\"的旗幟,說要親自執掌。他還拉來自己的侄子王山,讓朱祁鎮封其為副總兵。滿朝文武敢怒不敢言,隻有吏部尚書王直歎道:\"此去怕是凶多吉少啊。\"
出發那天,朱祁鎮坐在龍輦裡,王振騎馬緊隨其後。十萬大軍倉促集結,很多士兵連武器都沒帶齊,就跟著這對君臣浩浩蕩蕩向大同進發。隊伍剛出居庸關,就遇上了暴雨,道路泥濘難行。有士兵滑倒在泥裡,王振竟讓人用鞭子抽打,說:\"貽誤軍機,該當何罪!\"
當時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雨漣漣,車轔轔,天子出塞不見還。\"這句讖語馬上就要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