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劉大夏藏圖拒邊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中國野史大甩賣 > 第29章 劉大夏藏圖拒邊

第29章 劉大夏藏圖拒邊(1 / 1)

弘治十一年深秋,年過六旬的兵部尚書劉大夏正蹲在積滿灰塵的木架前,手指撫過一排排貼著"永樂年間"封條的卷宗。三天前,有邊將上奏請求"複設交趾布政司"即收複安南,今越南),皇帝讓兵部找出永樂年間征討安南的地圖和糧餉賬目,劉大夏卻回話:"圖紙早已遺失,無從查考。"

其實那套《征安南輿圖》就放在他腳邊的檀木匣裡。劉大夏摸著匣壁,想起二十年前在福建任按察使時,見過那些被征去當兵的百姓,一個個麵黃肌瘦,背著比人還高的糧草袋,走在泥濘的官道上,像一群被驅趕的牲口。

提議收複安南的是監察禦史何鑒。這年秋天,安南內亂,權臣莫登庸廢黜國王,自立為帝,還時不時騷擾明朝邊境的思明府今廣西寧明)。何鑒在奏折裡寫得慷慨激昂:"成祖爺當年平定安南,設布政司統轄,如今逆賊作亂,正是收複故地的好時機。"他還列舉了三條好處:"一可揚國威,二可拓疆土,三可獲貢賦。"

這話在朝堂上引了熱議。武將們大多讚同,尤其是鎮守廣西的總兵官毛銳,拍著胸脯說:"隻要朝廷給我三萬兵,不出半年就能把安南拿下來。"戶部尚書周經皺著眉反駁:"去年黃河治水剛花了三百萬兩,現在國庫雖有盈餘,可打仗就是填無底洞,萬一拖久了,百姓又得遭殃。"

孝宗朱佑樘坐在龍椅上沒說話,手指輕輕敲著龍椅扶手。他想起小時候聽老太監講的"安南舊事":永樂年間確實派張輔平定了安南,可之後二十多年,當地反抗不斷,明朝每年要投入幾十萬兩軍費,還折損了上萬士兵,宣德年間隻好撤兵。他看向站在文官隊列裡的劉大夏,這人曾參與治水,辦事最務實,便問:"劉愛卿怎麼看?"

劉大夏往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以為不可開邊。"他聲音不高,卻擲地有聲,"安南彈丸之地,得其地不足富,得其民不足役。若興師征討,兵連禍結,百姓將流離失所,恐生民怨。"

退朝後,孝宗還是有些猶豫,讓太監去兵部調取永樂年間征討安南的檔案,想看看當年的糧草、兵額數據。

當天夜裡,劉大夏帶著兩個親信小吏,悄悄摸到兵部檔案庫。庫門鑰匙由他親自掌管,鎖是特製的"九連環",他擺弄了半天才打開。庫房裡彌漫著樟木和黴味,一排排書架直抵屋頂,上麵擺滿了卷宗,標簽大多褪色,得湊近了才看得清。

"找永樂年間的"安南輿圖"和"征討錢糧冊"。"劉大夏低聲吩咐,手裡舉著一盞油燈,火苗在穿堂風裡搖晃。小吏們搬來梯子,在最高一層翻找,終於在一堆"漕運舊檔"後麵,找到了那個檀木匣。

打開一看,裡麵果然有幅絹本輿圖,標注著安南的山川、關隘,還有密密麻麻的小字記著"某處可駐軍某處需架橋"。旁邊的錢糧冊更詳細,甚至記著"每石米從廣西運至安南,運費需銀三錢"。

"大人,找到了。"小吏剛要把匣子抱出來,劉大夏卻擺手:"藏起來,就說找不到了。"他指揮著把匣子塞進裝舊鎧甲的木箱裡,上麵堆了幾件生鏽的頭盔,又在書架上擺了幾本無關的《邊鎮圖》,才鎖好庫門。

第二天太監來取檔案,劉大夏裝作四處翻找,最後攤開手說:"實在對不住,許是年深日久,被蟲蛀了或是遺失了。老臣有罪,請陛下責罰。"太監回去複命,孝宗聽了,沉默半晌,歎道:"找不到就算了,看來天意不讓朕開邊。"

這事後來被同僚知道,有人罵劉大夏"欺君",說他"為了虛名置國家疆土於不顧"。劉大夏聽了,隻是淡淡一笑:"我若欺君,是為百姓減一分苦,這罪我認。若因開邊讓百姓流離失所,那才是萬死難辭。"《明史·劉大夏傳》裡記他當時的話:"天下疲敝,恐生意外,臣故匿之耳。"天下已經疲憊困苦,怕引發意外,所以我才藏起地圖)

劉大夏為什麼這麼怕開邊?這得從他年輕時的經曆說起。正統年間,他曾在山西擔任兵備僉事負責邊防的官員),親眼見過開邊的慘狀。當時朝廷為了防備蒙古,在大同修長城,強征了十萬民夫,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病死累死的不計其數,路邊的墳頭綿延幾十裡,都是無字碑。

有個叫王二的民夫,跟他哭訴:"我家有三畝地,本來夠吃,被征來修長城,地裡的麥子都荒了,老婆帶著孩子去討飯,不知道還活著沒。"沒過幾天,王二就凍斃在城牆下。劉大夏當時就對著那些墳頭發誓:"若有朝一日我掌權,絕不讓百姓再受這開邊之苦。"

這次阻止征安南,正是為了踐行這個誓言。他知道,一旦開戰,首先遭殃的就是廣西、雲南的百姓——運糧、當兵都得從這些地方抽,家裡的壯勞力走了,田誰種?稅誰交?說不定還會像永樂年間那樣,"十室九空,千裡無煙"。

劉大夏知道,光藏起地圖還不夠,得讓皇帝徹底斷了開邊的念頭。他找機會帶孝宗去了趟京郊的"養濟院"收留孤寡老人的地方)。院裡住著百十個老人,大多是當年土木堡之變後失去兒子的,見了皇帝,一個個哭著說:"陛下,可彆再打仗了,我們這把老骨頭,經不起折騰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個瞎眼的老漢,拉著孝宗的袖子說:"我兒子當年被征去打蒙古,死在土木堡,到現在連屍骨都沒找著。陛下要是再打仗,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家像我這樣啊。"孝宗聽著,眼圈紅了,回頭對劉大夏說:"愛卿說得對,百姓苦夠了,不能再讓他們遭罪。"

沒過幾天,孝宗下了道聖旨,說:"安南雖有內亂,然其民亦是朕之赤子,何必兵戎相見?著令廣西總兵官嚴守邊境,不得擅起邊釁xin,爭端),若安南來降,善待之即可。"這道聖旨一下,朝堂上再沒人提收複安南的事,毛銳等武將雖有不滿,也不敢再說什麼。

劉大夏還不放心,又上奏說:"邊境安寧,不在拓土,而在安民。不如趁此機會,減免廣西、雲南的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孝宗準了,下旨"兩廣、雲南今年稅糧減半"。

有人說劉大夏藏圖是"欺君之罪",可他自己從不辯解。有次給翰林院的學生講課,談到"為官之道",他說:"當官就像撐船,百姓是水,船要穩,就得順著水勢,不能硬來。有時候為了不讓船翻,難免要繞點彎,隻要本心是為了百姓,就不算錯。"

後來武宗繼位,有個叫劉瑾的太監翻舊賬,說劉大夏"藏匿國典",要治他的罪。可滿朝文武都為他說話,連當年反對他的何鑒都上奏:"劉尚書藏圖,是為了保民生,雖有過,功大於過。"劉瑾沒辦法,隻好把他貶到福建當驛丞管理驛站的小官)。

去福建的路上,百姓夾道相送,有人提著雞蛋,有人送著布鞋,說:"劉大人,您是為我們好,我們都記著。"劉大夏坐在驢車上,看著路邊的稻田,金黃的稻穗壓彎了腰,心裡想:"隻要百姓能安穩種地,我這點委屈算什麼?"

在福建,劉大夏還是老樣子,關心的不是官帽大小,而是百姓疾苦。他發現驛站的驛卒負責傳遞公文的差役)被盤剝得厲害,就上奏改革驛役製度,讓驛卒"每月有銀三錢,免其雜役",驛卒們都叫他"劉青天"。

晚年的劉大夏回到家鄉華容今湖南華容),種了幾畝地,常跟老農聊天,問收成怎麼樣,賦稅重不重。有人問他:"當年藏圖就不怕掉腦袋?"他捋著胡子笑:"怕啊,可一想到那些要被征去打仗的百姓,就不怕了。我這條命,換百姓安寧,值!"

正德十一年,劉大夏去世,享年八十一歲。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穿到大秦當神醫,建立千年世家 山花寂寥 在生存遊戲裡總被誤認為是NPC 重生妲己:開局斬了封神榜 青藍染:八零小日 球神從被動技能開始 假嫡女重生想搶婚?再嫁你也得下跪 讀檔重來,四歲奶團被全皇朝團寵了 吞沒[京圈] 世界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