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二年1568年)的深秋,薊州今天津薊州區)長城腳下,寒風卷著黃沙,刮得人睜不開眼。一個身材魁梧的將軍勒住馬韁,望著眼前破敗的城牆——牆體多處坍塌,垛口歪歪扭扭,守城的士兵穿著破爛的鎧甲,縮在角落裡發抖。他眉頭緊鎖,對身邊的副將說:“就這模樣,如何擋得住蒙古人的鐵騎?”這位將軍,正是剛從東南抗倭前線調來的戚繼光。
此時的戚繼光,已經是威名遠揚。他在東南沿海用“鴛鴦陣”痛擊倭寇,“戚家軍”的名號讓倭寇聞風喪膽。《明史·戚繼光傳》記載他“用兵如神,東南倭患遂平”用兵神奇,東南的倭寇之患於是平定)。朝廷把他調到薊北,這裡的情況,比他想象的還要糟糕。
薊北是明朝北方的門戶,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綿延兩千多裡的長城,是抵禦蒙古部落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但多年來,邊防廢弛,士兵大多是臨時招募的流民,軍紀渙散,連像樣的武器都沒有。蒙古的俺答汗部落,每年秋天都要南下劫掠,有時候甚至能打到北京城外,朝廷卻束手無策。隆慶皇帝繼位後,張居正入閣,力主加強邊防,他對萬曆皇帝說:“薊北不安,則京城不穩。非繼光不能守也。”薊北不安定,京城就不安穩。隻有戚繼光能守住這裡)
戚繼光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給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三策”:修長城、練邊軍、建敵台。可奏折遞上去,卻引來質疑。兵部尚書霍冀說:“長城綿延萬裡,哪有那麼多銀子修繕?”還有禦史彈劾他:“戚繼光在南方打倭寇還行,北方蒙古騎兵凶悍,他怕是應付不來!”
戚繼光沒理會這些閒言碎語,他知道,說再多不如做給人看。他先從修長城入手。以前的長城,大多是土坯牆,經不住風雨侵蝕,更擋不住蒙古人的攻城錘。戚繼光讓人把土坯牆拆了,換成條石和青磚,牆基寬達五丈,牆高三丈,頂部還能跑馬。他還在長城上每隔三百步修一座“敵台”又稱“空心敵樓”),這種敵台有三層:底層住士兵,中層儲存糧草武器,頂層設箭窗和炮口,既能了望,又能作戰。用他的話說:“敵台者,長城之眼也,有此則千裡防線如一人之身。”敵台,是長城的眼睛,有了它,千裡防線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一樣協調)
修長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戚繼光想出了個妙招:讓士兵和百姓一起乾。士兵們負責搬運條石、砌築城牆,百姓們則負責燒製青磚,朝廷按工作量發工錢。這一下,不僅加快了進度,還讓附近的百姓賺了不少錢。
可麻煩還是來了。有個叫劉燾的總兵,覺得戚繼光搶了他的風頭,故意克扣修長城的糧草。士兵們餓肚子,乾活沒力氣,工程眼看要停工。戚繼光直接騎著馬闖進劉燾的軍營,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分給士兵,然後對劉燾說:“你要是再敢克扣糧草,我就奏請朝廷,撤你的職!”劉燾知道戚繼光有張居正撐腰,嚇得趕緊補足了糧草。
除了修長城,戚繼光更看重練兵。他發現薊北的邊軍,最大的問題是“散”——平時像一盤散沙,打仗時各自為戰。他把自己在東南練兵的方法搬了過來:先是“選兵”,從農民和礦工裡挑選精壯漢子,不要那些油滑的市井之徒;然後“編伍”,五人一伍,十人一隊,層層編製,像串珠子一樣把士兵串起來;最後“練藝”,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練刀槍、射箭、陣法,誰偷懶就軍法處置。
戚繼光還根據蒙古騎兵的特點,創造了新的陣法——“車營”。他讓士兵推著特製的戰車,戰車前麵裝有尖木,後麵架著佛郎機炮一種從西方傳來的火炮)。蒙古騎兵衝過來時,戰車排成一排,像一堵移動的牆,火炮齊發,騎兵根本靠近不了。
萬曆元年1573年)春天,蒙古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三萬騎兵入侵薊州。這是戚繼光到北方後遇到的第一次大戰。他不慌不忙,讓士兵們把戰車列在前麵,敵台裡的弓箭手和火炮手嚴陣以待。董狐狸驕橫慣了,以為明軍還是以前那副慫樣,下令騎兵衝鋒。可還沒衝到跟前,就被戰車後的火炮轟得人仰馬翻。董狐狸不甘心,又組織了幾次衝鋒,都被打得大敗。最後,他帶著殘兵逃跑時,還被戚繼光埋伏的騎兵截殺了一陣,幾乎全軍覆沒。
這一戰,讓戚繼光在北方徹底站穩了腳。朝廷裡那些質疑他的聲音消失了,連以前彈劾他的禦史,都在奏折裡誇他“才兼文武,邊功卓著”。張居正更是高興,專門寫信給他:“戚將軍辛苦,有你在薊北,我睡安穩多了。”
戚繼光在薊北待了十六年,他修的長城固若金湯,訓練的邊軍銳不可當,蒙古部落再也不敢輕易南下。有一次,他帶著部下巡視長城,登上一座最高的敵台,望著遠處的草原,對身邊的兒子戚祚國說:“你看這長城,像不像一條巨龍?咱們守在這裡,就是要讓這條巨龍永遠護著中原百姓。”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戚繼光的日子開始不好過了。那些以前被他得罪的官員,紛紛跳出來彈劾他,說他“手握重兵,恐有不臣之心”。萬曆皇帝本就對張居正的親信心存忌憚,下令把戚繼光調到廣東。
戚繼光走後,薊北的邊防漸漸又鬆弛下來。蒙古部落聽說戚繼光離開了,又開始蠢蠢欲動。萬曆十三年1585年),朵顏部再次入侵,雖然被邊軍擊退,但長城上的敵台已經有不少損壞,士兵的訓練也荒廢了。
戚繼光在廣東沒待多久,就被罷官回鄉。晚年的他,常常拿出在薊北修長城時用過的圖紙,一遍遍地看。有一次,他的老部下來看他,說起薊北的近況,他隻是搖搖頭,寫下“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的詩句。這大概就是他一生的寫照:不管在南方抗倭,還是在北方戍邊,心裡裝著的,始終是國家和百姓。
薊北的長城還在,那些高聳的敵台,至今還站在群山之間,仿佛在訴說著戚繼光的故事。他用十六年的堅守,給明朝的北方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也讓自己的名字,永遠刻在了長城的磚石上。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