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冬天,四川成都府的百姓們發現,街頭巷尾突然多了些奇怪的告示。告示上的字歪歪扭扭,卻透著一股讓人不寒而栗的狠辣——"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這便是後來被人稱為"七殺碑"的東西,而它的主人,正是剛剛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的張獻忠。
此時的中國,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北邊,李自成的大順軍剛從北京敗退回陝西;東北,清軍已經入關,正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向南推進;南京,馬士英、史可法們忙著擁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權。而在西南的川陝大地,張獻忠這位外號"八大王"的梟雄,正用他特有的方式,在曆史上留下自己都印記。
張獻忠這輩子,似乎就沒跟"安分"二字沾過邊。他是陝西延安府柳樹澗今陝西定邊縣)人,跟李自成算是半個老鄉。天啟末年,陝北鬨災荒,官府不僅不賑災,反而催逼賦稅,張獻忠因為在驛站當驛卒時丟了差事,又殺了債主,乾脆就跟著王嘉胤造了反。
《明史·張獻忠傳》裡說他"長驅鄖、襄,破襄陽,執襄王翊銘,屬之酒,曰:"吾欲借王頭,使楊嗣昌以陷藩伏法。"殺之。"《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這段記載把他寫得跟個愣頭青似的,但實際上,張獻忠比李自成更懂得權謀。
他早年跟著王嘉胤,後來又投過李自成,甚至還接受過明朝的招安——當然,招安對他來說不過是緩兵之計。每次投降,他都趁機休整部隊,等實力恢複了就再次反叛,把明朝官員耍得團團轉。這種"打不過就降,降了再打"的套路,讓他得了個"八大王"的外號。至於為什麼叫"八大王",說法不一,有人說他在起義軍裡排行第八,也有人說"八"在方言裡有"厲害"的意思,總之就是不好惹。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搞"十麵張網"圍剿農民軍,張獻忠在河南、湖北一帶被打得抬不起頭,隻好率部進入四川。這是他第一次入川,沒想到四川的地形複雜,官府兵力又弱,竟然讓他如魚得水。他在四川境內忽東忽西,把明軍耍得暈頭轉向,時人稱之為"流賊",這"流"字,倒是精準概括了他的作戰風格。
張獻忠在四川待了兩年,把官府糧倉搶了個遍,然後突然回師湖北,殺了襄王朱翊銘,氣得楊嗣昌吐血而亡。但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河南勢如破竹,張獻忠覺得湖北待不下去,乾脆率領十萬大軍,第二次殺入四川。
這次入川,張獻忠是動了真格的。他一路攻城略地,從重慶打到成都,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八月攻陷成都,隨後稱帝,國號"大西",改元"大順"。有意思的是,這時候李自成已經在北京稱帝,也用"大順"年號,兩個農民軍領袖就這麼隔空撞了車,也算冥冥中的天意。
張獻忠在四川建立政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吏治。他設立了內閣、六部等機構,還開科取士,想招攬一些讀書人幫他治理國家。《蜀碧》裡記載,他錄取的狀元叫張大受,因為長得帥、文章寫得好,被張獻忠賞賜了美女、寶馬,一時風光無兩。可沒過幾天,張獻忠突然覺得"我太喜歡他了,留著他早晚是個禍害",竟然把張大受全家都殺了彭遵泗《蜀碧·卷三》)。這事聽起來荒唐,但也反映了張獻忠性格中多疑殘暴的一麵。
更麻煩的是,張獻忠的統治並沒有帶來和平。當時四川境內,除了大西軍,還有明朝殘餘勢力、地主武裝,後來清軍也打了進來,幾股勢力混戰不休。張獻忠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極其殘酷的手段鎮壓反抗。他規定"凡居官者,不論在朝在野,一律殺無赦",還設立了"剝皮衙",把反抗他的人剝皮實草,掛在城牆上示眾。
這些行為,後來都被算在了"屠蜀"的賬上。但這裡有個問題: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真的全是張獻忠造成的嗎?
關於張獻忠"屠蜀"的記載,最著名的當屬《明史》,裡麵說他"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明史·張獻忠傳》)。這個數字顯然不靠譜,因為明末全國總人口也就一億多,四川怎麼可能有六億人?顯然是誇大其詞了。
其實,四川人口銳減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首先,張獻忠的大西軍和明軍、清軍的混戰持續了十幾年,戰亂本身就會導致人口減少。其次,當時四川爆發了瘟疫和饑荒,很多人不是戰死的,而是病死或餓死的。最後,清軍入川後,為了鎮壓反抗,也進行過大規模殺戮,比如在成都、重慶等地都有屠城記錄。
《蜀難敘略》裡記載,張獻忠確實殺了不少人,但主要是針對明朝宗室、官紳和反抗他的人。而清軍入關後,"殺戮之慘,較獻忠為甚"沈荀蔚《蜀難敘略》)。但因為後來清朝成了正統,修史書的時候就把責任都推到了張獻忠身上,這也是曆史常有的"勝利者書寫曆史"的套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不過話說回來,張獻忠的殘暴也是事實。他性格暴躁,猜忌心重,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開殺戒。比如有一次,他覺得讀書人看不起他,就借口開科取士,把來考試的秀才騙到青羊宮,全部殺了。這些行為雖然可能被誇大,但也絕非空穴來風。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大舉入川,張獻忠知道成都待不下去了,決定放棄四川,率軍北上陝西。他臨走前,一把火燒了成都城,"火三日不絕,民房皆儘"《蜀碧·卷四》)。這把火,不僅燒毀了一座古城,也燒斷了他和四川百姓之間最後的聯係。
張獻忠率軍進入陝南後,在西充鳳凰山一帶駐紮。這時候,他的部隊已經人心渙散,很多人看到清軍勢大,都偷偷投降了。其中有個叫劉進忠的將領,不僅投降了清軍,還把張獻忠的位置告訴了清軍將領豪格。
順治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清軍突然襲擊鳳凰山。張獻忠正在營帳裡喝酒,聽到外麵槍響,還以為是自己人內訌,提著刀就衝了出去。結果剛出營帳,就被清軍的弓箭手射中,當場斃命。這位縱橫川陝十幾年的梟雄,就這麼糊裡糊塗地死了,時年四十歲。
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李定國、孫可望等人率領餘部南下,後來歸順了南明永曆政權,繼續抗清。而四川則陷入了長期的戰亂,直到康熙年間才逐漸恢複元氣。
回顧張獻忠的一生,很難用簡單的"好"或"壞"來評價。他出身底層,因反抗壓迫而起義,這在當時有其合理性;但他後來的殘暴統治,又讓無數百姓遭殃。他建立的大西政權雖然短暫,卻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明朝的腐朽統治;但他的殺戮行為,也給四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