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年1637年)的深秋,北京紫禁城的暖閣裡,崇禎皇帝朱由檢正對著一幅標滿紅圈的輿圖唉聲歎氣。那些紅圈布滿了陝西、河南、湖廣的地界——那是農民軍活躍的區域。三年來,朝廷換了七任兵部尚書,派出去的軍隊打了無數仗,可李自成、張獻忠這些"流賊"卻像春天的野草,燒了又長,反而越來越多。
"陛下,楊嗣昌有本要奏。"太監的尖嗓打破了沉默。一個身著藏青官袍、麵容清臒的中年官員快步走進來,他是剛剛被提拔為兵部尚書的楊嗣昌,前內閣大學士楊鶴的兒子。楊嗣昌沒等崇禎問話,就"撲通"跪在地上,雙手高舉一份奏折:"臣有"四正六隅、十麵張網"之策,可於三月內蕩平流寇!"
崇禎眼睛一亮,連忙接過奏折。他不知道,這份看起來完美的計劃,會成為一場拖垮明朝的大賭局。
楊嗣昌這個人,是典型的"紙上談兵"型人才。他出身書香門第,文章寫得漂亮,對兵法戰策能倒背如流,可一輩子沒上過戰場。但這不妨礙他製定出一套看起來無懈可擊的圍剿計劃。
所謂"四正六隅",簡單說就是把全國劃成十個戰區。陝西、河南、湖廣、鳳陽這四個地方是"正兵",由四省巡撫親自帶隊,負責正麵硬剛;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是"隅兵",由這六省巡撫配合,負責堵截包抄。十個戰區像一張大網,同時向農民軍發起進攻,這就是"十麵張網"《明史·楊嗣昌傳》)。
為了讓這張網轉起來,楊嗣昌還提了兩個條件:第一,加征"剿餉",每年兩百萬兩白銀,用來養兵;第二,調洪承疇、孫傳庭這兩位最能打的將領,分彆坐鎮陝西和河南,統一指揮。
崇禎看完奏折,激動得直拍桌子。他當了十年皇帝,天天被"流賊"氣得睡不著覺,現在終於有人敢打包票了!"就依你!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朕倒要看看,這張網能不能把賊寇一網打儘!"
可崇禎沒細想,楊嗣昌的計劃有個致命漏洞:他把農民軍當成了站著不動的靶子。那些"流賊"最擅長的就是"流"——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今天在陝西搶糧食,明天可能就跑到河南了。十省巡撫各管一攤,誰肯賣力幫彆人堵口子?
更要命的是"剿餉"。當時明朝每年的財政收入也就幾百萬兩,還要應付遼東的清軍,這兩百萬兩隻能從老百姓身上刮。河南的一個舉人在日記裡寫道:"去年加遼餉,今年加剿餉,明年是不是要加"死餉"?反正都是餓死,不如跟著闖王混口飯吃。"《豫變紀略·卷一》)這就像給本就著火的房子澆油,隻會逼更多人投奔農民軍。
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十麵張網"正式啟動。沒想到,開局竟然出奇地順利。
先倒黴的是張獻忠。這位"八大王"當時正在湖廣、四川一帶流竄,被楊嗣昌的網逼得沒地方躲。楊嗣昌調來了左良玉的部隊,又讓四川巡撫邵捷春從後麵堵截。左良玉是個老油條,打仗愛耍滑頭,但這次看在楊嗣昌許給他"平賊後賞白銀五萬兩"的份上,竟然真的賣力了。
二月,左良玉在四川瑪瑙山設下埋伏。張獻忠帶著部隊鑽進了包圍圈,一場激戰下來,大西軍損失慘重,連張獻忠的老婆孩子都被俘虜了。張獻忠穿著一身小兵的衣服,混在亂兵裡才逃出來,身邊隻剩下幾十個人《明季北略·卷十六》)。
幾乎同時,李自成在陝西也被洪承疇、孫傳庭打得大敗。他帶著劉宗敏等十八個人躲進了商洛山,天天靠打野兔充饑,差點餓死在山裡。一時間,朝廷上下都覺得楊嗣昌的計劃要成了,崇禎甚至已經開始準備慶功宴。
楊嗣昌飄了。他在給崇禎的奏折裡吹起了牛:"賊勢已蹙cu),三月內必平!"還特意刻了一枚印章,上麵寫著"鹽梅上將"意思是自己像調味的鹽梅一樣,是國家棟梁),到處蓋在公文上。
可他沒注意到,左良玉已經開始擺架子了。瑪瑙山大捷後,楊嗣昌答應的五萬兩銀子遲遲沒到賬朝廷沒錢),左良玉氣得大罵:"楊嗣昌這書生,隻會放空炮!"從此再也不聽調遣。後來張獻忠卷土重來,左良玉就眼睜睜看著不打,楊嗣昌氣得跳腳也沒用。
就在楊嗣昌以為勝券在握時,張獻忠使出了一招"偽降"的殺手鐧。
崇禎十一年1638年)七月,張獻忠帶著殘部跑到湖廣穀城,向巡撫熊文燦投降。他把搶來的金銀珠寶都送給熊文燦,還天天請他喝酒看戲。熊文燦是個貪財好色的家夥,收了好處就上奏說"張獻忠真心歸降"。楊嗣昌雖然覺得不對勁,但一來想早點交差,二來也怕逼急了張獻忠再反,就順水推舟同意了。
張獻忠這一"降",就降了整整一年。這一年裡,他沒解散部隊,沒交出武器,反而在穀城修城牆、練新兵,還派人去山裡招兵買馬。當地百姓偷偷說:"八大王哪是投降?這是在穀城養精蓄銳呢!"《蜀碧·卷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楊嗣昌不是沒察覺,可他正忙著對付李自成,又被左良玉氣得頭疼,竟然就這麼眼睜睜看著張獻忠壯大。等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張獻忠覺得差不多了,突然殺了穀城縣令,重新舉起反旗。這時候楊嗣昌才慌了,趕緊調兵去追,可已經晚了。
更糟的是,李自成也在商洛山緩過勁來。崇禎十二年1639年),河南爆發大饑荒,"人相食,草木俱儘"。李自成趁機殺出來,喊出"均田免賦"的口號,災民們像潮水一樣投奔他,隊伍很快就發展到幾十萬人。
這時候的"十麵張網",早就成了一張破網。陝西的洪承疇被調去遼東對付清軍,孫傳庭因為跟楊嗣昌吵架被關了監獄。各地巡撫要麼像熊文燦一樣貪腐,要麼像邵捷春一樣無能,左良玉等將領擁兵自重,誰也不肯真打仗。楊嗣昌急得滿嘴起泡,親自跑到湖廣督師,可他一個書生,哪裡鎮得住那些驕兵悍將?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張獻忠打出了最狠的一張牌——奔襲襄陽。
襄陽是明朝的藩王封地,襄王朱翊銘住在那裡,城裡囤積了大量糧草。張獻忠知道楊嗣昌把主力都放在了湖南,襄陽空虛,就派了一支精銳偽裝成明軍,大搖大擺地進了城。半夜裡,偽裝的士兵突然殺起來,城裡的守軍猝不及防,襄陽城當天就被攻破。
張獻忠衝進襄王府,把襄王朱翊銘抓了起來。他讓人給襄王倒了杯酒,假惺惺地說:"王爺,我本來不想殺你,但楊嗣昌老跟我過不去。我借您的頭用用,讓他以"陷藩"的罪名被處死,如何?"《明史·張獻忠傳》)沒等襄王求饒,就一刀砍了他的頭。
消息傳到楊嗣昌耳朵裡時,他正在湖北沙市的軍營裡。聽到襄王被殺,楊嗣昌眼前一黑,差點栽倒在地。他知道,"陷藩"是大罪,崇禎絕不會饒過他。那天晚上,他在帳篷裡來回踱步,看著桌上那份"三月平賊"的奏折,突然放聲大哭。
幾天後,手下人發現楊嗣昌死在了帳篷裡。有的說他是服毒自儘,有的說他是憂憤而死。他留下一封絕筆信,裡麵沒說彆的,隻反複寫著"臣罪該萬死"《楊嗣昌集·絕筆疏》)。
崇禎接到楊嗣昌的死訊,先是氣得把奏折摔在地上,罵他"無能誤國",可後來又覺得楊嗣昌好歹是真心為朝廷辦事的,就下旨追贈他為太子太傅。隻是這份恩典,再也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明朝了。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