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南京條約訂國恥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中國野史大甩賣 > 第39章 南京條約訂國恥

第39章 南京條約訂國恥(1 / 1)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1842年6月),長江口的梅雨季籠罩著連綿陰雨,吳淞口的炮台群在雨霧中若隱若現,67歲的江南提督陳化成帥部嚴陣以待。遠處,英國艦隊正在駛來——璞鼎查的“長江戰略”正式啟動,這支由25艘戰艦、名士兵組成的侵略軍,目標直指長江下遊的咽喉要地。三個月後,當英國旗艦“皋華麗號”停泊在南京下關江麵時,清王朝的“天朝上國”幻象徹底崩塌,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在此簽訂。

1842年6月16日黎明,吳淞口的雨停了,江麵泛起薄霧。陳化成登上西炮台,望著逼近的英艦,對身邊的士兵說:“我從軍數十年,今日當以死報國。”《清史稿·陳化成傳》)吳淞口是長江門戶,分為東、西兩炮台,共配備大炮170餘門,由陳化成親自駐守西炮台,兩江總督牛鑒駐守寶山城。

清晨7時,英軍“威裡士厘號”率先開炮,炮彈呼嘯著砸向炮台。陳化成下令還擊,西炮台的“紅衣大炮”怒吼起來,一發炮彈擊中英軍“布朗底號”,打死艦長以下20餘人。激戰中,陳化成“身先士卒,自執旗指揮”,手臂被彈片劃傷仍堅持督戰,士兵們“見老帥如此,無不奮勇”,連續擊退英軍三次進攻。

然而,駐守東炮台的參將崔吉瑞未戰先潰,英軍趁機登陸,從側後方包抄西炮台。更令人無語的是,兩江總督牛鑒聽聞“初戰獲勝”,竟率儀仗隊前來“督戰”,被英軍發現後一頓炮轟,牛鑒嚇得“丟冠棄靴,混入潰兵中逃竄”,導致寶山城不戰而陷。

英軍前後夾擊西炮台,炮彈如雨點般落下。陳化成的親兵勸他撤退,他怒斥:“奉命守台,死而後已!”最終,一發炮彈擊中他的胸膛,老將轟然倒地,臨終前仍高呼“開炮”。守衛炮台的800餘名士兵“無一人投降”,全部戰死,西炮台陷落。

吳淞口失陷後,英軍沿黃浦江而上,6月19日占領上海。英軍在上海“劫掠道庫銀50萬兩,焚燒縣衙”,甚至將城隍廟的神像推倒,當作射擊靶子《上海縣誌》)。陳化成的死成為長江戰役的縮影——清軍雖有忠勇之士,卻擋不住整個體係的腐朽,正如時人感歎:“一將忠勇,難挽萬軍潰散。”

占領上海後,英軍休整十日,繼續沿長江西進。璞鼎查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控製長江航運,切斷江南漕運當時北京80的糧食依賴江南漕運),迫使清廷徹底屈服。

7月13日,英軍進攻江陰,守將尤渤率2000清軍抵抗,因“大炮射程不及英艦,士兵多為新兵”,激戰半日後退守無錫。7月21日,英軍抵達鎮江江麵,這裡是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彙處,一旦失守,漕運將完全中斷。

此時的清廷已無可用之兵。道光帝調往江南的“援軍”多是“從各省強征的壯丁,未受訓練,手持木棍者過半”;兩江總督牛鑒逃亡後,江南官場“人心惶惶,官員爭相攜家眷出逃”。道光帝在諭旨中哀歎:“江南兵勇,無一可用,奈何?”《籌辦夷務始末》卷二十七)英軍則憑借蒸汽戰艦的機動性,在長江中如入無人之境,甚至“派小船測量水道,清軍竟不敢過問”。

鎮江之戰是鴉片戰爭中最慘烈的城市保衛戰。鎮江城周長九裡,僅有清軍1600人其中八旗兵1100人,綠營兵500人),由副都統海齡滿族)指揮。海齡深知兵力懸殊,戰前將家眷安置在衙署,誓言“城亡與亡”。

1842年7月21日清晨,英軍分三路攻城:一路攻北門,一路攻西門,一路佯攻南門牽製。海齡親自在北門督戰,八旗兵“登城死守,以石塊、滾木擊敵”,甚至“綁縛炸藥包衝向英軍”。激戰至中午,英軍炸開北門城牆,湧入城內。

巷戰隨即展開。八旗兵“依托民房,與英軍逐屋爭奪”,海齡的親兵在衙署周圍組成防線,“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海齡的兒子戰死,他本人“身被數創,仍揮刀斬殺數夷”,最終自焚殉國一說戰死)。英軍占領鎮江後,為報複抵抗,縱兵屠城:“燒殺三日,死者萬餘,婦女投江者不可計數”《京口鎮江)見聞錄》),繁華的鎮江城淪為廢墟。

此戰,英軍付出“死亡39人,受傷130人”的代價遠超此前曆次戰役),是鴉片戰爭中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中評價:“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1842年8月4日,英軍艦隊抵達南京下關江麵,“炮口直指南京城”。此時的南京城內一片恐慌,兩江總督牛鑒早已逃到安徽,江寧將軍德珠布滿族)召集官員商議,結論是“無兵可戰,唯有求和”。

道光帝接到鎮江失陷的奏報後,徹底絕望。他在8月2日密諭耆英欽差大臣)、伊裡布協辦大學士):“不惜一切代價,務求息戰。”《清宣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六)8月8日,耆英、伊裡布抵達南京,與璞鼎查開始談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璞鼎查拿出早已擬定的條約草案,態度傲慢:“條款一字不能改,三日內答複,否則開炮攻城。”《英國外交部檔案》)草案包括割地、賠款、通商等12條,核心內容是:割讓香港島;賠償鴉片煙價、軍費等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英國享有“協定關稅”中國海關稅率需與英國協商)、“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華犯罪,由英國領事審判)等特權。

耆英、伊裡布不敢反駁,甚至不敢向道光帝如實彙報“割地”條款。他們在奏折中謊稱“英夷隻求通商,稍作讓步即可”,實則在璞鼎查的威逼下全盤接受。8月29日,南京下關江麵的“皋華麗號”上,耆英、伊裡布代表清廷,璞鼎查代表英國,簽署了《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當耆英顫抖著蓋上欽差大臣關防時,英國士兵鳴炮慶祝,炮聲在長江上空回蕩,像是對清王朝的無情嘲諷。

《南京條約》的13條條款,字字浸透著屈辱,徹底打破了傳統的中外關係格局:

領土主權的喪失首當其衝。香港島被永久割讓給英國,成為其在遠東的殖民據點。英國通過香港控製了珠江口,為後續擴大侵略提供了基地。道光帝直到簽約後才得知“割讓香港”,氣得吐血,卻已無力回天。

巨額賠款加劇了民生危機。2100萬銀元約合白銀1470萬兩)相當於清廷全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清廷不得不通過“加征賦稅”轉嫁負擔,“百姓怨聲載道,各地起義漸起”《清通鑒》)。

五口通商打開了中國市場。廣州、廈門等五口成為通商口岸,英國貨物尤其是棉紡織品)大量湧入,衝擊了中國傳統手工業如江南紡織業“紗錠停轉,機戶破產”),中國開始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不平等特權破壞了中國主權。“協定關稅”使中國失去了關稅自主權,無法保護本國產業;“領事裁判權”踐踏了中國司法主權,英國人在華可肆意違法而不受製裁;“片麵最惠國待遇”後續補充條款)則為其他列強攫取特權提供了依據。

這些條款共同構成了“不平等條約體係”的開端,中國社會開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

《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傳開後,朝野震動,反應卻各不相同:

魏源在《海國圖誌》中痛斥“戰和不定,文武皆誤”,呼籲“師夷長技以製夷”,主張學習西方的戰艦、火器、養兵之法;林則徐在流放伊犁途中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仍心係海防;姚瑩在台灣組織抗英後,著《康輶紀行》,呼籲“知己知彼,方能禦侮”。這些思想雖未形成主流,卻標誌著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開端。

廣州民眾自發張貼告示:“不與英夷交易,不賣給糧食”,甚至“夜間襲擾英商館”;江浙一帶的“反夷會”提出“殺儘英夷,奪回失地”。這種樸素的愛國情感,成為後來反侵略鬥爭的基礎。

清廷的麻木卻令人痛心。道光帝在簽約後“罷朝三日”,但很快恢複了“天朝上國”的虛驕,認為“英夷不過求通商,已安撫了事”;耆英、伊裡布等主和派因“促成和議”被加官晉爵,反而成為“功臣”。整個統治集團仍未認識到戰爭的本質,更未推行任何改革,錯失了覺醒的機會,隻能一步步走向滅亡,同時把中華民族拖入了長達百年的苦難泥潭。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踹掉渣男穿古代,婆家吃糠我吃肉 黑化病嬌男配你不要?那歸我了! 彼岸花開!鬼祖現!三界齊跪拜 星戰之源甲紀元 太空大陸 籃球終點站 九個哥哥團寵我 咦?我不是變態嗎?怎麼成團寵了? 幽魂騎士王的地下城工程 人皇鎮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