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金田起義建天國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中國野史大甩賣 > 第41章 金田起義建天國

第41章 金田起義建天國(1 / 1)

鹹豐元年正月1851年2月),廣西桂平縣金田村,一麵繡著“太平天囯”四字的杏黃旗豎起,萬餘名頭裹紅巾的信徒手持刀矛,簇擁著洪秀全登上土台。這位自稱“上帝次子”的起義領袖,麵對凜冽寒風高聲宣告:“今奉天父天兄之命,舉義誅妖,必建太平盛世!”《太平天國起義記》)話音未落,山呼海嘯般的“殺妖”聲穿透雨幕,拉開了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戰爭序幕。

金田村位於紫荊山南麓,是個“戶不滿三百,人不過兩千”的小村落《桂平縣誌》)。但在1850年冬,這裡已成為拜上帝會信徒的聚集地。各地信徒“變賣田產,攜家帶口”前來“團營”,將財物統一交予“聖庫”,衣食由專人分配,男歸男營,女歸女營,形成“同食同穿,無私財”的軍事共同體。

起義的直接導火索,是官府的鎮壓。道光三十年十一月1850年12月),潯州協副將李殿元率清軍突襲金田,試圖抓捕洪秀全。拜上帝會信徒在楊秀清指揮下,“以竹矛木棍迎擊,大敗清軍”,斬殺巡檢張鏞。此戰讓洪秀全意識到“舉義時機已到”,遂決定在次年正月洪秀全生日當天正式起義。

鹹豐元年正月十一日1851年2月11日),金田村旁的韋氏宗祠前,起義儀式莊重舉行。洪秀全身著黃龍袍,宣布“奉天承運,太平天囯成立”,定年號“鹹豐”與清廷同年號,以示對立),軍隊稱“太平軍”。他頒布《五條紀律》:“遵條命;彆男行女行;秋毫莫犯;公心和儺和睦),各遵頭目約束;同心合力,不得臨陣退縮。”《太平天國文書彙編》)這五條紀律看似簡單,卻塑造了太平軍與清軍“燒殺搶掠”截然不同的形象,成為早期凝聚力強大的關鍵。

起義初期,太平軍兵力約1.3萬人,多為農民、燒炭工、礦工,武器簡陋,“十人中不過一二有火器,餘皆刀矛木棍”《賊情彙纂》)。但他們憑借“天父天兄附體”的精神激勵和嚴密的組織,屢次擊敗清軍。二月,在武宣東鄉,洪秀全正式稱“天王”,並確立“楊秀清總攬軍務”的指揮體係——東王楊秀清“眼通上帝”,可代天父傳旨,其軍事才能在實戰中迅速顯現。

清廷得知金田起義,急調欽差大臣李星沅、廣西提督向榮率軍圍剿,兵力達萬餘人。太平軍采取“避實擊虛”的戰術,在桂平、平南、象州等地與清軍周旋,半年內三敗清軍主力。

官村大捷是其中最關鍵的戰役。鹹豐元年八月1851年9月),向榮率清軍尾追太平軍至平南縣官村,紮營未穩,便遭楊秀清伏擊。太平軍“乘夜劫營,清軍潰散,軍械輜重儘失”《平南縣誌》),向榮僅率少數親信逃脫,“愧憤成疾”。此戰後,清軍“聞太平軍則膽寒”,太平軍則聲威大震,沿途貧苦農民“攜糧攜械來投,旬日之間增兵數千”。

此時的太平軍,已從單純的宗教武裝,逐漸發展為具有明確政治目標的反清力量。他們每到一地,便“焚廟宇,毀神像”,宣傳“上帝麵前人人平等”,並沒收地主財產分給窮人,“謂之分田,實則按人口授糧”《粵寇紀略》)。這種“均貧富”的實踐,比空洞的教義更能吸引民眾。在桂平,有歌謠傳唱:“太平軍,太平軍,殺貪官,救窮人;分糧食,均田莊,跟著天王享太平。”《太平天國歌謠集》)

然而,連續征戰也暴露了太平軍的短板:沒有固定根據地,補給困難;領導層內部開始出現矛盾。南王馮雲山曾勸諫洪秀全“不宜久居廣西,應北上取中原”,而東王楊秀清則主張“先定廣西,再圖進取”,雙方爭執不下。直到鹹豐元年年底,清軍調集重兵圍困永安今廣西蒙山),太平軍才被迫轉入防禦,卻意外迎來了政權建設的重要機會。

鹹豐元年十二月1852年1月),太平軍攻克永安州城,這是起義後占領的第一座城池。在這裡,洪秀全頒布《封王詔》,正式確立“五王製”:

東王楊秀清節製諸王,掌軍權)

西王蕭朝貴代天兄傳言,勇猛善戰)

南王馮雲山製定製度,輔佐天王)

北王韋昌輝負責後勤,典掌刑罰)

翼王石達開少負奇氣,能征善戰)

此外,還設立了“軍師、丞相、檢點”等官職,製定《太平禮製》規範等級,頒布《天條書》強化宗教紀律。最具革新意義的是“聖庫製度”和“男女平等”政策:全軍財物歸公,“有私藏者斬”;設立女軍、女官,“凡婦女能者,亦可任軍帥、監軍”,甚至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後來的女狀元傅善祥即由此產生)。

永安建製標誌著太平天國從軍事聯盟向政權組織的轉變。但製度並不完善:楊秀清“節製諸王”的特權,使其地位幾乎淩駕於洪秀全之上;“天父下凡”的神權操作,更是為日後的內訌留下隱患。當時有信徒私下議論:“天父常在東王金口,天王反似虛位。”《金陵癸甲紀事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清廷豈能容忍太平軍在永安立足?鹹豐二年二月1852年4月),欽差大臣賽尚阿調集4萬清軍,“環攻永安,掘長壕困之”。太平軍堅守半年,糧彈漸儘,楊秀清提出“聲東擊西”的突圍計:先以少量兵力佯攻東門,吸引清軍主力,再集中精銳從北門突圍。

鹹豐二年四月五日1852年5月23日)深夜,永安北門突然“火光衝天,殺聲震野”。太平軍“以死士數千為先鋒,推倒城牆缺口”,突破清軍防線。清軍將領烏蘭泰率軍追擊,在龍寮嶺遭太平軍伏擊,“喪兵三千,軍械無數”《清史稿·烏蘭泰傳》),太平軍成功突圍。

然而,突圍過程中,南王馮雲山在蓑衣渡遭遇清軍江忠源部的埋伏。江忠源“伐木塞河,兩岸設伏”,太平軍船隊受阻,馮雲山“親率衛隊衝鋒,不幸中炮犧牲”,年僅37歲。洪秀全聞訊“痛哭失聲,幾至昏厥”,稱“天折我一臂”《太平天國野史》)。馮雲山是太平天國製度的主要設計者,他的犧牲使政權建設失去了重要的平衡力量。

太平軍繼續北上,六月攻克全州,隨即進入湖南。在道州,洪秀全發布《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曆數清廷“剃發易服,毀我衣冠;貪汙腐敗,害我生民”等罪狀,呼籲“士農工商,同心舉義”。這篇檄文“傳抄幾遍湖南”,引發民眾響應,“兩月之間,兵至五萬”,其中包括大批礦工、會黨成員,甚至部分知識分子。

七月,西王蕭朝貴率精兵奇襲長沙,在城南妙高峰督戰時“中炮重傷,不治而亡”。蕭朝貴驍勇善戰,又是“天兄代言人”,他的死進一步削弱了洪秀全的權力基礎,使楊秀清得以完全掌控軍權。

雖然接連失去兩位核心王爵,太平軍卻並未潰散。楊秀清以“天父下凡”穩定軍心:“南王、西王歸天,乃天父召之護駕,何悲之有?汝等當奮勇殺妖,勿負天恩!”《賊情彙纂》)他調整戰略,放棄強攻長沙,轉而“乘虛北上”,連克嶽州、漢陽,於鹹豐二年十二月1853年1月)占領武昌。

武昌是長江中遊的重鎮,太平軍入城後“開倉放糧,賑濟貧民”,民眾“攜家從軍者,日以千計”,兵力迅速膨脹至50萬包括家屬)。在這裡,太平軍“造戰船千艘,編水師營”,為順江而下奪取南京奠定了基礎。

從金田起義到占領武昌,短短兩年間,太平軍從一支萬餘人的農民武裝,發展為雄踞長江中遊的強大力量,其崛起的原因值得深思:

信仰的凝聚力是首要因素。拜上帝教的“天父天兄”體係,為底層民眾提供了精神寄托和行動合法性。在“誅妖”的旗幟下,信徒“視死如歸,戰則爭先”,正如《賊情彙纂》所記:“每戰,必呼‘天父助我’,雖刀斧在前,無所畏懼。”

靈活的戰略戰術功不可沒。楊秀清“審時度勢,避實擊虛”,從廣西轉戰湖南、湖北,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太平軍“善用間諜,知彼虛實”,甚至有記載稱“武昌城內書生為內應,開城門迎太平軍”《武漢通史》)。

民心向背尤為關鍵。清廷腐敗,“官兵所至,搶掠甚於盜賊”,而太平軍“秋毫無犯,開倉濟貧”,形成鮮明對比。在湖南,有民謠唱道:“百姓怕官如怕虎,官怕長毛太平軍)如怕狼;長毛來了不納糧,官來了家破人亡。”《湖南地方誌》)這種民心的傾斜,使太平軍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和補給。

當然,早期的太平天國也存在明顯局限:宗教神權與世俗權力的矛盾初現,領導層的權力鬥爭暗流湧動;政策執行中的空想色彩如絕對平均主義)難以持久;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毀孔廟、燒典籍)也引發士紳階層的反感。但在1853年初,這些問題尚未暴露,太平軍正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兵鋒直指江南的核心——南京。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全民樹屋求生:開局匹配青梅竹馬 不可名狀的路人甲 我能穿梭末日兩界 踹掉渣男穿古代,婆家吃糠我吃肉 黑化病嬌男配你不要?那歸我了! 彼岸花開!鬼祖現!三界齊跪拜 星戰之源甲紀元 太空大陸 籃球終點站 九個哥哥團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