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的地主家庭。他自幼不喜科舉,十三歲便寫下“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的詩句,顯露野心。1876年、1879年兩次鄉試落第後,他一把火燒了詩文,投筆從戎。
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爆發,袁世凱隨淮軍吳長慶部入朝平叛。他年僅二十四歲,卻敢趁夜色率清軍突襲漢城,斬殺亂黨,甚至擅自囚禁朝鮮王妃閔氏。朝鮮國王李熙驚歎其“勇毅”,李鴻章則讚他“應變之才”。在朝鮮的十二年裡,他以“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身份,實際掌控朝鮮內政外交,被外媒稱為“朝鮮的太上皇”。他在漢城練兵、設電報局、辦新式學堂,展現出遠超傳統官僚的近代化視野,卻也因專斷跋扈得罪了朝鮮王室與日本勢力——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日軍突襲漢城,袁世凱化妝成平民連夜逃回天津。
甲午戰敗後,清廷痛定思痛,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這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轉折點。他摒棄湘軍、淮軍的舊製,照搬德國陸軍操典,聘用外國教官,甚至親自編寫《訓練操法詳晰圖說》。新軍士兵穿西式軍服,練新式步槍,每月餉銀直接發到士兵手中避免將領克扣),入伍誓詞裡既有“效忠朝廷”,也有“保衛國家”。他深知“兵為將有”的道理,提拔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等親信,將新軍打造成“隻知有袁宮保,不知有朝廷”的私人武裝——這支後來的“北洋軍”,成了他縱橫捭闔的最大依仗。
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譚嗣同深夜密訪法華寺,勸他舉兵包圍頤和園,誅殺慈禧。袁世凱當麵應承,轉身卻向直隸總督榮祿告密。變法失敗,六君子血染菜市口,而袁世凱則官升工部右侍郎。後世罵他“賣友求榮”,但從他的立場看,彼時維新派既無兵權又缺策略,與慈禧、榮祿的勢力相比,無異以卵擊石。這讓他徹底進入清廷權力核心。
1901年李鴻章病逝前,力薦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此後他主導清末新政:廢科舉、辦學堂如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修鐵路、練巡警、設銀行,甚至推動地方自治。1905年,他聯合張之洞奏請廢除科舉,終結了延續千年的選官製度;他在天津設立的巡警總局,是中國近代警察製度的開端。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曾評價:“袁世凱是清帝國中最有能力的改革者,他的新政比張之洞更徹底,比岑春煊更務實。”
1908年慈禧、光緒相繼去世,攝政王載灃以“足疾”為由將袁世凱罷黜,令其回河南彰德“養病”。洹上村的三年裡,他表麵垂釣、賦詩、與妻妾合影照片登在《東方雜誌》上,營造“歸隱”假象),實則通過電報掌控北洋舊部,旁觀當時國家形勢。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急召袁世凱複職。他卻以“足疾未愈”為由拖延,直到獲得欽差大臣、節製海陸各軍的全權,才慢吞吞率軍南下。抵達孝感後,他按兵不動,一麵令馮國璋猛攻漢口震懾革命黨,一麵派唐紹儀與黃興秘密談判。他的算盤打的啪啪響:若清廷不退位,他便“率北洋軍助革命黨推翻之”;若革命黨不給他總統之位,他便“蕩平武漢,複我大清”。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在袁世凱擬好的《退位詔書》上蓋印,詔書中“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的字樣,是他親筆添加的條件。三天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繼任。
入主北京總統府後,袁世凱的權力欲望不斷膨脹。1913年,宋教仁以國民黨領袖身份在國會選舉中勝出,主張“內閣製”限製總統權力。3月20日,上海火車站一聲槍響,宋教仁倒在血泊中,臨終前仍囑托黃興“勿負國民”。儘管凶手武士英與國務秘書洪述祖的供詞直指袁世凱,但他矢口否認,反而借機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會中國民黨議員資格。據《順天時報》記載,1913年11月4日,軍警包圍國民黨總部。
1914年,袁世凱,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將總統任期延長至十年,且可無限連任,甚至有權指定繼承人——這幾乎是“終身總統”的翻版。為鞏固權力,他暗殺政敵如記者黃遠生),操控媒體令《申報》等報刊“凡不利於總統者,一律刪改”),還恢複了前清的祭天儀式,自己身著十二章紋禮服,率文武百官跪拜天壇。
最讓民眾不滿得是1915年的“二十一條”。日本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誘餌,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秘密條款,包括承認日本在山東、滿蒙的特權,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顧問等。袁世凱最後雖未全部答應,但已經使他失去民心。
稱帝的念頭,在袁世凱心中盤桓已久。1915年,他的長子袁克定偽造《順天時報》,每日刊登“民眾擁戴帝製”的消息,甚至編造“德國支持中國恢複帝製”的假新聞。籌安會楊度等人撰文稱:“共和不適中國,唯有帝製能安邦”,各地“請願團”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乞丐請願團、妓女請願團,甚至還有“人力車夫請願團”,都是軍警按行業拚湊的“民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推戴”,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並趕製龍袍、玉璽、國歌歌詞“中華雄立宇宙間,廓八埏,華胄來從昆侖巔”)。他或許忘了,三年前他逼迫清帝退位時,曾誓言“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他更沒料到,最先反對他的,是他昔日的親信們。
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舉起“護國”大旗。這位曾在小站軍校聽他授課的學生,在討袁檄文中痛斥:“袁氏以一己之私,叛民國,犯眾怒,吾儕昔日受其教誨,今日唯有討逆,以謝天下!”護國軍北上入川,北洋軍將領段祺瑞、馮國璋按兵不動,甚至暗中聯絡各省軍閥“逼袁取消帝製”。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在全國聲討中宣布取消帝製,前後僅八十三天。他試圖退回總非常的統之位,卻發現已成孤家寡人——各省紛紛獨立,就連最親信的四川將軍陳宦、湖南將軍湯薌銘也通電“與袁氏斷絕關係”。陳宦的電報裡“川民乞命,無任迫切”八個字,被袁世凱視為“平生最大之辱”。
6月6日淩晨,袁世凱在中南海病逝。臨終前他喃喃自語:“楊度誤我……克定誤我……”卻始終沒提自己的野心。據《李宗仁回憶錄》記載,這位昔日的“北洋領袖”,最後時刻床頭先隻擺著一副眼鏡、一支筆。他死後,有人說他“竊國大盜”,有人說他“治世能臣”。袁世凱的一生,是近代中國轉型期的縮影。他推動的新軍編練、廢除科舉、地方自治等改革,客觀上加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他逼退清帝,避免了南北分裂,是“結束帝製的功臣”。但他迷信權力、踐踏民主,最終因複辟帝製身敗名裂,又成了“共和的罪人”。
曆史學家唐德剛曾說:“袁世凱是個一流的行政人才,卻生在一個需要政治家的時代。他能管好一個省,卻管不好一個轉型中的國家;他懂軍事、懂權謀,卻不懂民眾想要什麼。”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