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6日,中南海新華宮的喪鐘穿透北京的晨霧,宣告袁世凱的時代落幕。三日後,黎元洪身著西式禮服,在太和殿的殘陽下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成為繼孫中山、袁世凱之後第三位國家元首。
1864年,黎元洪生於湖北漢陽,1883年,19歲的黎元洪考入北洋水師學堂,成了嚴複的門生。在威海衛實習時,他曾因檢修戰艦鍋爐被蒸汽燙傷左臂,留下終身疤痕,同學們稱他“黎大膽”。
1894年甲午海戰,黎元洪在“廣甲艦”上擔任二管輪。當戰艦被日艦擊沉的瞬間,他抱著一塊木板在黃海漂了十多個小時,被漁民救起。這場死裡逃生讓他看透了舊式海軍的腐朽,轉投張之洞麾下編練新軍。在湖北新軍裡,他不像其他將領那樣克扣軍餉,反而常自掏腰包給士兵買藥品、添冬衣,士兵們私下叫他“黎菩薩”。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的槍聲打破了秋夜的寧靜。革命黨人衝進楚望台軍械庫時,黎元洪正躲在參謀劉文吉的家裡,手裡攥著煙袋鍋瑟瑟發抖。當士兵把他架到湖北軍政府時,他看著牆上“中華民國”的橫幅,連說“莫害我,莫害我”。直到三天後,貼滿武昌城的安民布告上出現他的簽名——那是革命黨人模仿他的筆跡寫的“黎”字,他才歎著氣接過了都督大印。
袁世凱當政時,黎元洪的副總統府設在武昌。1913年,袁世凱用一輛鐵甲專列將他“請”到北京,安置在中南海瀛台——那曾是慈禧囚禁光緒的地方。袁世凱給足了黎元洪麵子,甚至讓兒子袁克定娶了黎元洪的女兒,但黎元洪心裡清楚,自己不過是個“囚徒總統”。
1916年繼任大總統後,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的“府院之爭”鬨得沸沸揚揚。段祺瑞是北洋係的“老虎”,黎元洪卻沒什麼根基,隻能靠國會撐腰。1917年,兩人為是否對德宣戰撕破臉皮,黎元洪一氣之下罷免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沒想到段祺瑞轉身就策動各省“獨立”。更荒唐的是,黎元洪竟請來了辮帥張勳調停,結果引狼入室,張勳直接把溥儀請出來複辟了。倉皇出逃時,黎元洪連總統印信都沒帶,還是侍從冒死從火裡搶出來的。
1922年,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又把黎元洪請出來當總統,想利用他的名聲過渡。黎元洪天真地以為能重整河山,帶著“廢督裁兵”的夢想回到北京,結果發現自己連任免部長的權力都沒有。有次他想任命王寵惠為總理,曹錕直接派了二十個議員闖進總統府,把文件摔在他臉上:“這總理讓誰當得我們說了算!”1923年,曹錕用5000塊大洋一票的價格賄選總統,黎元洪在深夜悄悄離開北京,火車開到天津時,他對著窗外的海河歎道:“我這輩子,就像這河裡的浮萍啊。”
退出政壇後,黎元洪在天津當起了實業家。他投資了銀行、煤礦、麵粉廠,甚至還有電影公司,光是在啟新洋灰公司就占了17的股份。有次他去唐山考察水泥廠,穿著布鞋在車間走了一整天,工人都沒認出這個灰頭土臉的老頭是前總統。他常對人說:“做官不如做實業,實業能救國。”
在教育上,黎元洪留下了實實在在的功績。他把總統府的經費省下來,在湖北黃陂辦了37所學校,其中的黎氏宗祠學堂至今還在。1920年,他給南開大學捐了2000塊大洋,校長張伯苓想給他立塊碑,他擺擺手:“我辦學不是為了留名,是想讓娃娃們彆再像我當年那樣,連國家要往哪裡去都看不清。”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腦溢血去世。臨終前,他對子女說:“我這一生,算不得成功,也不算失敗。隻是這民國,終究沒能如我所願啊。”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送葬隊伍裡,既有穿西裝的政要,也有留辮子的遺老,還有他資助過的學生——這個在時代夾縫中掙紮的人物,死後竟意外地得到了各方的尊重。
孫中山曾說:“黎元洪是民國首義的第一偉人。”這並非過譽——武昌起義後,正是他的聲望穩定了軍心,讓各省督撫看清了清朝的氣數已儘。但他性格中的軟弱與猶豫,又讓他成了軍閥們的“玩偶”。有人罵他“庸懦無能”,可在那個槍杆子說話的年代,一個沒有兵權的總統能守住共和的底線已屬不易;有人讚他“堅守氣節”,可他確實在張勳複辟時簽署過“退位令”,留下了終身遺憾。
黎元洪的墓地在武漢洪山,墓碑上沒有“大總統”的頭銜,隻刻著“黎公宋卿之墓”。墓前的石獸默默地守著長江,就像他當年守著那個風雨飄搖的民國——雖不夠堅硬,卻也未曾崩塌。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