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十年暮春,羅浮山雲霧如濤,漫過青玉峰的丹爐遺址。葛洪身披玄色道袍,正蹲在煉丹房後的青石上,凝視著陶甕中那方浸得靛藍的麻布。布上的色澤沉凝如深海,皂角水反複搓揉,竟絲毫不褪,倒比煉了三十年的金丹更令這位年過六旬的道者心頭震顫。
葛洪自幼好道,遍曆名山求仙訪道,中年時攜弟子隱居羅浮山,築爐煉丹,欲求長生之術。他的煉丹房陳設簡陋,三足鼎爐鏽跡斑斑,案上堆滿《周易參同契》《黃帝九鼎神丹經》等典籍,牆角斜放著幾束藍草、紫草,皆是嶺南常見的草木——這些本是入藥之物,卻因一場意外,與染布之術結下不解之緣。
那日煉"九轉大還丹",葛洪按古方將硫化汞與鉛塊同置爐中,以文武火交替煆燒。忽聞"嘭"的一聲,爐蓋崩開,鉛汁飛濺,大半濺入牆角泡著茜草的陶甕。他正懊惱丹材損耗,卻見甕中清水漸成赭石色,紅得發紫,似含金屬光澤。旁邊的小徒驚呼:"師父,這水變色了!"
葛洪心中一動,取來塊粗麻布投入甕中。七日後撈出,布麵紅若丹霞,在日光下泛著奇異光彩。他用皂角反複洗滌,顏色竟絲毫不減。想起年輕時在洛陽見染匠染出的紅布多帶灰調,經不得三洗兩曬,此刻望著手中麻布,忽然悟道:"草木有靈,金石有性,兩者相濟,方得其妙。"
自此,葛洪便在煉丹之餘鑽研染術。他發現明礬水浸過的麻布,染出的茜草紅能經住三冬雪水;鐵屑混入皂鬥汁,可將粗麻染成墨黑;梔子與黃檗按不同比例配伍,能染出從鵝黃到秋香的七種黃色,恰合北鬥七星之數。他將這些心得隨手記在《抱樸子》上。
有次南海太守遣使求丹,見煉丹房梁上掛滿五彩布條,笑道:"稚川先生不好好煉丹,反倒學起村婦染布?"葛洪取過塊蜀錦,那錦以蘇木為底,摻紫草與明礬,紅中透紫,宛如日出江花。"太守請看,此色比宮中赭黃如何?"太守將錦獻給會稽王,王見之大喜,命建康染匠效仿,卻無人能及,這才知葛洪染術之精妙。
葛洪的染布之術,實則暗合煉丹之道。他常對弟子說:"染布如煉丹,火候、配比、時日均需精準。"這種理念傳到後世,竟成染匠行的圭臬。蘇州"三益染坊"光緒年間的《葛仙翁染譜》開篇便寫:"染布者,當如煉金丹,誠心正意,方能得五色之妙。"
染坊供奉的葛洪畫像,總繪他左手持丹爐,右手捏布角,正是暗合"丹術啟染藝"之意。畫像旁必擺三物:明礬罐、鐵屑袋、硫磺塊,稱為"三神料"。南京秦淮河畔的老染匠說,明礬固色如"丹之凝",鐵屑沉色似"鉛之沉",硫磺防蛀若"藥之性"。
染匠的工具也傳承自葛洪。攪拌染液的木耙做成劍形,名"葛仙劍",取其"斬去浮色"之意;測量染液濃度的竹尺刻著八卦紋,稱"丹尺",一寸對應一爐火候;就連染缸也多為三足,仿煉丹之鼎,寓意"天地人三才相濟"。
最能體現葛洪遺風的是"九轉染法"。染紅需經三浸三曬:初浸茜草打底,二浸蘇木提色,三浸明礬固色,每步都要"辰時浸、午時曬、酉時收",與煉丹時辰絲毫不差。紹興染匠世家有秘傳口訣:"一浸如築基,二浸似養丹,三浸方成就,色若磐石堅。"
葛洪仙逝後,嶺南染匠奉其為祖師,尊稱"葛仙翁",民間更衍生出諸多傳奇。江西樟樹一帶傳說,葛洪曾見山民皆穿灰麻,心有不忍,便從雲端扯下一縷青氣,混入藍草汁中,自此人間才有了靛藍布。
粵北染坊流傳著"缸神顯靈"的故事。有年大旱,藍草枯死,染匠們對著葛洪牌位哭拜。夜裡,有老匠夢見葛洪指著後山溪流,說:"此水有藍草之精。"次日按夢中所示取水,竟真能染出靛藍,隻是水色如常,眾人皆歎"仙翁庇佑"。實則那溪流流經藍草枯根,草根腐殖滲入水中,自然帶有染色之力。
北方染匠稱葛洪為"缸神",開新缸必往缸中扔枚銅錢,說是"請仙翁鎮缸"。這習俗源自葛洪用銅器儲染液不易腐壞的發現。南方染坊則愛往缸裡放硫磺,因葛洪煉丹常用硫磺防蛀,被染匠們效仿。
葛洪誕辰在三月初三,此日天下染坊皆歇業祭祀,稱為"染神節"。祭祀儀式莊重而質樸,透著手藝人的虔誠。
清晨,老師傅率徒眾"淨缸",用艾草水擦拭染缸,連缸底縫隙都不放過。接著點三炷香,對著葛洪像行三叩九拜之禮,禱詞直白懇切:"仙翁在上,弟子叩拜。求您保佑今年染料鮮活,染布不褪,買賣興旺,好讓一家老小糊口。"
供品依地域而彆,卻都暗含深意。北方多供靛藍布卷與白麵饅頭,布卷如丹爐,饅頭似丹藥;南方則備五色糕點,紅用赤豆、黃用南瓜、藍用藍草汁、黑用芝麻、白用米粉,象征"五色齊備,仙翁喜納";江南絲綢產區更講究,要擺紅、黃、藍、白、黑五色彩絲,暗合"天地五色"之理。
儀式中最關鍵的是"試染"。取新織白布,蘸新調染液輕浸片刻,曬於日中。若顏色鮮亮均勻,便說"仙翁滿意";若發灰發暗,則需重新調配染料,再向牌位焚香謝罪。這試染看似簡單,實則是檢驗染料成色的妙招,借祖師爺之名,讓學徒不敢有絲毫懈怠。
四川自貢的染匠有"晾彩"習俗,染神節當天將最好的染布掛滿街巷,七彩斑斕如經幡招展,引得孩童們追逐嬉戲。
年終還有"謝缸"之禮。染坊收工後,取最後一塊染布供奉葛洪像前,再用此布擦拭工具,寓意"全年手藝,仙翁鑒之"。紹興染匠會做"染缸糕",以梔子汁染成黃色,分贈鄰裡,說:"仙翁的福澤,該與眾人分享。"
羅浮山葛仙祠內,有幅明代壁畫《葛洪染布圖》,畫中葛洪身披道袍,正將麻布投入染缸,缸中五色霞光升騰,映得滿山皆彩。往來瞻仰的染匠,見此畫無不肅然起敬。他們或許不知葛洪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卻深知這位祖師爺留下的不僅是染布技藝,更是"守真、求變、傳心"的匠人之道。
正如《天工開物》所載:"染人察其性而節宣之,以神其用。"葛洪以煉丹之智啟染布之藝,恰是這種"察性用物"智慧的體現。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