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被尊為鞋業祖師爺,是因為民間流傳的幾個故事。
早年間,孫臏在鬼穀學成下山,一路往齊地去。這日走到沂蒙山區的青崖下,正撞見個樵夫倒在路邊,兩手死死抱著腳,疼得臉都白了。
“後生,救救我……”樵夫見有人來,聲音抖得像風中的樹葉。孫臏蹲下身一看,隻見他兩隻腳脖子上各有兩個黑紫的牙印,傷口周圍的皮肉已經腫得發亮,像充了氣的皮囊。
“是五步蛇咬的。”孫臏眉頭一緊。他在鬼穀學過醫道,知道這種蛇有巨毒,半個時辰就能攻心。山裡沒藥,離最近的村子也得走一個時辰,再拖下去,彆說腳保不住,命都懸了。
“對不住了。”孫臏咬咬牙,解下腰間的青銅劍。樵夫嚇得直哆嗦:“你要乾什麼?”孫臏沒多言,揮劍快如閃電,“哢嚓”兩聲,竟把樵夫的雙腳齊腳踝砍了下來。鮮血噴湧而出,他趕緊撕下衣襟死死勒住傷口,又從背簍裡掏出隨身攜帶的草藥,嚼爛了敷在上麵。
樵夫疼得昏死過去,醒來時見自己沒了腳,眼淚嘩嘩往下掉:“沒了腳,我往後咋上山砍柴?怎麼養活一家老小?”
孫臏坐在他身邊,輕聲說:“保住命,比什麼都強。”說著,他竟慢慢脫下自己的草鞋,露出一雙結實的腳。“我這雙腳,先借你用著。”話音剛落,他也揮劍砍下自己的雙腳,往樵夫的殘肢上一接——奇了,那傷口竟像長在了一起,不流血了。
樵夫驚得說不出話,隻看著孫臏用草繩裹住自己的殘肢,掙紮著要走。“恩人!你叫啥名?我該咋報答你?”
“我叫孫臏。”他笑了笑,“你若有心,就做些能護著人腳的物件,給山裡人用吧。”
樵夫知道,孫臏那是把自己的腳換給了他。他能重新走路了,可恩人卻沒了雙腳。回到家,他跟老婆孩子一說,一家人都紅了眼。“恩人給了咱腳,咱就得護住更多人的腳。”樵夫找出家裡的舊麻布,老婆納鞋底,孩子搓麻繩,連夜做了雙厚實的布鞋。
第二天,他們把鞋送給村裡腳磨出血泡的獵戶。獵戶穿上走了趟山,回來直誇:“這鞋比草鞋得勁十倍!”消息傳開,十裡八鄉的人都來求鞋。樵夫一家忙不過來,就教鄰裡做,你傳我,我傳他,青崖下漸漸有了專門做鞋的人家。大夥兒都說:“這手藝是孫臏換來的,咱得記著他的好。”
誰也沒想到,幾年後孫臏竟遭了大難。他在魏國做官時,被同窗龐涓陷害,說他通敵,魏王一道令下,就把他的膝蓋骨剜了去——這便是史書裡說的“刖刑”。
龐涓把他扔進地牢,原想讓他在泥水裡死掉。孫臏看著牆角亂竄的老鼠,忽然想起當年樵夫做鞋的事:“喔怎麼就不能給自己做個‘護腿’?”
地牢裡潮濕,麻布不經磨。有回獄卒宰了隻野狗,扔骨頭時掉了塊帶毛的皮。孫臏趕緊撿起來,用井水泡泡,又用石頭砸軟了。他比劃著自己的殘腿,把皮子剪成筒狀,上頭留個口,下頭縫上塊厚麻布當底。沒有針線,就用磨尖的竹片當錐子,把麻線穿過去,一針一針縫結實。
第一湊穿上時,暖烘烘的,殘腿貼在軟毛上,竟不那麼疼了。他試著站起來,皮子裹著腿,穩穩當當的,比光腳強太多。“這物件,就叫‘靴’吧。”他摸著皮子上的毛,心裡亮堂起來——就算沒了膝蓋骨,有這皮靴護著,照樣能站得住。
後來他被齊國使者救走,臨走時還帶著那雙皮靴。到了齊國,他把做皮靴的法子教給百姓。有人嫌野狗皮硬,就換成羊皮;有人覺得筒太短,就接長到膝蓋,成了“過膝靴”。
再後來,孫臏成了齊國的軍師,跟著齊威王打天下。那會兒士兵打仗,穿的都是草鞋,夏天磨腳,冬天凍裂,走不了遠路,更彆說衝鋒陷陣了。
有回打了場小仗,孫臏在營裡巡查,見傷兵裡倒有一半是腳傷——有的草鞋磨穿了,腳心爛得流膿;有的凍得腳趾頭紫黑,連馬都騎不了。他心裡不是滋味,想起自己那雙皮靴,又想起青崖下的布鞋:“兵卒的腳,就是行軍的根基,根基不穩,怎麼能打勝仗?”
他把軍中的裁縫和皮匠叫到一起,說:“咱得給弟兄們做雙經穿的鞋。”他讓人找來厚實的牛皮,裁成鞋底,比草鞋底硬實,卻不硌腳;鞋麵用粗麻布,比皮子透氣,夏天穿不悶;鞋幫做得比尋常鞋高,能護住腳踝,爬山時不容易崴腳。他還琢磨著在鞋幫兩側縫上帶子,能係得緊些,跑起來不掉。
第一批改良的軍鞋做出來,孫臏讓最能跑的斥候試穿。斥候穿了三天,走了兩百裡路,回來笑著說:“軍師,這鞋跟長在腳上似的,比草鞋得勁多了!”
消息傳到各營,士兵們都盼著能穿上新鞋。孫臏索性在軍營裡開了個“製鞋坊”,讓老兵教新兵,皮匠帶裁縫,日夜趕製。有個老兵原是鞋匠出身,照著孫臏的法子,在鞋底納上“米字紋”,說這樣“走泥路不打滑,走石子路不硌腳”,後來這法子還傳到了民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陣子,齊國士兵穿著新鞋打仗,跑得比敵軍快,站得比敵軍穩,打了不少勝仗。
日子久了,孫臏的故事越傳越廣。青崖下的鞋匠們說,是孫臏的仁心換來了手藝;做皮靴的匠人說,是他的堅韌創出了皮靴;軍營裡出來的鞋匠說,是他的智慧改良了鞋樣。不管是做布鞋的、做皮靴的,還是做軍鞋的,都認他是祖師爺。
後來,各地的鞋鋪都有了個規矩:開店先請孫臏像。像上的他,有的坐著輪椅,手裡拿著錐子;有的站著,腳下踩著一雙皮靴。逢年過節,案上總得擺上幾樣東西:一雙新做的布鞋,感念他換腳救樵夫的善良;一塊軟牛皮,記著他地牢製靴的苦難;還有一雙納滿針腳的軍鞋,想著他改良軍鞋的智慧。
鞋匠收徒弟,頭一課就是講孫臏的故事。師父會拿出錐子,讓徒弟攥著,說:“祖師爺當年用竹片都能縫出皮靴,咱有這鐵錐子,更得把活兒做根管紮實。”徒弟學納鞋底,得先練“七七四十九針”,少一針都要拆了重納,師父說:“祖師爺給人換腳都不含糊,咱納雙鞋底還能偷懶?”
有回濰縣遭了水災,水退了之後,泥地裡滿是碎石子,好多人腳都磨破了。當地鞋匠們連夜趕製厚底鞋,送的送,捐的捐。老鞋匠對著孫臏像作揖:“祖師爺,您當年護著樵夫的腳,今日咱也護著鄉親們的腳。”
如今走在老街裡,還能看見有些鞋鋪門楣上掛著“孫臏傳藝”的木牌。老師傅坐在案前納鞋底,線穿過布麵他出“沙沙”聲。他們說,鞋這物件,看著簡單,卻是連著人心的——孫臏祖師爺用一雙腳換來了一份真情,又用一雙靴撐起了一份堅韌,最後用一雙軍鞋凝聚了一份力量,這才讓這門手藝,傳了兩千多年,還在傳承。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