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神農氏的勢力逐漸衰落,各地部落互相攻伐,殘害百姓,而神農氏已經沒辦法征討這些部落。當時,天下九州之內,洪水災害還沒平息,茂密的叢林遍布大地,部落零散分布,各自占據山川之地,互相掠奪。
有熊國的首領少典,娶了有蟜氏的女子附寶做王妃。一天,附寶在郊外行走,突然遇到北鬥七星中的樞星發出感應,一道流光從天上墜落,繞著她的身體轉了三圈。當天夜裡,附寶夢見一條蒼龍鑽進自己懷裡,醒來後就懷有身孕,經過二十四個月,最終在壽丘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孩子天生就有神靈之氣,還在繈褓中就會說話,幼年時思維敏捷、聰慧過人,長大後忠厚勤勉,成年後更是明辨事理、極具智慧,少典便給他取名“軒轅”——他就是後來被尊為華夏共同祖先的黃帝。
軒轅長大成人後,繼承了有熊國的基業。當時天下共同的首領神農氏炎帝)的後代,管理鬆弛,部落聯盟也慢慢瓦解。軒轅於是修養德行、整頓軍隊,研究五行之氣的變化規律,教導民眾種植五穀,安撫百姓,丈量四方土地,還教人們砍伐樹木建造房屋、開墾土地耕種莊稼,用粟米作為糧食,用麻紡線製作衣物,百姓都對他心悅誠服。但炎帝的後裔榆罔,還想維持共同首領的地位,於是和軒轅在阪泉的原野上交戰。第一次交戰時,軒轅的部眾用石頭當作武器,榆罔的部落憑借神農氏的餘威,驅趕野獸組成軍陣,軒轅的軍隊稍稍後退。軒轅這時領悟到“德行才是用兵的根本”,於是在夜裡焚香祭拜上天,希望用仁德感化對方,而不是靠武力征服。第二天,上天降下甘霖,洗去了陣前的暴戾之氣,軒轅親自率領族人拿著農具站在陣前,向對方展示耕種帶來的好處;又命令伶倫用蘆葦製成樂器吹奏,演奏《承雲》這首樂曲,樂聲和諧舒緩,榆罔部落的人聽到後,都扔下武器痛哭起來。榆罔被軒轅的仁德感動,於是率領部落歸附,兩個部落合並為一,華夏部落聯盟從此初步形成。軒轅也尊稱榆罔為“炎帝”,共同繼承神農氏的祭祀禮儀。
但混亂的時代還沒結束,南方九黎部落的首領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個個都是野獸的身體、人的麵孔,銅做的頭顱、鐵鑄的額頭,能吃沙子和石頭,還能呼喚風雨。蚩尤看到軒轅和炎帝聯合,便率領九黎的部眾向西入侵中原,所到之處,燒毀農田和房屋,掠奪人口和牲畜,百姓都四處逃亡。軒轅想用品德感化他,先後三次派遣使者去溝通,可蚩尤每次都殺掉使者,還撕裂使者的屍體來羞辱軒轅。軒轅歎息道:“不是我喜歡打仗,而是這個殘暴的惡賊不被上天容忍啊!”於是在涿鹿召集諸侯,誓師討伐蚩尤。
涿鹿的原野上,陰冷的狂風呼嘯不止,黑色的霧氣四處彌漫。蚩尤命令風伯飛廉掀起大風,雨師屏翳降下大雨,片刻之間,狂風席卷大地,暴雨傾盆而下,地上的積水達到一丈多深,軒轅的軍隊陣腳大亂。軒轅登上高台眺望,看到蚩尤軍隊中彌漫的黑色霧氣像毒蛇一樣纏繞,知道這是妖術,於是取出昆侖山的玉石製成玉璧,焚香向天地禱告。不久,天空中閃現金色光芒,一條黃龍從雲層中躍出,鱗片像太陽的光芒一樣流淌閃爍,這正是軒轅召喚來的應龍。應龍張嘴把地上的積水引向東海,地麵漸漸顯露出來。蚩尤見狀大怒,又召來誇父族的巨人,這些巨人手持巨大的木頭,想要撞毀軒轅的營壘。軒轅急忙命令應龍叼著燃燒的石頭投過去,石頭落到地上就燃起大火,烈焰衝天,誇父族的人忍受不了火烤,紛紛後退。
可蚩尤的神通還沒用儘,又製造出大霧,大霧連續三天都沒散開,軒轅軍隊的將士全都迷失了方向,甚至互相驚擾。軒轅於是在夜裡觀察天象,發現北鬥星的鬥柄始終指向南方,便命令風後按照北鬥星的形狀,製造出“指南車”。指南車中間立著一個木人,木人的手永遠指向南方,就算在大霧中,軍隊也不會迷失方向。與此同時,軒轅聽說西方有位名叫女魃的女神,住在赤水的北邊,身上帶著像烈日一樣的火焰,能止住風雨。於是派遣使者拿著玄圭黑色的玉圭)前去邀請,女魃被軒轅拯救百姓的心意感動,便跟著使者來到前線。剛到陣前,女魃展開衣袖一揮,身體周圍騰起灼熱的紅色霧氣,大霧立刻消散,暴雨也停了下來,太陽重新高懸天空。蚩尤軍隊中的水汽快速蒸發,士兵們都口乾舌燥,再也沒有力氣作戰。
軒轅見時機成熟,手持軒轅劍率領軍隊衝鋒——這把劍是采用昆吾山的赤銅,經過三百六十天冶煉鑄造而成的,劍鑄成那天,有一條青龍繞著熔爐鳴叫。蚩尤帶領八十一個兄弟拚死抵抗,用銅頭鐵額迎著劍鋒撞擊,火星四處飛濺,可軒轅劍鋒利無比,竟然能斬斷他們的鐵額。應龍也在陣中盤旋,用爪子抓、用嘴啄,九黎部落的人傷亡慘重。蚩尤見形勢危急,想化作一陣風逃跑,女魃拋出一團紅色火焰,把他的身形定住。軒轅追上前,一劍砍下蚩尤的頭顱。蚩尤的頭顱落到地上,化作一片紅色的楓樹林,直到現在,涿鹿還有“蚩尤血”這個地名,傳說就是當時蚩尤鮮血浸染而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戰爭結束後,軒轅收納了九黎部落的百姓,合並炎帝、有熊、九黎等各個部落。為了讓各個部落同心同德,他提取各個部落圖騰的精華,把有熊部落的蛇身、東夷部落的魚鱗、炎帝部落的鹿角、北狄部落的鷹爪、南蠻部落的虎掌融合在一起,創造出“龍”的圖騰,向天下宣告:“從今天起,華夏一族,都是龍的後裔。”各個部落看到龍圖騰既威嚴又包容,都真心信服,華夏民族共同體從此有了精神象征。
平定蚩尤後,軒轅取代神農氏成為天下共同的首領,號稱“黃帝”。他知道天下剛剛安定,百姓需要教化引導,於是廣泛招攬有才能的人,推行教化政策,創下了無數神奇的功績。
首先是創造文字。黃帝看到先民們用結繩的方式記錄事情,事情繁多的時候繩子就會混亂,常常出現差錯,於是任命倉頡擔任左史,讓他創造文字。倉頡獨自居住在陽虛山上,觀察奎星彎曲的形狀,留意鳥獸腳印的痕跡,看見山川起伏的輪廓像圖畫一樣,草木生長枯萎的狀態各有形態,於是領悟到“按照事物的類彆描繪形狀”的道理。最初創造“日、月、山、水”這些字,都模仿事物的真實形態;又創造“上、下”這兩個字,用一條長橫線作為界限,短橫線在上麵就是“上”,在下麵就是“下”。文字創造完成的那天,天上降下粟米,鬼神在夜裡哭泣——上天用降粟米的方式祝賀人間有了文明,鬼神用夜裡哭泣的方式哀歎自己從此無法隱藏蹤跡。黃帝得到文字後,命令手下人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傳給各個諸侯,百姓都學習使用文字,從此華夏告彆了野蠻落後的時代,開啟了文字文明的開端。
其次是製定音律。黃帝聽到天下的聲音,有的悲傷、有的喜悅,有的剛勁、有的柔和,想要用音律調和百姓的心境,於是任命伶倫擔任樂官。伶倫接受命令後,向西走到昆侖山的北麵,采摘懈穀的竹子,把竹子截成竹筒,每根竹筒長三寸九分,吹起來的時候,聲音像鳳凰鳴叫一樣動聽,這就是“黃鐘”律。他又選取十二根竹管,按照鳳凰的鳴叫聲,確定出十二律呂:雄鳳鳴叫六聲,對應六陽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雌凰鳴叫六聲,對應六陰呂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黃帝又命令榮將鑄造十二口鐘,用來配合十二律呂,演奏《鹹池》這首樂曲。每當舉行祭天儀式時,鐘鼓一起奏響,音律和諧美妙,連各種野獸都跟著節奏起舞,諸侯們都讚歎道:“這真是上天的樂曲啊!”
再就是開創醫藥。黃帝看到百姓遭受疾病折磨,有的死於瘟疫,有的死於傷痛,於是召集岐伯、雷公等醫生,在明堂裡討論醫學道理。黃帝問:“人為什麼會生病呢?”岐伯回答說:“天地間有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人體內有肝、心、脾、肺、腎五個臟器,五行之間相互滋生又相互製約,五臟之間相互輔助又相互影響,人生病的原因,都是因為五行失衡、五臟功能失調。”黃帝又問:“用什麼方法治療疾病呢?”雷公回答說:“草木有不同的藥性和味道,金屬、石頭也有不同的特性,可以借助它們的特性來調節人體的失衡狀態;還有針灸、艾灸的方法,可以疏通經絡、引導氣血運行。”黃帝於是和岐伯走遍山川,親自品嘗各種草木,辨彆它們寒熱溫涼四種藥性,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記錄下哪種草木能治療哪種病症——比如麻黃可以驅散風寒,甘草能調和各種藥物的藥性,丹參可以促進血液流通。兩人把討論的醫學道理、藥方,一一記錄下來,編成《黃帝內經》十八卷,傳給後代,拯救無數百姓脫離疾苦。直到現在,中醫又叫做岐黃之術,源頭就來自這裡。
除此之外,黃帝還命令共鼓、貨狄製造船隻和船槳,方便人們渡過江河湖海;命令邑夷製造車子,方便交通運輸,“軒轅”這個名字,也因為他造車的功績而來;命令胡曹製作衣服,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讓百姓懂得禮儀規範;命令隸首創造算術方法,製定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方便人們進行交易;命令寧封子擔任管理製陶的官員,燒製陶器,讓百姓拋棄簡陋的土器改用陶器,飲食更加潔淨。黃帝又劃分田野、設置州郡,安排左右大監,監督天下各個部落,各個部落和睦相處,祭祀天地鬼神、名山大川的活動也越來越多——隻要是天下的名山,黃帝都會親自前往舉行封禪儀式,祭拜天地,祈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物產豐富。
黃帝治理天下一百年,天下安定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晚上不用關門防盜,路上丟失東西也不會有人私自拿走。但黃帝清楚,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天道是無窮無儘的,他想尋求長生的方法,以便永遠保護華夏百姓。後來聽說崆峒山上有位叫廣成子的上古仙人,住在石頭屋子裡,懂得天道的關鍵道理。黃帝於是放棄帝王的尊貴身份,穿著粗布衣服,踩著草鞋,前往崆峒山拜見廣成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到達崆峒山後,黃帝看到山勢高達萬仞,雲霧繚繞,沒有可以攀登的道路。於是他齋戒三天,摘掉帽子、光著腳,步行上山。走到半山腰時,一位叫赤鬆子的仙人出現,問道:“你是天下的君主,為什麼要這樣辛苦自己呢?”黃帝回答說:“我聽說廣成子懂得天道,我想向他請教長生的方法,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保護百姓。”赤鬆仙子被他的誠心感動,於是帶領黃帝來到石頭屋子前。廣成子正躺在床上不起來,黃帝在台階下跪拜,說:“聽說先生明白最根本的道,希望先生能告訴我,怎樣修養身心,才能活得長久?”廣成子沒有回應。黃帝再次跪拜,說:“我希望聽您講講天道的關鍵、陰陽變化的規律。”
廣成子這才猛地坐起身,說:“你問的這個問題,正好問到了道的精髓!我告訴你:最根本的道的精華,深邃幽暗;最根本的道的極致,昏沉靜默。不看不聽,保持精神的寧靜,身體自然會保持健康。一定要保持安靜、保持清淨,不要讓身體勞累,不要讓精神動搖,這樣才能長生。眼睛不要亂看,耳朵不要亂聽,心裡不要胡思亂想,你的精神就會守護身體,身體就能長生不老。”說完,廣成子傳授給黃帝《自然經》一卷,又指向昆侖山的方向,說:“昆侖山是天帝在人間的都城,有西王母住在那裡,你可以去拜見她,獲得象征土德的憑證。”
黃帝感謝廣成子後,就前往昆侖山。昆侖山方圓八百裡,高達萬仞,山上長著一種叫木禾的植物,高達五尋一尋約八尺),樹乾粗達五圍一圍指兩臂合抱的長度);東邊有青鳥棲息,西邊有三足烏站立,北邊有九尾狐遊走。黃帝走到昆侖山上,看到西王母乘坐著雲車,由白虎駕車,左右兩邊有仙女手持旗幟,仙樂繚繞。西王母對黃帝說:“你治理天下有功,德行和土的特性相契合,天下的中央屬於土,土是萬物生長的根本,你應當承接土德,成為中央天帝。”於是授予黃帝玄圭象征土德的祥瑞之物),又賞賜他長生不老藥,說:“這藥可以幫助你飛升成仙,但你需要先回到人間,了結塵世的緣分。”
黃帝帶著玄圭和長生藥返回部落,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人間,於是召集大臣們,立昌意為太子,叮囑他們說:“我離開後,你們要輔佐昌意,遵守我的治國之法,不要丟失華夏的精神根基。”又把《黃帝內經》、音律知識、文字方法,一一托付給大臣,百姓們聽說後,都痛哭流涕地挽留他。
黃帝在鼎湖岸邊,修築祭壇煉製丹藥。丹藥煉成那天,天空中出現吉祥的雲彩,一條黃龍從天上降落,鱗片反射著太陽的光芒,胡須像懸掛在天空的雲彩一樣長。黃龍低下頭,對黃帝說:“天帝召喚你,可以乘坐我上天。”黃帝登上龍背,大臣和百姓們爭相抓住龍的身體,想跟著黃帝一起上天,黃龍抖動鱗片,人們都掉落在地上,隻有黃帝和七個人飛升上天。百姓於是取出黃帝留下的衣服和帽子,埋葬在橋山,這就是黃帝陵。
黃帝飛升上天後,天帝任命他為“中央土德帝”,居住在紫微宮,統管四方天帝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主管五行中的土元素,負責孕育萬物。他雖然在天界,卻依然牽掛著華夏百姓:看到人間發生瘟疫,就托夢給岐伯,讓《黃帝內經》完整地流傳下來;看到諸侯之間發生紛爭,就派遣神龍下凡,顯示“龍的後裔同出一源”的征兆,讓諸侯停止戰爭;看到百姓遭遇災荒,就命令風雨按時到來,讓五穀豐收。
後來道教興起,尊奉黃帝為“修仙始祖”,說他得到廣成子傳授的道法,丹藥煉成後飛升成仙,成為道教“三清”之下的重要神靈。而華夏子孫,無論身處哪個地方,都自稱“黃帝子孫”“龍的傳人”——黃帝討伐蚩尤時的勇猛,創造文字時的智慧,開創醫藥時的仁心,飛升後對人間的庇佑,早已變成華夏民族的精神基因,跨越千年時光,永遠不會磨滅。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