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媽祖:護佑航海的海洋女神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中國野史大甩賣 > 第28章 媽祖:護佑航海的海洋女神

第28章 媽祖:護佑航海的海洋女神(1 / 1)

湄洲島孤懸東海,漁舟點點似繁星,自唐迄宋,便有先民在此耕海為生。島南有林氏一族,世代以漁為業,兼營海運,至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族中出了位名叫林願的長者,官至都巡檢,為人忠厚,樂善好施,隻是年過半百,膝下唯有五子一女,卻總盼著再添一位聰慧康健的孩兒,以續家族香火。

這年秋天,林願之妻王氏夜夢一輪明月墜入懷中,繼而化作一顆瑩白明珠,入口即化,醒來時滿口異香,腹中竟有了胎動。此後十月,王氏常聞腹中似有海浪輕響,窗前總有紫霧縈繞,鄰裡皆稱奇異。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湄洲島忽起祥雲,紅光從林家宅院衝天而起,映得海麵如火燒一般,海風送來陣陣檀香,王氏腹中陣痛,不多時便誕下一名女嬰——這女嬰自出生起便不啼不哭,雙目澄澈如秋水,望著窗外的大海,竟似有會意之色。林願見她沉靜異常,便取名“默娘”,小名“林默”。

默娘自幼便與尋常孩童不同。三歲時,見鄰人祭拜海神,她竟能指著海麵說出“明日南風起,不宜出海”,次日果然刮起南風,出海的漁船因未備足繩索,險些被浪打翻。五歲時,父親教她讀書,《論語》《孝經》過目成誦,對《山海經》中海外諸國的記載格外癡迷,還能畫出海中島嶼的形狀,說“此乃避風之所”。八歲入私塾,先生講《周易》,她忽然起身道:“乾為天,坤為地,坎為水,海之險在坎,護海之德在仁,若能以仁合天,便可化險為夷。”先生大驚,以為她是“天授慧根”。

十歲那年,默娘隨母親去普陀山進香,行至海邊,見一老漁民望著海麵垂淚——他的兒子駕船去外海捕魚,已過三日未歸,怕是遭了海難。默娘走到老漁民身邊,閉目片刻,睜開眼道:“阿公莫哭,你兒的船被風吹到了東碇島,明日午時,南風會送他回來。”老漁民半信半疑,次日午時果然守到了兒子的漁船,船身雖有破損,人卻安然無恙。自此,“林默娘身懷異能”的消息便在湄洲島傳開了,漁民們出海前,總愛去林家問一問風向,默娘的回答從未落空。

十三歲時,有位雲遊道士路過湄洲,見默娘立於海邊,便贈她一柄“玄真拂塵”,道:“此拂能辨風勢、鎮浪濤,你日後當為海疆福祉,莫負此器。”默娘接過拂塵,隻覺一股清涼之氣從指尖湧入,再看海麵,竟能清晰見到底下的暗礁與洋流。此後,她常提著一盞紅燈,站在湄洲山的最高處,每當海上起霧或風暴將至,便點亮紅燈,指引漁船返航。漁民們說,那盞紅燈比天上的北鬥還亮,隻要見著紅燈,心裡就踏實多了。

默娘十七歲那年,父親林願奉命押運糧草,乘船前往泉州。出發前,默娘拉住父親的手,神色凝重:“父親,此次出海,三日後將遇黑風,船會在烏丘嶼附近遇險,您一定要讓船員備好救生筏,且莫貪念糧草。”林願雖信女兒的本事,卻覺得“黑風”之說太過離奇,隻當是女兒擔心過度,還是按原計劃出發了。

三日後,林願的船隊行至烏丘嶼,海麵果然驟變——烏雲像墨汁般潑在天上,狂風呼嘯著卷起十幾丈高的浪頭,船身被浪頭拋起又砸下,船板咯吱作響,眼看就要散架。船員們慌作一團,林願這時才想起女兒的叮囑,急忙指揮眾人準備救生筏,可浪頭太大,救生筏剛放下就被打翻,糧草也順著船縫往下漏。林願絕望地閉上眼,心想“今日必死於此”。

就在這時,他忽然見一道紅光從遠處飄來,紅光中站著一位紅衣女子,手持拂塵,正是女兒默娘!隻見默娘揮動拂塵,海麵頓時湧起一道水牆,將船隊護在中間,狂風像是被堵住的洪水,繞著水牆打轉。林願又驚又喜,剛要呼喊,卻見默娘的身影晃了晃,水牆也跟著顫了顫——原來此時的默娘,正躺在家裡的床上,神魂出竅去救父親,母親王氏見她麵色蒼白,以為她生了急病,伸手搖了搖她的肩膀,想叫她醒來。

這一搖,竟斷了默娘的神魂與肉身的聯係。默娘在海上的身影瞬間淡了幾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久留,便用拂塵指向南方,對林願喊道:“父親,往南走,那裡有避風港!”說完,身影便化作一道紅光消失了。林願不敢耽擱,指揮船隊順著默娘指引的方向行駛,果然找到了一處避風港,船隊雖有損傷,卻無人傷亡。可他的長子林洪毅——也就是默娘的兄長,正駕著另一艘漁船在附近海域捕魚,因未得默娘指引,漁船被黑風打翻,林洪毅不幸溺亡。

默娘醒來後,得知兄長遇難,哭得昏天黑地。她知道是自己的神魂被打斷,才沒能救下兄長,從此更加堅定了“護佑航海”的決心。此後,她不僅在岸上點紅燈指引漁船,還常乘一葉小舟,去海中救助遇險的船隻。有一次,十多艘漁船在遠海遇上海嘯,浪頭把漁船衝得七零八落,漁民們抱著木板在海裡掙紮。默娘駕著小舟,手持拂塵,在浪濤中穿梭,拂塵一揮,就有一道紅光裹住一個漁民,將他送到小舟上。她往返數十次,直到把所有漁民都救上岸,自己卻因神力耗儘,倒在沙灘上昏睡了一天一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漁民們感激不儘,集資給默娘建了一座小廟,就在湄洲山的紅燈旁,廟裡供奉著默娘的畫像,畫像上的她身著紅衣,手持拂塵,麵帶慈悲。從此,漁民們出海前都會來廟裡祭拜,求默娘保佑平安,回來後也會帶些魚蝦作為供品,小廟的香火漸漸旺了起來。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默娘年滿二十八歲。這日清晨,她對家人說:“我自幼受海神庇佑,今已功德圓滿,當歸海上,護佑更多航海之人。”家人以為她隻是隨口說說,沒放在心上。可到了午時,湄洲島忽然飄起漫天祥雲,海麵上響起陣陣仙樂,默娘身著紅衣,手持拂塵,從湄洲山飄起,腳下踩著一朵蓮花,緩緩向東海飛去。島上的百姓都看到了這一幕,紛紛跪地叩拜,呼喊著“默娘”的名字,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海天相接之處。

默娘羽化後,漁民們仍能時常見到她的身影。有一次,漁民邵某帶著五名船員去外海捕魚,遇上了台風,船舵被吹斷,船身像一片葉子在浪裡翻滾。邵某等人抱著船舷,眼看就要被海水吞沒,邵某忽然想起默娘,大聲喊道:“媽祖救我!”“媽祖”是閩語“母親”的意思,漁民們見默娘護佑如母,便稱她為“媽祖”)話音剛落,海麵忽然亮起一道紅光,默娘的身影出現在浪頭之上,她用拂塵一指,斷了的船舵竟自動歸位,台風也漸漸平息,船順著水流漂到了湄洲島的岸邊。邵某等人上岸後,連忙去默娘的小廟祭拜,發現廟裡默娘畫像的衣角,竟沾著幾滴海水。

此事傳開後,“媽祖顯靈”的說法越來越廣。宋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海盜蔡牽率領船隊襲擾湄洲島,想搶奪漁民的糧食和漁船。漁民們躲在島上的山洞裡,眼看海盜的船就要靠岸,忽然海麵上起了大霧,霧中響起陣陣鐘聲,海盜們分不清方向,船舵也不聽使喚,竟互相撞在了一起。這時,漁民們看到霧中有一道紅光,紅光裡的媽祖手持拂塵,對著海盜的船一揮,海盜的船就開始漏水,海盜們嚇得紛紛跳水逃生,最後被趕來的官兵擒獲。事後,漁民們發現,默娘小廟的鐘聲,竟自己響了半個時辰。

隨著媽祖顯靈的事跡越來越多,朝廷也開始注意到這位“海洋女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因福建安撫使上奏“媽祖救沿海漁船數千艘”,宋高宗下旨冊封媽祖為“靈惠夫人”,這是媽祖第一次得到朝廷的冊封。此後,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相繼冊封,從“靈惠昭應夫人”到“靈惠昭應崇福夫人”,再到“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媽祖的封號越來越高,信仰也從湄洲島傳到了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

元朝時,海運成為朝廷運送糧食的重要方式,每年都有大量漕船從江南出發,經東海、渤海運往大都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漕船在渤海遇風暴,幾十艘船被浪打翻,糧食眼看就要沉入海底。漕運官慌了神,跪在船頭祈禱:“若媽祖顯靈護糧,必奏請朝廷冊封!”話音剛落,海麵忽然平靜下來,漕官抬頭一看,見媽祖立於雲端,手持玉如意,對著漕船一揮,沉入海中的糧食竟被一股水流托了起來,重新回到船上。此事傳到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冊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還在泉州、上海等地修建天妃宮,供漕運官員和漁民祭拜。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奉命七下西洋,每次出海前,都會去南京的天妃宮祭拜媽祖。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船隊行至南海,遇上海怪——那海怪形如巨鯨,口吐黑水,能掀翻大船。船員們嚇得魂飛魄散,鄭和急忙率領眾人祭拜媽祖,祈求保佑。不多時,海麵紅光乍現,媽祖手持拂塵,與海怪鬥法,拂塵一揮,黑水便化作白霧,海怪見狀,掉頭就逃,再也不敢出現。鄭和在西洋期間,還多次遇險,都是媽祖顯靈相助,比如在印度洋遇台風,媽祖指引船隊找到避風港;在暹羅今泰國)遇海盜,媽祖顯靈讓海盜的船擱淺。永樂帝得知後,下旨冊封媽祖為“弘仁普濟天妃”,還命人在鄭和經過的東南亞國家修建天妃宮,讓媽祖信仰傳到了海外。

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收複台灣。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率領戰船從福建出發,行至澎湖列島,遇台風,戰船被浪打得東倒西歪,士兵們士氣低落。施琅想起媽祖的護佑,便在船頭設立媽祖神位,率領眾人祭拜。祭拜完畢,台風忽然轉向,海麵平靜下來,施琅趁機發動進攻,大敗鄭軍,收複了台灣。事後,施琅上奏朝廷,請求冊封媽祖。康熙皇帝下旨冊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後”,簡稱“天後”,從此,媽祖從“天妃”升格為“天後”,成為全國性的海洋女神,信仰遍及沿海各省,甚至傳到了東北的遼東半島。

媽祖能成為“天後”,不僅因為她顯靈事跡眾多,更因為她的職能獨一無二——專為航海服務,這與管河流的河伯、管水域秩序的龍王有著本質的區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河伯是古代傳說中掌管河流的神,《莊子》《楚辭》中都有記載,說他“乘白黿兮逐文魚,與女遊兮河之渚”,主要負責河流的通暢與灌溉,卻管不到海洋。有一次,福建漳州的漁民李某,因家鄉發洪水,想駕船沿九龍江進入東海避難,行至河口時,洪水湍急,船被衝得打轉,李某以為河伯發怒,便扔了一頭豬到河裡祭祀,可洪水反而更急,船差點撞在礁石上。這時,李某想起媽祖,急忙呼喊“媽祖救我”,隻見一道紅光從東海方向飄來,媽祖手持拂塵,對著河水一揮,洪水便順著河道分流,船順利進入東海。

龍王則是掌管水域的神,能行雲布雨、興風作浪,既管河流,也管海洋,卻常常“喜怒無常”——高興時能讓海麵風平浪靜,不高興時就會發風暴、掀海嘯,危害漁民。有一次,湄洲島的漁民出海捕魚,龍王因不滿漁民“捕魚過多”,便在海麵興風作浪,浪頭高過桅杆,漁船眼看就要傾覆。漁民們急忙呼喊“媽祖救我”,媽祖的身影很快出現在浪頭之上,她手持玉如意,對著龍王說道:“漁民靠海為生,捕魚是天性,你若害他們,便是違背天道。”龍王見媽祖麵色威嚴,身邊有紅光護體,知道自己不是對手,隻好收起風暴,低著頭退去。從此,龍王再也不敢在湄洲島附近興風作浪,還常常暗中協助媽祖護佑漁船——有漁民說,看到過龍王派蝦兵蟹將,把迷失方向的漁船引到避風港。

對媽祖的信仰隨著航海者的腳步,傳到了東南亞各國,成為連接中國與東南亞海洋文化的紐帶。

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曾在暹羅、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等地修建天妃宮。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鄭和的船隊行至滿剌加,遇黑風,船隊被吹到一處荒島,淡水和糧食都快用完了。船員們祭拜媽祖,祈求指引,夜裡,媽祖托夢給鄭和,說“島東有泉,島西有穀”。鄭和醒來後,派人去島上尋找,果然在島東找到了一處清泉,島西找到了一片穀地,穀裡長著野生的稻穀。船員們靠清泉和稻穀度過了難關,後來鄭和在滿剌加修建了天妃宮,當地的漁民聽說了媽祖的事跡,也開始祭拜媽祖,每當出海前,都會去天妃宮上香,求媽祖保佑平安。

清朝乾隆年間,福建泉州的漁民陳某,因家鄉遭災,帶著家人乘船去馬來西亞檳城謀生。行至半途,遇台風,船舵被吹斷,船身開始漏水。陳某抱著年幼的兒子,跪在船頭呼喊“媽祖救我”,忽然看到海麵漂來一個木桶,木桶上貼著一張紅紙,上麵寫著“媽祖護佑”四個字。陳某打開木桶,裡麵裝著淡水、乾糧,還有一把新的船舵。陳某又驚又喜,連忙讓船員換上新船舵,順著木桶漂來的方向行駛,不久就到了檳城。陳某在檳城定居後,和其他華人漁民一起,修建了一座媽祖廟,取名“廣福宮”。如今,廣福宮仍是檳城最古老的媽祖廟之一,每年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當地的華人與土著漁民都會一起祭拜,舞龍舞獅,熱鬨非凡。

在印度尼西亞的泗水,也有一座曆史悠久的媽祖廟——“天後宮”。這座媽祖廟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是由廣東、福建的華人漁民共同修建的。據說,當時泗水的漁民常遇海難,有一次,十幾艘漁船在海上遇風暴,漁民們呼喊媽祖,見海麵出現一道紅光,紅光裡的媽祖手持拂塵,指引他們到一處避風港。事後,漁民們湊錢修建了天後宮,供奉媽祖。如今,天後宮不僅是華人的信仰中心,也吸引了很多土著漁民前來祭拜——他們說,每次出海前祭拜媽祖,都能平安歸來。

如今,湄洲島的媽祖祖廟香火鼎盛,每年都有數十萬來自海內外的信徒前來祭拜。祖廟的大殿裡,媽祖的神像身著紅衣,手持拂塵,麵帶慈悲,俯瞰著來來往往的信徒。殿外的廣場上,有一座高大的媽祖石雕像,高達14.35米,14+35=49,取“七七四十九”之意,寓意媽祖的神力無窮,雕像的目光望向東海,仿佛仍在護佑著每一艘航行的船隻。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讓他生!讓他生! 直播買股:給五個大佬當金絲雀 冰封末世:我打造完美領地 在遠古和大虎一起長大 誤圓房後,冷麵軍官寵她入骨 神奇留子在紐約擺攤算命[千禧年] 全民樹屋求生:開局匹配青梅竹馬 不可名狀的路人甲 我能穿梭末日兩界 踹掉渣男穿古代,婆家吃糠我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