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亂局起狼煙,諸侯逐鹿搶中原。
晉國出個欒武子,智謀能頂半邊天!
鞍地敗齊揚威名,鄢陵破楚定霸權。
這一章我要說的這位,是能左右一國國運的大人物——晉國中軍將、執政卿,欒書欒武子!
在晉國,欒氏那是正經的公族之後,往上數,祖上欒賓跟著曲沃桓叔打天下,幫曲沃一脈奪了晉國正統;到了欒書的祖父欒枝,那更是晉文公重耳手下的得力乾將,位列“六卿”,跟著重耳城濮之戰敗楚軍、踐土之盟稱霸主,那叫一個風光;父親欒盾更不含糊,在晉靈公、晉成公兩朝執掌下軍,手裡握著實實在在的兵權。按說欒書生在這樣的家庭,本該順風順水,可偏偏他趕上了“趙氏專權”的年月——趙盾當政那二十多年,晉國朝堂上誰不看趙氏臉色?欒家雖貴為公族,卻也得低頭看趙家臉色。
欒書打小就有遠大誌向,有一回,父親欒盾問他:“兒啊,你將來想乾什麼呢?”欒書當時才十五歲,卻正經八百地回答:“爹,我想做那保家衛國的人,不做那隻知享樂的廢物。”欒盾聽了,心裡又欣慰又歎氣——欣慰兒子有誌氣,歎氣的是,趙氏當道,欒家想出頭難啊!
欒書二十多歲時,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在軍中當了個小官。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帶著大軍,把鄭國圍了個水泄不通,持續三個月後,鄭國國君沒辦法,光著膀子牽著羊,向楚國投降求和。晉國這邊一聽,哪兒能坐得住?鄭國是晉國的小弟,小弟被人欺負了,大哥能不撐腰嗎?時任中軍將的荀林父趕緊點起大軍,號稱六百乘兵車,浩浩蕩蕩去救鄭國。欒書當時任下軍佐,也就是下軍的二把手。
可大軍剛到黃河北岸,就傳來消息:鄭國已經降楚,楚軍正押著鄭國的人質往回走呢!這一下,晉軍內部直接炸了鍋,分成了兩派。主戰派的頭頭是中軍佐先縠,這先縠是先軫的後人,性子比火藥還急,一拍大腿就嚷嚷:“咱們晉國是中原霸主!楚軍敢欺負鄭國,就是打咱們的臉!如今楚軍勞師遠征,剛打完仗疲憊不堪,正好追上去打他個措手不及!要是就這麼回去,諸侯們還能瞧得起咱們嗎?”
附和先縠意見的不少,畢竟晉軍多少年都沒吃過大虧了,誰都想撈個戰功。可欒書卻站了出來,說道:“諸位將軍,自楚莊王登基以來,殺了權臣鬥越椒,整頓內政,又吞並了舒國,國力早就今非昔比。這次圍鄭三個月,楚軍上下一心,哪來的‘疲憊不堪’?再說,鄭國已經降楚,咱們現在渡河,那就是孤軍深入,萬一楚軍設下埋伏,咱們前有強敵,後無退路,到時候可就不是丟麵子的事了,是要把晉國的老本都賠進去啊!依我看,不如先退到黃河以北,派人盯著楚軍動向,等他們撤軍了,再去安撫鄭國,這才是穩妥之計。”
先縠一聽就急了,指著欒書的鼻子罵:“你小子就是膽小怕事!欒家祖上的血性都被你丟光了!”荀林父呢?他本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被兩邊這麼一吵,更是沒了主意。結果沒等他拿定主意,先縠竟然帶著自己的部下,偷偷渡過了黃河!這一下可把荀林父逼急了——要是先縠兵敗,自己作為中軍將也難逃罪責,沒辦法,隻能下令全軍渡河。
後麵的事,列位也知道了——這就是春秋史上有名的“邲之戰”。晉軍人心渙散,楚軍卻早有準備,一陣猛攻下來,晉軍大敗,士兵們搶著渡河逃跑,河裡飄的全是晉軍的屍體。混亂之中,不少將領都慌了神,隻顧著自己逃命。欒書趕緊召集下軍的士兵,命令弓箭手在陣後掩護,步兵結成方陣慢慢撤退。有個小校慌慌張張地跑來問:“將軍,都亂成這樣了,咱們還列什麼陣啊?快跑吧!”欒書照著他的頭盔就是一下:“糊塗!越是混亂,越要穩住陣腳!聽我的命令,一步一步退,誰敢亂跑,軍法處置!”
就憑著這份沉著,欒書硬是帶著下軍的大部分士兵撤了回來。雖說邲之戰晉軍輸了,但欒書在亂軍中保留下軍的事,很快就傳到了晉景公耳朵裡。景公當時正為戰敗生氣,聽說欒書指揮撤退的事情,心裡頓時有了印象——這欒書,是個可用之才!
邲之戰後,晉國暫時收斂了鋒芒,開始整頓內政。欒書也沒閒著,他一邊在軍中練兵,一邊觀察朝堂動向。趙氏因為趙盾去世,勢力有所削弱,郤氏、荀氏開始抬頭。欒書知道,自己要想升遷,光靠打仗不行,還得會團結人、會籠絡人心。比如郤克出使齊國受了辱,回來想請兵伐齊,滿朝文武隻有欒書站出來支持他,說“齊頃公欺辱晉國使臣,就是欺辱晉國,此仇必報”。就這麼一句話,讓郤克感激了欒書一輩子。
由於欒書在邲之戰中沉著指揮,保留下軍精銳,給晉景公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來的幾年,欒書在軍中穩步上升,從下軍佐升到了下軍將,手裡的兵權越來越重。而晉國經過幾年的休整,也漸漸恢複了元氣,這時候,東邊的齊國又開始不安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要說這齊國,自打齊桓公去世後,就一直想重新奪回霸主地位。到了齊頃公在位的時候,更是狂妄,不把晉國放在眼裡。有一回,晉國的郤克、魯國的季孫行父、衛國的孫良夫一起出使齊國,齊頃公竟然因為郤克是個跛子、季孫行父是個禿子、孫良夫是個獨眼龍,故意找了三個同樣有缺陷的人來招待他們,還讓自己的母親蕭同叔子在城樓上看熱鬨。郤克當場就火了,發誓說:“此辱不報非君子也!”
回到晉國後,郤克就找晉景公請兵伐齊。景公一開始還猶豫,覺得剛跟楚國打完仗,國力還沒恢複。可欒書卻站出來說:“主公,齊國欺辱我晉國使臣,還接連攻打魯國、衛國,這是把咱們晉國不放在眼裡啊!要是咱們再不還手,中原諸侯就該都投靠齊國了。再說,齊軍雖強,但軍紀渙散,齊頃公又剛愎自用,咱們隻要準備充分,一定能打贏!”景公聽欒書這麼一說,又想起邲之戰的恥辱,終於下了決心,任命郤克為中軍將,欒書為下軍將,率領八百乘兵車,去救援魯衛。
公元前589年,晉軍跟齊軍在鞍地今山東濟南西北)遭遇。齊頃公還是那副狂妄的樣子,早上起來看著晉軍的營壘,對身邊的人說:“這群晉軍看著也不怎麼樣,咱們滅了他們再吃早飯!”說完,連戰馬的鎧甲都沒披,就帶著齊軍中軍衝了上去。
郤克一看齊軍衝過來,趕緊下令迎擊。可沒打一會兒,郤克就被齊軍的箭射中了肩膀,鮮血順著胳膊流到了戰車上,連韁繩都快握不住了。他身邊的車夫解張也中了箭,一支箭射穿了手,另一支箭射穿了胳膊,可解張還是咬著牙把韁繩綁在手上,繼續駕車。郤克疼得不行,想往後退,解張大聲說:“將軍,咱們全軍的士氣都在您身上,您要是退了,咱們就全完了!”
就在這危急關頭,欒書帶著下軍趕上來了。他一看戰場形勢,齊軍中軍雖然勇猛,但左右兩翼都是臨時拚湊的部隊,尤其是右翼的魯軍降兵,根本沒什麼鬥誌。欒書馬上派人去給郤克送信,說:“將軍,您穩住中軍,我帶下軍去包抄齊軍兩翼,隻要兩翼一垮,中軍自然就亂了!”郤克一聽,趕緊忍著疼,下令中軍頂住齊軍的進攻。
欒書這邊,親自帶著精銳步兵迂回到齊軍左翼,又讓韓厥帶著一部分兵車去衝擊齊軍右翼。韓厥也是個狠角色,帶著兵車直接就衝進了齊軍右翼的陣中,魯軍降兵本來就不想打仗,一看晉軍衝過來,嚇得扭頭就跑。左翼的齊軍見右翼垮了,也慌了神,欒書趁機下令猛攻,一時間,齊軍左翼也亂了套。
齊頃公在中軍正打得興起,突然看見左右兩翼都垮了,心裡一下就慌了。他想下令撤退,可晉軍已經圍上來了。這時候,齊頃公的車右逢醜父趕緊說:“主公,咱們快換衣服!您穿我的衣服,我穿您的衣服,我就冒充您,您趁機跑吧!”兩人趕緊換了衣服,沒一會兒,韓厥就帶著人圍了上來,把逢醜父當成了齊頃公,抓了起來。齊頃公趁著混亂,換上士兵的衣服,才偷偷跑了出去。
齊軍沒了主帥,更是潰不成軍,晉軍一路追擊,一直追到齊國的馬陘今山東青州西南)。齊頃公沒辦法,隻好派使者去跟晉軍求和,答應歸還之前侵占魯國的汶陽之田和衛國的土地,還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晉國當人質。郤克本來還想不答應,欒書卻勸他:“將軍,咱們這次伐齊,目的就是要教訓齊國,讓他不敢再跟晉國作對。如今齊國已經服軟,要是再逼得太緊,齊國說不定會投靠楚國,到時候咱們就麻煩了。見好就收,才是上策。”郤克聽欒書說得有道理,就答應了齊國的求和。
鞍之戰打完,晉國的威望一下子就上來了,魯衛兩國更是對晉國感恩戴德,中原諸侯又重新歸附晉國。晉景公高興得不行,論功行賞的時候,特意提拔欒書為中軍將,位列六卿之首!
欒書當上中軍將的第二年,楚國又不安分了,聯合蔡國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趕緊派人向晉國求援,欒書親自率領大軍出征。大軍走到鄭國邊境的繞角今河南魯山東南),就聽說楚軍已經占領了蔡國的一座城池,正在往這邊趕。
眾將一見楚軍來了,都摩拳擦掌,想跟楚軍再打一場,報仇雪恨。尤其是郤克的侄子郤至,更是大聲說:“欒將軍,上次邲之戰咱們輸了,這次一定要贏回來!楚軍剛打完仗,肯定疲憊,咱們趁機進攻,一定能打贏!”
欒書卻沒急著下令,而是帶著幾個將領登上高處,觀察楚軍的動向。看了半晌,欒書才下來,對眾將說:“諸位,你們隻看到楚軍剛打完仗,卻沒看到楚軍的部署。楚軍的精銳都在中軍,由公子側親自率領,左右兩翼雖然是蔡軍,但蔡國的城池地勢險要,楚軍要是打不過咱們,就會退到蔡國的城池裡堅守。咱們要是強攻,不僅會損兵折將,還會被楚軍拖在這裡,到時候楚國再派援兵來,咱們就被動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郤至不服氣:“那咱們就這麼退回去?豈不是讓人笑話?”
欒書笑了笑:“我不是說退回去,是說要智取。咱們先下令全軍後撤三十裡,在前麵的山口紮營。這山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見咱們後撤,肯定以為咱們怯戰,會貿然追擊。到時候咱們在山口設下埋伏,等楚軍進來,再前後夾擊,保管讓他們有來無回!”
眾將聽了,都覺得欒書說得有道理,於是就按照欒書的命令,全軍後撤三十裡,在山口設下埋伏。
果然,楚軍的探子看到晉軍後撤,趕緊回去報告公子側。公子側本來就覺得晉軍怕了楚軍,一聽晉軍後撤,馬上下令:“全軍追擊!一定要把晉軍趕回老家去!”
楚軍浩浩蕩蕩地追了過來,剛走進山口,就聽見一聲梆子響,兩邊山上頓時箭如雨下,晉軍的士兵從山上衝了下來,楚軍一下子就亂了套。公子側一看不好,趕緊下令撤退,可山口已經被晉軍堵住了,楚軍隻能在裡麵挨打。這一戰,楚軍損失了上千人,公子側帶著殘兵狼狽地逃回了楚國。
欒書用計在繞角大敗楚軍,不僅保住了鄭國,還讓晉國的威望更上一層。可楚國畢竟是大國,咽不下這口氣,總想找機會報仇。轉眼到了晉厲公六年公元前575年),機會還真讓楚國找著了——鄭國又叛晉附楚了!
要說這鄭國,在春秋年間就是個“牆頭草”,誰強就跟誰。之前鞍之戰後,鄭國跟著晉國,可沒過幾年,楚國又派人來拉攏鄭國,又是送禮物,又是許諾言,鄭國國君鄭成公架不住誘惑,又偷偷投靠了楚國。這事兒傳到晉國,晉厲公氣得火冒三丈——好你個鄭國,反複無常,不教訓教訓你,你不知道誰是中原霸主!
於是,厲公召集大臣們開會,商量要不要伐鄭。當時範文子站出來反對,說:“主公,咱們晉國這幾年雖然打了幾場勝仗,但國內卿大夫的勢力越來越大,矛盾也越來越深。要是咱們再出兵伐鄭,楚國肯定會來救,到時候打起來,不知道要耗費多少國力。不如先整頓內政,等國內穩定了,再出兵也不遲。”
範文子的話也有道理,可欒書卻不這麼認為。他對厲公說:“主公,鄭國是中原的關鍵,要是鄭國投靠了楚國,周邊的陳國、蔡國也會跟著投靠,到時候楚國就能控製中原,咱們晉國的霸主地位就保不住了!再說,楚國這幾年一直在打仗,國力已經不如從前,咱們晉國兵強馬壯,隻要準備充分,一定能打贏楚軍!”
晉厲公本來就想趁著這個機會彰顯自己的威望,聽欒書這麼一說,馬上就拍板了:“欒將軍說得對!鄭國反複無常,必須教訓!楚軍要是敢來,咱們就連楚國一起打!”於是,厲公任命欒書為中軍將,自己也親自率軍出征,晉國大軍浩浩蕩蕩地向鄭國進發。
楚國這邊,楚共王聽說晉國出兵伐鄭,趕緊派公子側率領大軍救援鄭國。兩國大軍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遭遇——這就是春秋史上有名的“鄢陵之戰”,也是欒書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戰!
這一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晉軍的士兵還在睡夢中,突然就聽見營外傳來一陣嘈雜聲。哨兵趕緊跑進來報告:“將軍!不好了!楚軍趁著晨霧,已經摸到咱們營壘外麵了,還擺好了陣勢!”
眾將一聽,都慌了神。因為晉軍的營壘前麵有一片泥沼,兵車根本沒辦法開出去列陣。楚軍這是打了個措手不及啊!郤至趕緊跑到欒書的大帳,著急地說:“欒將軍,楚軍都到門口了,咱們趕緊想辦法啊!要是等楚軍發起進攻,咱們連陣都列不了,肯定要輸!”
欒書卻很鎮定,他穿上盔甲,走出大帳,登上營壘的高處往外麵看。晨霧還沒散,隻能隱約看到楚軍的旗幟在晃動,中軍的旗幟最高,應該是楚共王親自坐鎮,左右兩翼分彆是鄭軍和蠻兵。看了一會兒,欒書下來對眾將說:“諸位彆慌,楚軍雖然來得快,但也有破綻。你們看,楚軍的中軍雖然精銳,但左右兩翼都是鄭軍和蠻兵,鄭軍戰鬥力弱,蠻兵紀律差,這就是咱們的突破口。至於營前的泥沼,咱們可以把營裡的井填上,灶平了,騰出空地來列陣。隻要咱們列好陣,就能跟楚軍一戰!”
厲公這時候也來了,他看著外麵的楚軍,心裡有點發慌,問欒書:“欒將軍,咱們真的能打贏嗎?”
欒書躬身道:“主公放心!楚軍雖然來得突然,但他們長途奔襲,士兵都很疲憊。咱們隻要先集中兵力攻擊他們的左右兩翼,把鄭軍和蠻兵打垮,再集中兵力夾擊中軍,楚軍必敗!”
厲公一聽,心裡有底了,馬上下令:“就按欒將軍說的辦!全軍聽令,填井平灶,列陣迎敵!”
晉軍的士兵都是精銳,執行力很強,沒一會兒就把營裡的井填了、灶平了,騰出了一片空地,列好了陣勢。這邊剛列好陣,楚軍那邊就發起進攻了——楚共王親自率領中軍,朝著晉軍的中軍衝了過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欒書一看楚軍衝過來,馬上下令:“郤至,你率領上軍的精銳,去攻擊楚軍的右翼!韓厥,你率領下軍,去攻擊楚軍的左翼!我親自率領中軍,頂住楚軍的進攻!記住,先打垮兩翼,再回師夾擊中軍!”
郤至和韓厥領了命令,馬上率軍衝了出去。先說郤至這邊,他帶著上軍的精銳,直接就衝進了鄭軍的陣中。鄭軍本來就不想打仗,一看晉軍這麼勇猛,嚇得魂都沒了,沒打幾個回合就開始往後退。郤至趁機下令猛攻,鄭軍一下子就垮了,四散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