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韓厥那邊,他帶著下軍去打蠻兵。蠻兵雖然勇猛,但沒什麼紀律,打順風仗還行,一遇到硬仗就不行了。韓厥讓士兵們結成方陣,一步步往前推進,蠻兵衝了幾次都被打了回來,最後也亂了陣腳,跟著鄭軍一起跑了。
楚軍的左右兩翼一垮,中軍就暴露出來了。欒書一看時機到了,馬上下令:“中軍全體出擊!郤至、韓厥,回師夾擊中軍!”
晉軍的中軍一下子就衝了出去,郤至和韓厥也帶著人從兩邊包抄過來,楚軍一下子就被包圍了。楚共王在戰車上一看,心裡慌了,趕緊下令撤退,可已經晚了。晉將魏錡眼尖,看到楚共王的戰車,拿起弓箭就射了過去——這一箭,正好射中了楚共王的左眼!
楚共王疼得大叫一聲,差點從戰車上摔下來。身邊的侍衛趕緊把他扶好,楚共王捂著眼睛,氣急敗壞地說:“快!快把養由基叫來!讓他射死那個晉將!”
養由基是楚國有名的神射手,有“百步穿楊”的本事。他接到命令,拿著弓箭就衝了出去,正好看見魏錡在那裡指揮士兵進攻。養由基抬手就是一箭,正中魏錡的脖子,魏錡當場就死了。
雖然養由基射死了魏錡,但楚軍的士氣已經垮了,士兵們看到國君受傷,都隻顧著逃命。欒書下令全軍追擊,楚軍一路潰逃,一直逃到了潁水今河南潁河)邊上,不少士兵因為慌不擇路,掉進河裡淹死了。
楚共王帶著殘兵逃到了楚國的營地,這時候才發現,中軍將公子側不見了。原來,公子側平時就愛喝酒,昨天晚上喝了不少酒,到現在還沒醒呢!楚共王一看,氣得不行,說:“大敵當前,他竟然還在喝酒!這樣的人,留著何用?”於是就派人去給公子側送了一把劍,讓他自殺謝罪。公子側醒了之後,知道自己誤了大事,也沒臉活下去,就用那把劍自殺了。
鄢陵之戰,晉軍大獲全勝,不僅打垮了楚軍,還射傷了楚共王。經此一戰,楚國元氣大傷,好幾年都沒能力再跟晉國爭奪中原霸權;而晉國則聲威大振,中原的魯國、衛國、宋國等諸侯,都紛紛派使者來晉國朝貢,晉國的霸主地位徹底鞏固了!
戰後,晉厲公論功行賞,欒書功勞最大,被任命為執政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成為了晉國實際上的掌權者。
可是這時候,晉厲公卻變了——以前還能聽進去大臣的意見,可自從鄢陵之戰打贏後,就變得越來越驕橫,越來越自以為是。
厲公身邊有三個寵臣,分彆是胥童、夷陽五、長魚矯。這三個人沒什麼本事,卻很會討好厲公,整天在厲公耳邊說卿大夫的壞話,說什麼“六卿權力太大,已經威脅到主公的地位了”“欒書、荀偃這些人功高震主,早晚要謀反”。厲公本來就對欒書的權力有點忌憚,聽這三個人這麼一說,更是疑神疑鬼,心裡漸漸有了除掉這些卿大夫的念頭。
第一個倒黴的是郤氏。郤氏在晉國是大貴族,郤錡、郤至、郤犨三個人都身居高位,被稱為“三郤”。胥童跟郤氏有舊仇,就趁機在厲公麵前說:“主公,三郤手握大權,又很傲慢,很多諸侯都隻知道三郤,不知道主公您。要是不早點除掉他們,將來肯定會謀反!”厲公聽了,就決定先拿三郤開刀。
公元前574年,厲公找了個借口,說郤至私通楚國,讓胥童帶著士兵去殺三郤。胥童早就準備好了,帶著人直接衝進了郤家,把郤錡、郤至、郤犨全都殺了,還滅了郤氏的滿門。殺了三郤之後,胥童覺得還不夠,又對厲公說:“主公,欒書和荀偃跟三郤關係很好,三郤死了,他們肯定會記恨主公,不如一起殺了,以絕後患!”
厲公猶豫了,說:“欒書和荀偃畢竟是有功之臣,鄢陵之戰還幫咱們打贏了楚軍,要是就這麼殺了,大臣們會有意見的。先把他們抓起來,看看情況再說吧。”於是,胥童又帶著人去抓了欒書和荀偃,把他們關在了宮裡。
欒書被關在宮裡,心裡一點都不慌。他知道厲公現在雖然聽胥童的,但厲公沒什麼主見,隻要自己能活下去,就有機會翻盤。果然,沒過多久,厲公就後悔了,對身邊的人說:“欒書和荀偃沒什麼罪,殺了他們,會讓大臣們寒心的。”於是就把欒書和荀偃放了,還親自向他們道歉。
欒書出來後,表麵上對厲公感恩戴德,心裡卻早就涼透了——他知道,厲公既然能殺三郤,將來就一定能殺自己。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欒書偷偷找到了荀偃,對他說:“荀將軍,你也看到了,主公寵信奸佞,濫殺無辜。今天能殺三郤,明天就能殺你我。咱們要是再不做點什麼,早晚都得死在胥童這些人手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荀偃早就對厲公和胥童不滿了,聽欒書這麼一說,馬上就同意了:“欒將軍,我聽你的!你說怎麼辦,咱們就怎麼辦!”
兩人秘密商量了幾天,決定發動政變,廢了晉厲公,再立一個新的國君。可廢立君主不是小事,得找個合適的理由,還得有足夠的兵力。欒書首先想到的是調動軍隊——他是中軍將,雖然被厲公猜忌,但軍中的大部分將領還是聽他的。於是,欒書暗中聯係了軍中的幾個心腹將領,讓他們做好準備,一旦接到命令,就率軍進駐都城。
然後,欒書又找了個理由,讓厲公離開都城。當時正好是冬天,按照習俗,國君要去郊外祭祀。欒書就對厲公說:“主公,馬上就要祭祀了,不如您先去郊外的彆宮住幾天,好好準備一下。”厲公沒多想,就帶著胥童等幾個寵臣去了郊外的彆宮。
厲公一走,欒書馬上就行動了。他讓荀偃率領中軍的一部分士兵,悄悄進駐都城,控製了宮門和朝堂。然後,欒書又派人去郊外的彆宮,謊稱都城有急事,請厲公趕緊回來。厲公不知道是計,跟著使者就回來了。剛走到都城門口,就被荀偃的士兵攔住了。
厲公一看情況不對,趕緊問:“你們想乾什麼?”
荀偃上前一步,大聲說:“主公,您寵信奸佞,濫殺無辜,已經失去了民心和臣心。我們不能再讓您當國君了,請您退位吧!”
厲公又驚又怒,指著荀偃說:“你們敢謀反?欒書呢?讓他來見我!”
欒書這時候從後麵走了出來,說:“主公,荀將軍說的是實話。您要是繼續當國君,晉國早晚要亂。為了晉國的安危,隻能委屈您了。”
厲公還想爭辯,可士兵們已經圍了上來,把他身邊的胥童等人都殺了,然後把厲公關進了彆宮。後來,欒書派人把厲公也殺了——不過對外隻說是“厲公病逝”。
殺了厲公之後,欒書麵臨一個難題:立誰當新國君呢?當時晉國的公子不少,但大多不成器。欒書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人——孫周。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當時在周國做人質。這個人年紀不大,卻很有才華,而且性格沉穩,口碑很好。欒書覺得,立孫周當國君,既符合禮法孫周是公族之後),又能得到大臣們的支持,自己也能繼續掌握大權。
於是,欒書派使者去周國,迎接孫周回晉國。孫周接到消息後,並沒有馬上答應,而是對使者說:“我雖然是晉國的公族,但一直在周國,對晉國的情況不太了解。要是大臣們真心想立我,就得聽我的話,好好輔佐我;要是隻是想把我當傀儡,那我寧可不回去。”
使者把孫周的話帶給了欒書,欒書聽了,心裡反而更欣賞孫周了——這孩子年紀不大,卻有主見。欒書知道,現在必須立孫周,於是就對使者說:“你告訴孫周,隻要他回來當國君,我們一定儘心儘力輔佐他,絕不敢有二心。”
孫周這才跟著使者回了晉國。公元前573年,孫周在晉國都城即位,就是晉悼公。悼公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整頓朝政,把胥童的餘黨都殺了,然後重用了一批有才華的大臣,比如韓厥、魏絳等人。
欒書看著悼公這麼有能力,心裡明白,自己要是再像以前那樣手握大權,肯定會引起悼公的不滿。於是,欒書主動向悼公提出,交還執政卿的權力,隻擔任中軍將。悼公本來就想收回權力,見欒書主動交還,自然很高興,就答應了欒書的請求,任命韓厥為執政卿。
有人問欒書:“將軍,您辛辛苦苦才拿到執政大權,為什麼要主動交出去啊?”
欒書笑了笑說:“我當執政卿,是為了穩定晉國的政局。現在新君即位,有能力治理國家,我要是還握著權力不放,不僅會讓新君不滿,還會引起大臣們的爭鬥,這對晉國沒好處。我隻要能繼續為晉國打仗,保衛晉國的霸主地位,就夠了。”
話雖這麼說,但欒書廢立君主的事,還是在朝堂上留下了爭議。有人說欒書是“忠臣”,為了晉國的穩定,不得不廢了厲公;也有人說欒書是“權臣”,廢立君主是為了自己的權力,是“以下犯上”。
晉悼公即位後,對欒書還是很尊重的。畢竟欒書是擁立自己的功臣,而且鄢陵之戰、鞍之戰都立了大功,是晉國的老臣。悼公經常派人去看望欒書,還讓太醫給欒書看病。有一次,悼公親自去欒書家探望,問欒書:“欒將軍,您跟著先君景公、厲公)打了一輩子仗,為晉國立下了大功。您對現在的晉國,還有什麼建議嗎?”
欒書躺在床上,喘著氣說:“主公,晉國的霸主地位雖然穩固,但不能掉以輕心。南邊的楚國雖然元氣大傷,但肯定會卷土重來;東邊的齊國也還想著爭奪霸權。您一定要重用有才華的人,整頓軍紀,安撫百姓,這樣才能保住晉國的霸主地位。還有,卿大夫之間的矛盾不能再激化了,以前的三郤之亂,就是教訓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悼公聽了,點了點頭說:“將軍放心,我記住您的話了。”
公元前573年的冬天,欒書的病情越來越重。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兒子欒黶叫到身邊,對他說:“黶兒,我這輩子,為晉國打了不少仗,也做了一些有爭議的事。我死後,你一定要記住,欒氏家族能有今天,全靠對晉國忠心耿耿。你以後在朝堂上,一定要聽國君的話,跟其他卿大夫好好相處,不要像三郤那樣傲慢,也不要像我一樣手握大權,否則會給家族帶來災禍。”
欒黶當時年輕氣盛,雖然嘴上答應了,但心裡並沒有太在意。欒書看著兒子的樣子,心裡歎了口氣,卻也沒再多說——他知道,自己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沒過幾天,欒書就病逝了,享年五十多歲。
欒書死後,晉悼公親自去吊唁,還追贈欒書為“武子”,所以後人都稱欒書為“欒武子”。悼公在悼詞中說:“欒武子一生,數率晉師,有功於晉國。鞍之戰敗齊,鄢陵之戰敗楚,鞏固我晉國霸權,此乃大功也。雖有廢立之舉,然非為己私,實為晉國安危,此乃大義也。”
欒書死後,欒氏家族在晉國還興盛了一段時間。他的兒子欒黶繼承了爵位,在軍中擔任要職。可欒黶不像欒書那樣沉穩,反而很傲慢,經常跟其他卿大夫發生矛盾,尤其是跟範氏範文子的後代)的矛盾最深。後來,欒黶的兒子欒盈因為跟範氏的矛盾,發動了叛亂,結果被晉平公打敗,欒氏家族也被滅了門。
不過,不管後人怎麼評價,欒書在春秋史上的地位,是沒人能抹殺的。他是晉國“悼公複霸”的重要鋪墊者——要是沒有欒書在景公、厲公時期打下的基礎,沒有他擁立悼公即位,晉悼公也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內就把晉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重新鞏固霸主地位。
這正是:
欒家武子不簡單,春秋舞台敢撐天。
敗齊破楚立大功,廢君保國惹眾言。
功過自有青史判,傳奇留與後人談。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