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也著急,召來丞相應侯範雎商量。範雎是個老謀深算的人,他想了想說:“廉頗這個人,打仗步步為營,從不貪功冒進,硬攻肯定不行,不如用‘反間計’,讓趙王把廉頗調走!”秦王問:“怎麼個反間計?”範雎說:“咱們派人去邯鄲散布謠言,就說‘秦軍最怕的不是廉頗,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要是趙括當大將,秦軍早就退了’。趙王這個人疑心很大,肯定會信的!”
秦王一聽,覺得這主意好,當即派了十幾個奸細,帶著大量黃金,混入邯鄲城。這些奸細白天在集市上喝酒聊天,故意說“廉頗老了,不敢跟秦軍打仗,再守下去,趙國早晚要輸”,晚上又去官員家裡送禮,說“聽說趙括是個軍事天才,比他父親趙奢還厲害,要是他當大將,肯定能打敗秦軍”。
這些話很快就傳到了趙王耳朵裡。趙王本來就對廉頗不滿——四十萬大軍在長平耗了三個月,糧草花了無數,卻沒打一場勝仗,他早就想換將了。現在聽大家都誇趙括,就更心動了,當即召來趙括,問他:“你能打敗秦軍嗎?”
趙括是趙奢的兒子,從小就讀了很多兵書,說起兵法來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辯不過他。可他從來沒打過仗,根本不知道戰場的凶險。他見趙王問他,當即拍著胸脯說:“大王放心,要是我當大將,用不了一個月,就能把秦軍趕出長平!廉頗那套‘堅守不出’太保守了,我要跟秦軍正麵決戰,讓他們知道咱們趙軍的厲害!”
趙王聽了,大喜過望,當即下旨:免去廉頗上將軍之職,拜趙括為上將軍,率二十萬援軍去長平,接替廉頗。
消息傳到長平,廉頗如遭雷擊,半天說不出一句話。眾將都來勸:“將軍,您不能走啊!趙括是個書呆子,根本不會打仗,他一來,咱們的防線肯定要垮!”廉頗歎了口氣:“君要臣走,臣不得不走啊!隻是這四十萬趙軍,還有趙國的百姓,要遭難了!”
第二天,廉頗交出帥印,收拾好行李,準備離開長平。士兵們聽說老將軍要走,都圍了過來,有的拉著他的衣服,有的哭著說:“將軍,您彆走啊!我們跟著您,就算守十年,也願意!”廉頗看著這些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眼淚也掉了下來,他從腰間解下那把跟隨自己多年的镔鐵長矛,放在帥帳裡,說:“這把矛跟著我殺了很多敵人,現在留給你們,希望你們能守住長平,守住趙國!”
說完,廉頗翻身上馬,頭也不回地往邯鄲去了。他走後沒多久,趙括就到了長平,他一上任,就把廉頗的戰術全改了,下令“拆除三道防線,全軍出擊,尋找秦軍決戰”。結果呢?秦軍早就換了大將——偷偷把王齕換成了白起,白起可是戰國時期最能打的將領,他設下埋伏,把趙括的四十萬大軍圍了起來,斷了他們的糧草。
最後,趙括突圍時被秦軍射死,四十萬趙軍因為沒飯吃,隻好投降,結果被白起全部坑殺——這就是“長平之戰”,趙國經此一役,元氣大傷,從強國變成了弱國。而廉頗,聽說四十萬趙軍被殺的消息,在家裡哭了三天三夜,把趙王賜的“信平君”金印扔在地上,說:“我早知道會這樣!我早知道會這樣啊!”
長平之戰後,趙國就像斷了脊梁骨——男人大多死在長平,家裡隻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糧草也快耗儘了。諸侯們見趙國好欺負,都想來分一杯羹,其中最積極的,就是燕國。
燕國和趙國是鄰居,一直怕趙國欺負自己,現在見趙國弱了,燕王喜就想趁機吞並趙國。他派丞相栗腹去趙國“慰問”,其實是去打探虛實。栗腹回來後,對燕王說:“趙國的男人都死在長平了,剩下的都是老弱婦孺,現在正是攻打趙國的好時機!”燕王一聽,當即決定:派栗腹為大將,率六十萬燕軍,分兩路攻打趙國——一路由栗腹親率四十萬攻鄗城,另一路由卿秦率二十萬攻代郡。
消息傳到邯鄲,趙孝成王嚇得魂飛魄散——此時趙國能打仗的士兵不足十萬,糧草也隻夠撐一個月,怎麼抵擋六十萬燕軍?滿朝文武都慌了,有的說“趕緊向秦國求和”,有的說“遷都避禍”,隻有平原君站出來說:“大王,如今趙國隻有一個人能救——那就是廉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王這才想起廉頗,趕緊派人去請。可廉頗因為長平之戰的事,心裡還憋著氣,一開始不肯來。後來平原君親自去廉頗府上,對他說:“老將軍,現在趙國都快亡了,您要是不出山,咱們趙國就要被燕國滅掉了呀!”廉頗聽了,沉默了半天,最後說:“好,我去!但我有一個條件:軍中事務,我一個人說了算,大王不能乾涉!”平原君一口答應,趙王也趕緊下旨:拜廉頗為“假相國”代理相國),給他二十萬兵馬,讓他去抵擋燕軍。
其實這“二十萬兵馬”,大多是老人和少年,還有一些是長平之戰逃回來的士兵,裝備也很差。廉頗接手後,沒有抱怨,而是立刻開始整頓:他把年輕力壯的挑出來,組成三萬“精銳騎兵”,又把有經驗的老兵挑出來,組成五萬“步兵敢死隊”,剩下的十二萬士兵,一部分負責運輸糧草,一部分負責修築防禦工事。
他還親自訓練士兵,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教士兵們騎馬、射箭、刺殺,晚上還跟士兵們一起吃飯、睡覺,給受傷的士兵換藥,給想家的士兵講故事。士兵們見老將軍這麼關心大家,士氣很快就提上來了,都發誓“要跟老將軍一起,打退燕軍”。
沒過多久,探馬來報:“栗腹率四十萬燕軍已到鄗城城外,正在紮營;卿秦率二十萬燕軍已到代郡,離城隻有五十裡!”廉頗召集眾將開會,說:“燕軍雖多,但他們輕敵,以為咱們趙國好欺負,這是他們的弱點。我決定:樂乘將軍,你率五萬兵馬去代郡,守住代郡,隻要拖住卿秦就行,不用跟他硬拚;我率十五萬兵馬去鄗城,迎戰栗腹!”
樂乘有些擔心:“老將軍,您隻有十五萬兵馬,栗腹有四十萬,能打贏嗎?”廉頗笑了笑:“兵不在多,在精;將不在勇,在謀。栗腹是個文官,根本不會打仗,我自有辦法收拾他!”
說完,廉頗率十五萬兵馬直奔鄗城。到了鄗城,他先派人去燕軍大營下戰書,說“三日後,在城外十裡坡決戰”。栗腹見了戰書,哈哈大笑:“廉頗老矣,還敢跟我決戰?正好,我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三日後,栗腹率四十萬燕軍來到十裡坡,見趙軍隻有十五萬人,而且大多是老弱,更是得意忘形,下令“全軍出擊,活捉廉頗!”燕軍士兵蜂擁而上,像潮水一樣衝向趙軍。
可廉頗早有準備!他把三萬精銳騎兵埋伏在兩側的樹林裡,把五萬步兵敢死隊排在前麵,又在燕軍必經之路的山坡上,埋下了數千個“火油桶”——桶裡裝著浸了油的柴草,上麵蓋著土。
等燕軍衝到山坡下,廉頗一聲令下:“點火!”早已準備好的趙軍士兵把火把扔向火油桶,頓時火光衝天,濃煙滾滾,燕軍士兵被燒得慘叫連連,亂作一團。栗腹正要下令撤退,忽聽兩側樹林裡傳來馬蹄聲,廉頗率三萬精銳騎兵衝殺出來!
隻見廉頗銀須飄灑,手持長矛,衝在最前麵,他的戰馬是一匹黑馬,名叫“踏雪”,跑起來像一陣風。廉頗衝到燕軍陣中,長矛一揮,就有三個燕軍士兵倒下;再一揮,又有五個燕軍士兵喪命。他的身邊,趙軍騎兵像猛虎一樣,左衝右突,把燕軍衝得七零八落。
栗腹見勢不妙,想拍馬逃跑,可廉頗早就盯上了他。廉頗催馬追上,大喝一聲:“栗腹,哪裡跑!”栗腹回頭,見廉頗追來,嚇得魂都沒了,舉起長槍就刺。廉頗身子一躲,長矛往前一送,正刺中栗腹的胸口!栗腹慘叫一聲,從馬上摔下來,廉頗翻身下馬,手起刀落,把栗腹的首級割了下來,挑在長矛上,大喊:“燕軍主將已死,降者免死!”
燕軍士兵見主將被殺,哪裡還有心思打仗,紛紛扔下武器投降。廉頗趁機下令追擊,十五萬趙軍像打了雞血一樣,追著燕軍跑了五十多裡,殺了十萬燕軍,俘虜了二十萬,剩下的十萬燕軍逃得無影無蹤。
這邊鄗城大勝,那邊代郡也傳來好消息:樂乘按照廉頗的計策,在代郡城外設伏,把卿秦的二十萬燕軍殺得大敗,還活捉了卿秦!
廉頗乘勝追擊,率大軍直奔燕國都城薊城。燕王喜聽說栗腹被殺、燕軍大敗,嚇得趕緊派人去趙國求和,說“願意割讓五座城池,再派太子去趙國當人質,求趙國撤兵”。趙王見燕國服軟,又怕秦國趁機來攻,就答應了燕國的求和。
消息傳到趙軍大營,士兵們歡呼雀躍,紛紛向廉頗道賀。趙王也派人來,封廉頗為“信平君”,食邑萬戶,還讓他兼任“相國”,掌管趙國的軍政大權——這是廉頗一生最輝煌的時刻,此時的他,已經六十多歲了,卻依然能率軍打仗,保衛趙國!
可是廉頗的好日子並沒過多久,就又遭遇了變故——趙孝成王去世了,他的兒子趙悼襄王即位。
這趙悼襄王是個昏君,最喜歡聽奸臣的話,尤其是寵臣郭開。郭開是個貪財好利的小人,早就想取代廉頗的位置,可一直沒機會。現在新王即位,他覺得機會來了,就開始在趙王麵前說廉頗的壞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一次,趙王問郭開:“廉相國年紀大了,還能打仗嗎?”郭開說:“大王,廉頗雖然打了勝仗,可他太專權了,軍中的人隻知道有廉相國,不知道有大王。而且他年紀大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要是哪天他造反,咱們可就麻煩了!”趙王聽了,心裡開始犯嘀咕。
沒過多久,郭開又買通了幾個大臣,讓他們一起上奏,說“燕國剛被打敗,不敢再來犯境,不如讓樂乘取代廉頗,這樣既能削弱廉頗的權力,又能讓樂乘感恩戴德”。趙悼襄王本來就對廉頗有所猜忌,聽了這些話,當即下旨:免去廉頗相國之職,派樂乘去取代他。
此時的廉頗正在外地練兵,接到聖旨後,氣得渾身發抖。他對身邊的人說:“我為趙國立下多少功勞?鄗代之戰救了趙國,現在大王卻聽奸臣的話,要免我的職!”
憤怒之下,廉頗做出了一個衝動的決定——率軍攻打樂乘!樂乘本來就怕廉頗,見廉頗率軍來攻,嚇得不敢應戰,連夜逃跑了。廉頗知道,自己攻打朝廷派來的將領,已經成了“叛臣”,在趙國再也待不下去了,隻好帶著幾個親信,投奔了魏國。
魏國都城大梁的魏王,早就聽說過廉頗的名聲,見他來投奔,表麵上很客氣,封他為“客卿”,可心裡卻不信任他——畢竟廉頗是趙國人,魏王怕他是趙國派來的奸細,所以一直沒給他兵權,隻是讓他住在大梁,好吃好喝招待著。
廉頗在魏國住了幾年,心裡一直惦記著趙國。他每天都會登上大梁的城樓,往北眺望趙國的方向,常常一站就是幾個時辰,眼淚不知不覺就流了下來。他身邊的親信勸他:“將軍,您都離開趙國了,就彆再想了,在魏國安享晚年不好嗎?”廉頗搖搖頭:“我是趙國人,我的根在趙國,我這輩子,隻想為趙國打仗!”
這時候,趙國的情況又變了——秦國見趙國沒有了廉頗,又開始派兵攻打趙國,接連攻占了趙國的幾座城池。趙悼襄王這才想起廉頗的好,後悔當初聽了郭開的話,就想把廉頗召回來。
可郭開怕廉頗回來後報複自己,就偷偷對趙王說:“大王,廉頗年紀大了,不知道還能不能打仗,不如先派個使者去魏國看看,要是他身體還好,再召他回來也不遲。”趙王覺得有理,就派了一個使者去大梁。
郭開早就料到趙王會這麼做,提前派人去見使者,給了他很多黃金,說:“你去見廉頗,要是他身體不好,就如實回報;要是他身體還好,你就說他‘雖然能吃飯,可一會兒就上了三次廁所’,讓大王覺得他老了,不能用了。”使者見錢眼開,一口答應了。
使者到了大梁,廉頗聽說趙國派使者來,心裡特彆高興,以為趙王要召自己回去。他特意穿了鎧甲,在使者麵前舞了一趟矛,又吃了一鬥米、十斤肉,證明自己身體還好,還能打仗。可使者回去後,卻按照郭開的吩咐,對趙王說:“廉將軍雖然還能吃飯,可臣跟他坐了一會兒,他就上了三次廁所,看來是老了,不能再打仗了。”
趙悼襄王聽了,歎了口氣:“唉,廉頗真的老了,看來是用不上了。”從此,再也不提召廉頗回趙國的事。
廉頗在魏國等了很久,一直沒等到趙國的消息,心裡越來越失望。這時候,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派人去大梁,想把他請到楚國來。楚王派來的使者對廉頗說:“楚王一早就仰慕將軍的威名,想拜將軍為大將軍,率楚軍抵禦秦國,還請將軍成全!”
廉頗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答應了——他想,就算不能為趙國打仗,能為楚國打仗,保住一方百姓,也算是對得起自己“武將”的身份。於是,他跟著楚國使者去了楚國都城壽春。
楚王見廉頗來了,果然很客氣,拜他為大將軍,還給他撥了十萬兵馬。可廉頗心裡一直惦記著趙國,而且楚國的士兵和趙國的士兵不一樣,訓練方法、作戰習慣都不同,廉頗指揮起來很不習慣。他雖然也打了幾場仗,可都沒能取得大的勝利,心裡很鬱悶。
有一次,他跟身邊的人說:“我還是習慣用趙國人打仗啊,楚國的士兵雖然勇猛,可我總覺得不能得心應手。”說完,他拿出一張趙國的地圖,指著長平、鄗城的方向,眼淚又掉了下來。
就這樣,廉頗在楚國住了幾年,因為水土不服,再加上心裡一直鬱鬱寡歡,身體越來越差。公元前243年,這位為趙國征戰了一輩子的老將軍,在壽春病逝,享年八十四歲。
臨終前,廉頗把身邊的親信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以後,你們把我埋在沙丘之下,我要麵朝趙國的方向;還有,我腰間的這把‘破虜劍’,是當年趙武靈王賜給我的,你們把它埋在邯鄲城外,就當我回趙國了……”
消息傳到趙國,邯鄲的百姓都哭了,他們自發地在城外為廉頗立了一座祠堂,每年都去祭祀。直到今天,河北邯鄲還有“廉頗墓”“廉頗祠”,當地的老百姓還會給孩子們講廉頗“負荊請罪”“鄗代破燕”的故事。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裡寫:“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以勇氣聞於諸侯。”這句話,是對廉頗一生最好的評價。他雖然晚年漂泊,沒能回到故國,可他為趙國立下的功勞,他的忠誠、勇敢和坦蕩,卻永遠留在了曆史的長河裡,被後人永遠銘記。
有時候我常想,要是趙悼襄王沒有聽郭開的讒言,要是廉頗能回到趙國,趙國會不會不被秦國滅亡?可曆史沒有“要是”,就像人生沒有“重來”。但沒關係,廉頗的故事,早就成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叫“忠誠”,叫“擔當”,叫“知錯就改”,叫“家國情懷”。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