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一看大勢已去,隻能帶著殘兵往回逃。這一戰,秦軍損失了七萬多人,還丟了不少糧草和軍械,是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大敗仗!
消息傳到鹹陽,嬴政氣得差點把桌子掀了。他這才明白,王翦說的是對的,自己錯怪了王翦。於是他趕緊親自坐著馬車,從鹹陽出發,直奔頻陽,去請王翦出山。
到了王翦家,嬴政親自下了車,走進院子裡,對著正在種菜的王翦深施一禮:“王將軍,寡人悔不聽將軍之言,讓李信那小子壞了大事!如今楚軍士氣正盛,秦軍損兵折將,還得勞煩將軍出馬,救救秦國啊!”
王翦趕緊放下鋤頭,扶起嬴政:“大王,臣已經老了,身體也不好,恐怕難當此任啊。您還是另請高明吧。”
嬴政知道王翦是在賭氣,於是就再三請求:“王將軍,寡人知道錯了。隻要將軍肯出山,不管您要多少兵力,多少糧草,寡人都答應!”
王翦看嬴政態度誠懇,也就不再推辭:“大王要是真信得過臣,那臣還是那句話——滅楚,非六十萬大軍不可!而且臣還要請求大王,賜給臣一些良田、屋宅、園池,也好為臣的子孫後代留些產業。”
嬴政一聽,哈哈大笑:“王將軍放心,隻要你能滅了楚國,彆說良田屋宅,就是封你為王,寡人也願意!”
王翦搖搖頭:“大王,臣不要王位,隻要些良田就夠了。臣老了,沒彆的念想,就想讓子孫後代能過上好日子。”
表麵上王翦討要封賞,顯得他十分貪財,其實這正是王翦的聰明之處,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尤其是在嬴政這樣的君主身邊做事,更要小心,他不要權力,隻要金銀財寶,田地宅院,恰恰是掃除了嬴政對他的戒心和疑慮。
王翦的條件嬴政當即就答應了。於是王翦就收拾了行李,回了鹹陽,重新執掌兵權。
王翦回到鹹陽後,第一件事就是從秦國各地調來了六十萬大軍,這可是秦國的全部兵力了——嬴政把全國的軍隊都交給了王翦,可見對他的信任。
出兵那天,嬴政親自送到灞上今天的封賞陝西西安東)。臨走前,王翦又跟嬴政提了一遍良田的事:“大王,您答應給臣的良田,可彆忘了啊!”秦始皇笑著說:“將軍放心,等你回來,寡人一定!”
王翦領著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楚國進發。這隊伍有多壯觀?且看:前麵是先鋒部隊,都是精銳的騎兵,手持長槍,腰挎彎刀,戰馬嘶鳴,威風凜凜;中間是主力部隊,有步兵、弩兵、車兵,步兵手持長戟和盾牌,弩兵背著強弩和箭囊,車兵駕著戰車,車上插著秦軍的大旗,旗上寫著一個大大的“王”字;後麵是糧草隊伍,大車小輛連綿百裡,牛馬拉車,民夫押運,糧草如山,軍械充足;還有負責偵查的斥候,騎著快馬,在隊伍周圍來回穿梭,探查敵情。這六十萬大軍,走在路上,塵土飛揚,遮天蔽日,那氣勢,真是無人能敵!
沒過多久,王翦就率領大軍到了楚國邊境,在平與一帶紮下了營寨。楚國的大將項燕得知王翦帶了六十萬大軍來,也不敢怠慢,趕緊傾儘全國兵力,調集了四十萬楚軍,在平與以南設防,跟秦軍對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接下來的情況,卻讓楚軍摸不著頭腦——秦軍天天在營裡加固壁壘,挖深壕溝,就是不出戰。楚軍多次派人來挑戰,在秦軍大營外罵陣,說秦軍不敢打仗,是縮頭烏龜。可秦軍就是不應戰,不管楚軍怎麼罵,怎麼挑釁,秦軍都堅守不出。
項燕心裡犯了嘀咕:“這王翦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帶了這麼多兵來,卻不打仗,難道是想跟咱們耗下去?”於是他就派人去偵查秦軍的大營,看看秦軍到底在乾什麼。
偵查的人回來報告說:“將軍,秦軍在營裡天天就是休息、洗澡、吃飯,還有的士兵在玩扔石頭、跳遠的遊戲,一點打仗的意思都沒有。”
項燕一聽,更納悶了——他本來以為王翦會像李信那樣,急於求成,沒想到王翦這麼沉得住氣。可他也不敢掉以輕心,隻能下令楚軍繼續堅守,等著秦軍進攻。
其實王翦心裡早就有譜了——他知道楚軍雖然兵力不如秦軍,但士氣正盛,而且項燕是個有經驗的將領,要是貿然進攻,肯定會損失很大。所以他就想了個“以逸待勞”的計策:先堅守不出,讓士兵們養精蓄銳,同時也消磨楚軍的銳氣。等楚軍不耐煩了,放鬆警惕了,再突然發起進攻,一舉擊敗楚軍。
就這樣,秦軍在營裡堅守了一年多。這一年多裡,楚軍多次挑戰,秦軍都沒應戰。楚軍的士兵們一開始還挺有鬥誌,可時間一長,就覺得沒意思了——天天在營裡待著,也不打仗,渾身的力氣都沒地方使。有的士兵開始偷懶,有的士兵開始想家,士氣慢慢降了下來。
項燕一看,覺得再這麼耗下去也不是辦法——楚國的糧草不如秦國充足,再耗下去,糧草就該不夠了。於是他就下令:“全軍往東調動,去攻打秦軍的側翼,尋找戰機!”
可他沒想到,這一調動,正好中了王翦的計!
項燕率領楚軍往東調動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王翦的耳朵裡。王翦一聽,當即站了起來,一拍桌子:“時機到了!傳令下去,全軍出擊,進攻楚軍!”
命令一下,秦軍大營頓時沸騰了!士兵們早就憋壞了,一聽要打仗,個個都摩拳擦掌,士氣高漲。王翦親自率領大軍,分成幾路,朝著楚軍的方向追去。
您再瞧這秦軍,那真是如猛虎下山,如潮水般湧了出去!騎兵們率先衝鋒,戰馬奔騰,長槍直刺,一下子就衝進了楚軍的隊伍裡;步兵們緊隨其後,手持長戟,往前一衝,就把楚軍的陣型衝亂了;弩兵在後麵掩護,箭如雨下,把逃跑的楚軍射倒在地;車兵駕著戰車,在楚軍隊伍裡橫衝直撞,把楚軍的士兵撞得人仰馬翻。
楚軍本來正在調動,沒防備秦軍會突然進攻,頓時慌了神。項燕趕緊下令抵抗,可楚軍已經亂了,根本指揮不動。秦軍一陣猛攻,就把楚軍的隊伍衝得七零八落。
項燕一看不行了,趕緊組織殘餘的楚軍,想往東南方向撤退,去保衛楚國的都城壽春。可王翦早就料到了他的想法,派了一支精銳的騎兵,提前繞到了楚軍撤退的路上,設下了埋伏。
等項燕率領殘兵走到靳縣以南今天的安徽宿州南)的時候,埋伏的秦軍突然衝了出來。楚軍本來就已經潰不成軍了,再遇到埋伏,更是嚇得魂飛魄散。項燕雖然想組織反擊,但秦軍太多了,他身邊的士兵越來越少。最後,項燕在亂軍中被秦軍的一名士兵斬殺,臨死前,他還大喊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燕一死,楚軍就徹底沒了抵抗之力。王翦率領秦軍乘勝追擊,一路南下,平定了楚國境內的一座座城邑。有一些城池的楚軍還想抵抗,王翦就采取了“圍而不攻”的計策,切斷糧草,勸降守軍。大多數守軍一看大勢已去,都開城投降了。
一年多以後,王翦率領秦軍打到了楚國的都城壽春。壽春的楚軍本來就不多,看到秦軍大軍壓境,嚇得趕緊開城投降。王翦率軍進入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
就這樣,楚國,這個曾經的南方霸主,也被王翦給滅了。消息傳到鹹陽,嬴政高興得睡不著覺,當即下旨,封王翦為“徹侯”,賞給他良田千畝,屋宅百間,還把楚國的一部分土地賜給了他。
滅了楚國之後,秦國就剩下最後一個對手——齊國了。這齊國本來是個大國,可齊王田建是個昏庸無能的主兒,這些年一直跟秦國交好,看著韓、趙、魏、燕、楚一個個被秦國滅亡,也不派兵救援。等到秦國滅了楚國,齊王才慌了神,趕緊派兵在西部邊境設防,可已經晚了。
嬴政派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一起,率領大軍去討伐齊國。這王賁也是個名將,跟他爹一樣,擅長打仗。父子倆率領秦軍,從楚國北上,直撲齊國的西部邊境。
齊國的士兵本來就沒怎麼打過仗,一看秦軍來了,嚇得魂都沒了。秦軍一陣猛攻,就突破了齊國的邊境防線。然後王翦和王賁兵分兩路,一路攻打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天的山東淄博),一路平定齊國的其他城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齊王田建一看秦軍快到臨淄了,嚇得不知所措。這時候,秦國的使者來了,勸齊王投降,說隻要他投降,就封他為“萬戶侯”,讓他安度晚年。齊王本來就沒膽子打仗,一聽這話,就答應了。他下令打開臨淄城門,向秦軍投降。
就這樣,齊國也滅亡了。至此,秦國終於統一了六國,結束了戰國時期幾百年的戰亂。而這六國當中,除了韓國是被內史騰所滅,其餘五國趙、燕、楚、魏、齊)都是被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所滅。可以說,秦始皇能統一六國,王翦父子功不可沒!
滅了齊國之後,王翦就向嬴政請求辭官。嬴政不解地問:“王將軍,你現在正是繼續建功立業的時候,為什麼要辭官呢?”
王翦歎了口氣:“大王,臣已經老了,身體也不如以前了。而且臣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良田和財富,子孫後代也能過上好日子了。臣不想再領兵打仗,隻想回老家頤養天年。”
其實王翦心裡明白——“鳥儘弓藏,兔死狗烹”,自己功勞太大了,手裡又曾經掌握著秦國的全部兵力,要是再留在朝廷,難免會引起嬴政的猜忌。不如趁早辭官,回老家過日子,這樣才能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嬴政也明白王翦的心思,於是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他賜給王翦很多金銀財寶,讓他回頻陽老家養老。
王翦回到頻陽後,就再也不過問朝堂上的事了。他每天種種田,讀讀書,偶爾跟村裡的老人下下棋,日子過得很清閒。他還經常教育兒子王賁:“做人要懂得進退,不能太貪心。你現在雖然立了功,但也要小心謹慎,彆惹大王不高興。”
王賁聽了父親的話,也很低調,後來雖然還領兵打了一些仗,但也沒有居功自傲。
就這樣,王翦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他去世後,秦始皇還親自派人去吊唁,追封他為“武成公”。
論軍事能力,王翦這個人善打大規模持久戰,注重兵力集結和後勤保障,主張“不打無準備之仗”,一生經曆了無數戰役,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論智謀,他能用反間計除掉李牧,能用“以逸待勞”的計策打敗項燕,還能在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避免了“功高震主”的災禍,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論功績,他和兒子王賁一起,滅了趙、燕、楚、魏、齊五國,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史記》稱為“王翦為秦將,夷六國,始皇師之”,還跟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這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