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蒙恬不僅收複了失地,還打出了大秦的國威,讓北方的少數民族都知道,大秦有位蒙大將軍,打仗十分厲害!班師回朝後,嬴政封蒙恬為“忠信侯”,還把九原郡交給蒙恬管轄,讓他負責北方的邊防建設。
蒙恬接管九原郡後,第一件事就是上書始皇帝,請求修築長城。他在奏折中寫道:“匈奴雖退,然其賊心未死,若不築城防禦,日後必卷土重來。臣願率軍民,連接秦、趙、燕三國舊長城,築成一道萬裡長城,以固我大秦北疆。”嬴政看了奏折,覺得有理,當即準奏,命蒙恬總領其事,調發民夫五十萬,與三十萬秦軍一同修築長城。
蒙恬親自帶著工匠和斥候,沿黃河而行,勘察地形。走到賀蘭山時,見山勢險峻,易守難攻,便決定在此處築城。可這賀蘭山的岩石堅硬如鐵,民夫們用鏨子鑿,用錘子敲,一天也鑿不了幾尺,不少民夫的手都磨出了血泡,甚至崩裂了傷口。蒙恬召集工匠們商議對策。有個年過六旬的老工匠,姓劉,跟著祖輩修過趙長城,他對蒙恬說:“將軍,老奴有個法子,先把石頭燒熱,再潑上冷水,石頭一熱一冷,就容易裂開,到時候鑿起來就省力多了。”
蒙恬聽罷,立刻下令照辦。民夫們堆起柴火,圍著岩石燒了一夜,柴火堆得比人還高,火光映紅了半邊天。次日清晨,蒙恬親自帶著士兵,提著水桶,將冷水潑在燒紅的岩石上。隻聽“哢嚓”“哢嚓”的聲響不絕於耳,岩石果然裂開了一道道縫隙。民夫們見狀,乾勁大增,拿著鏨子和錘子,很快就鑿出了大片石料。蒙恬還讓人把這些石料加工成方形,這樣壘起來更加穩固。
這長城的修築,可不是簡單的堆石頭,裡麵有大學問。蒙恬讓人用“版築法”修築城牆——就是用兩塊木板夾著泥土,中間填上黃土、砂石和石灰的混合物,然後用夯土錘層層夯實。這樣築成的城牆,堅硬如鐵,用刀砍不動。城牆高五丈,寬三丈,上麵可以跑馬,士兵們可以在上麵來回巡邏。每隔三裡,築一座烽燧,烽燧高十丈,上麵有士兵值守,一旦發現匈奴來犯,白天就燒狼糞,冒出的煙又黑又直,能飄出幾十裡;晚上就點火,火光通紅,能照出很遠,烽燧之間依次傳遞信息,軍情一日之內便可從遼東傳到鹹陽。
每隔十裡,築一座障城,障城呈方形,周長三裡,有四門,裡麵可以駐兵千人,儲存糧草和兵器,作為局部防禦的中心。每隔百裡,築一座屯兵堡,屯兵堡比障城大得多,周長十裡,裡麵可以駐兵萬人,還有專門的練兵場和糧倉,是區域性的防禦重鎮。蒙恬還在長城沿線設置了關隘,比如雁門關、居庸關,這些關隘都建在兩山之間,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除了長城,蒙恬還主持修建了一條重要的道路——秦直道。這秦直道從九原郡出發,直達鹹陽,全長一千八百裡,最寬處寬六十步約合八十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寬、最長的“高速公路”。修直道時,蒙恬讓人把路麵挖下去三尺,然後鋪上一層碎石,再鋪上一層黃土,用夯土錘層層夯實,這樣的路麵,下雨天不積水,馬車走在上麵又快又穩,騎兵飛馳起來也不會陷進泥裡。
有一回,始皇帝派使者去九原郡傳達旨意,走的就是秦直道。使者早上從鹹陽出發,晚上就到了上郡,第三天一早就到了九原郡,比以前走小路快了整整十天。使者回來後,把秦直道的情況告訴了嬴政,嬴政龍顏大悅,稱讚蒙恬“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還賞賜了蒙恬許多金銀綢緞。
長城修好後,蒙恬又命人在長城沿線種植榆樹。這榆樹長得快,枝葉茂密,既能阻擋匈奴騎兵的衝擊,又能為士兵和民夫提供陰涼,還能作為薪柴使用。當地的百姓見榆樹成林,長城堅固,再也不怕匈奴劫掠,都感念蒙恬的好處,編了一首歌謠傳唱:“蒙將軍,築長城,擋匈奴,保太平;種榆樹,固邊疆,民安樂,國富強。”
蒙恬在北方守邊十餘年,匈奴始終不敢南下,北疆一片太平。他的弟弟蒙毅也在朝中做官,官至上卿,深受嬴政信任,蒙氏兄弟一內一外,權傾朝野,成為大秦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可誰也沒想到,一場滅頂之災,正在悄然逼近。
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東巡,一來是為了震懾地方,二來也想找找長生不老藥。隨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還有少子胡亥。
沒想到,東巡到沙丘時,嬴政突然病重,臥床不起,連話都說不出來了。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召趙高到床前,讓趙高擬詔,命長子扶蘇速回鹹陽,主持喪事,繼承皇位。趙高不敢怠慢,趕緊寫下詔書,蓋上嬴政的玉璽,可還沒來得及派人送出去,嬴政就駕崩了。
趙高看著嬴政的屍體,心裡打起了算盤。他做過胡亥的老師,教胡亥讀書寫字,兩人關係十分密切。趙高心想:若是扶蘇繼位,扶蘇一向正直,又與蒙恬交好,蒙恬兄弟必定會受到重用,到時候自己恐怕沒有好下場;可若是胡亥繼位,胡亥昏庸無能,容易控製,自己就能趁機掌權,甚至可以操縱朝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於是,趙高找到胡亥,勸他奪取皇位。胡亥起初還不敢,說:“父皇有遺詔,讓大哥繼位,我怎麼能違背父皇的旨意呢?”趙高道:“公子,您想想,‘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如今天下大權,全在你我和李丞相手中,隻要咱們三人聯手,就能立您為帝。若是錯過了這個機會,等扶蘇回來,您彆說當皇帝,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胡亥本就有野心,被趙高這麼一說,頓時心動,便讓趙高去說服李斯。
趙高找到李斯,開門見山地道:“李丞相,始皇帝駕崩,遺詔立扶蘇為帝,此事隻有你我知道。你想想,扶蘇繼位後,會繼續用你當丞相嗎?扶蘇與蒙恬親如兄弟,蒙恬戰功赫赫,又是將門之後,威望比你高,功勞比你大,到時候丞相之位,恐怕要歸蒙恬了。你現在的富貴榮華,還能保得住嗎?”
李斯本是法家人物,一生追求權勢,聽趙高這麼說,心裡頓時動搖。他想起自己當年為了上位,不惜害死韓非,如今若是失去丞相之位,幾十年的努力就白費了。趙高見李斯猶豫,又趁熱打鐵道:“若是立胡亥為帝,胡亥仁厚,必會感激你我,你我日後可長久富貴,子子孫孫都能享受榮華。李丞相,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李斯沉吟半晌,最終還是抵不住權勢的誘惑,答應了趙高。
兩人合謀,篡改了嬴政的遺詔,讓胡亥繼位,又另擬了一道詔書,賜死扶蘇和蒙恬。詔書是這麼寫的:“扶蘇為人子不孝,屢次違背朕的旨意,在外領兵多年,卻毫無功績,其賜劍以自裁!蒙恬為人臣不忠,輔佐扶蘇不力,知情不報,其賜死,兵權交予裨將王離!”
詔書擬好後,趙高派使者快馬加鞭送到上郡。扶蘇接到詔書,一看內容,當場就哭了,他拿著詔書,手都在發抖,對身邊的人說:“父皇要我死,我怎能不死?”說著就要拔劍自刎。蒙恬急忙攔住他,道:“公子,此事有疑!始皇帝派我等守邊,統領三十萬大軍,這是天下最重要的重任,怎麼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賜死你我?恐怕是有人篡改旨意,故意陷害咱們。不如先上書申辯,等陛下此時嬴政已死,但消息被嚴密封鎖)回複後,若是真要我等死,再死不遲!”
扶蘇卻搖了搖頭,道:“父皇的旨意,不可違背。”言罷,他掙脫蒙恬的手,拔劍自刎。蒙恬看著扶蘇的屍體,心如刀絞,卻也無可奈何。使者見扶蘇已死,便要蒙恬交出兵權,自殺謝罪。蒙恬不肯,說:“我蒙氏三代事秦,忠心耿耿,今日之事必有蹊蹺,我要親自回鹹陽,向陛下問個明白!”使者不敢強迫他,便把他囚禁在陽周縣的大牢裡,又派人把兵權交給了王離。
胡亥繼位後,本想放了蒙恬,畢竟蒙恬是大秦的功臣,殺了他恐怕會引起將士不滿。可趙高卻在胡亥麵前進讒言,說:“陛下,蒙恬的弟弟蒙毅,當年曾多次在始皇帝麵前詆毀您,若不除了蒙氏兄弟,他們必為後患!”胡亥本就昏庸,聽趙高這麼說,頓時大怒,下令處死蒙毅,又派使者去陽周,賜蒙恬毒酒。
使者到了陽周大牢,宣讀了詔書。蒙恬接過毒酒,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自己少年時在軍營練箭的日子,想起自己率大軍北擊匈奴的輝煌,想起自己與將士們修築長城的艱辛,想起扶蘇自刎時的情景,不禁仰天長歎:“我蒙氏三代事秦,忠心耿耿,為大秦拓土千裡,固邊疆萬裡,今日卻遭此橫禍!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使者催促道:“將軍,詔書已下,還請速速飲下,不要讓小臣為難。”蒙恬看著北方的方向——那裡有他親手修築的長城,有他守護了十餘年的邊疆,有他並肩作戰的將士。他又道:“我築長城萬餘裡,橫跨山川,或許是挖斷了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吧!”言罷,他舉起酒杯,將毒酒一飲而儘。
片刻後,毒性發作,蒙恬感到腹中絞痛,呼吸困難,他靠在牆壁上,雙眼圓睜,望著北方,仿佛還在守護著他用畢生心血築起的萬裡長城。這位為大秦奉獻了一生的鐵血將軍,最終死在了自己效忠的朝廷手中,享年四十六歲。
蒙恬死後,消息傳到九原郡,三十萬秦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有的將士拔劍砍向山石,發泄心中的悲憤;有的將士跪在地上,朝著陽周的方向磕頭,哭喊道:“將軍,您死得冤啊!”王離雖然接管了兵權,卻根本鎮不住這些將士,不少將士甚至想起兵造反,為蒙恬報仇。多虧蒙恬的老部下、副將李信苦苦勸說,才勉強穩住了軍心。
蒙恬雖死,他留下的長城和秦直道,卻護佑了華夏數百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匈奴再次南下,劉邦率大軍親征,卻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城,差點丟了性命。後來,漢朝沿用秦長城,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衛青正是沿著秦直道進軍,一日一夜奔襲數百裡,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匈奴的聖地龍城,大敗匈奴;霍去病更是利用秦長城作為防禦依托,深入漠北,與匈奴主力決戰,封狼居胥,揚大漢國威。漢武帝劉徹曾說:“若無蒙恬築長城、修直道,我大漢豈能輕易破匈奴?蒙將軍之功,不可磨滅!”
民間也流傳著蒙恬的故事。傳說蒙恬在守邊時,見士兵們用刀在竹簡上寫字,又慢又費力,還容易劃破手,便想辦法改進。他用兔毛做筆杆,用狼毫做筆尖,又用鬆煙製墨,製成了最早的毛筆。後來,百姓們為了紀念他,便把毛筆稱為“蒙恬筆”。。
後世史家對蒙恬的評價,雖有爭議,卻無不肯定他的功績。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中說:“蒙恬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固輕百姓力矣。”他認為蒙恬修築長城勞民傷財,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卻也承認蒙恬“為秦開地益眾,北靡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的功績。東漢班固在《漢書》中則讚道:“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裡,竟斬陽周,其功不可沒也。”宋朝大文豪蘇軾也在《蒙恬論》中寫道:“蒙恬將三十萬眾,威振北方,扶蘇監其軍,而蒙毅侍帷幄為謀臣,雖有大奸賊,敢睥睨其間哉?”他認為若是蒙恬不死,趙高和胡亥根本不敢作亂,秦朝也不會二世而亡。
如今,秦長城的遺跡仍在,在內蒙古、甘肅等地,還能看到連綿起伏的城牆,雖曆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卻依然雄偉壯觀。秦直道的輪廓也依稀可見,在陝西旬邑縣,還有一段保存完好的秦直道,路麵平整,雜草不生,仿佛還在等待著千軍萬馬的奔馳。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