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飛將軍李廣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3章 飛將軍李廣(1 / 2)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這首盧綸的《塞下曲》因寫入語文教材而被人熟知,這首詩所寫的就是我們這章的主人公——飛將軍李廣。

話說西漢自高祖劉邦開國,經惠帝、高後、文帝、景帝四代經營,雖國力漸強,卻始終受北方匈奴侵擾之苦。漢初國力尚弱,高祖曾有“白登之圍”的窘迫,此後朝廷多以“和親”之策暫避兵鋒,隱忍數十年。及至文帝、景帝時期,匈奴騎兵仍常越過長城,劫掠邊郡,殺掠吏民,焚燒田舍,邊境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這般危難之時,李廣應運而生,以一身神射絕技、滿腔報國熱血,在漢匈戰場之上書寫了一段傳奇。

李廣,隴西成紀人氏,其祖上乃是秦朝赫赫有名的大將李信。當年李信隨王翦伐楚,曾率數千騎兵追擊燕太子丹,於易水之畔立下奇功,其驍勇之名載於秦史。李家世代傳習箭法,家學淵源深厚,到了李廣這一輩,更是將祖傳箭術練至出神入化之境——挽弓可及百步之外,落箭必中要害,尋常騎士莫能與之匹敵。

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親率十四萬鐵騎,突破長城防線,大舉入侵蕭關。一時間,烽煙四起,邊郡告急文書如雪片般送抵長安。文帝震怒,下詔征調天下良家子從軍,抵禦匈奴。所謂“良家子”,乃是指無市籍、非罪隸的清白人家子弟,彼時朝廷選兵多看重家世清白,認為此類子弟忠勇可靠。李廣恰是良家子出身,又身懷祖傳箭術,聽聞征召令下,當即辭彆家人,投身行伍,編入隴西郡的邊軍之中。

這隴西郡地處漢匈交界,民風彪悍,邊軍將士多是久經沙場之輩,初入軍營的李廣,雖年少時年約二十),卻並未因“將門之後”的身份自傲,反而每日勤練騎射。及至開赴前線,首戰便遇匈奴騎兵劫掠村落,李廣所在部隊奉命阻擊。兩軍對壘之際,匈奴騎兵憑借馬快弓勁,率先發起衝鋒,漢軍陣腳稍有鬆動。危急時刻,李廣手持一張硬弓,縱馬出列,目光如炬,鎖定衝在最前的匈奴小校。隻聽“嗡”的一聲弦響,箭矢如流星般射出,正中那小校咽喉。那小校應聲落馬,匈奴騎兵見狀,一時竟不敢上前。李廣趁勢大呼,率數十名騎士反擊,又接連射殺三名匈奴兵卒,漢軍士氣大振,紛紛緊隨其後,終將匈奴騎兵擊退。

此役過後,李廣因斬殺匈奴首級最多,被上級舉薦至長安,封為“漢中郎”。這漢中郎雖非高階官職,卻可隨侍皇帝左右,負責宮廷宿衛與儀仗,是年輕將士難得的晉升之途。李廣入宮任職後,並未因身處禁苑而懈怠,每日依舊堅持練箭,即便隨文帝出行狩獵,也常以箭矢“演練實戰”——遇林間鳥獸,便以箭法精準射殺,其箭術之高,連宮中專門負責射獵的武士都自愧不如。

一日,文帝攜嬪妃、近臣前往上林苑狩獵,行至一處山澗旁,忽聞林中傳來虎嘯之聲,隨行侍衛皆驚,紛紛拔刀護駕。文帝素來知李廣驍勇,便問道:“李郎可敢擒此猛虎?”李廣躬身答道:“臣願為陛下除此猛獸。”說罷,提弓握箭,獨自步入林中。眾人在林外屏息等待,片刻後,隻聽林中又一聲虎嘯,隨即便是“噗”的一聲悶響,再無動靜。待李廣走出林時,眾人隻見他肩頭扛著一隻斑斕猛虎,那虎身上插著一支箭矢,正中心臟,早已氣絕。原來,這猛虎藏於巨石之後,見李廣靠近便猛撲而出,李廣臨危不亂,側身避開虎爪,同時搭箭射穿虎心,一擊致命。

文帝見此情景,不禁走上前,輕撫李廣的後背,感歎道:“惜乎,子不遇時!若使子當高帝之時,萬戶侯豈足道哉!”這番話,既是對李廣勇武的肯定,也暗含著文帝對當下國力有限、無法大舉用兵匈奴的無奈——若在高祖開國之初,亟需猛將開疆拓土,李廣這般人才定然能封爵受賞,可如今朝廷以“休養生息”為主,李廣的一身本領,竟無用武之地。

李廣聽了文帝的讚歎,躬身答道:“臣但求為陛下守邊,保境安民,爵位高低,非臣所求。”這般沉穩謙遜的態度,更讓文帝對他多了幾分賞識,此後每逢出行,必令李廣隨行護衛,而李廣也始終恪儘職守,從未有過絲毫差錯。

公元前157年,文帝駕崩,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景帝即位之初,朝中潛藏著一大隱患——同姓諸侯王勢力過大,尤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人為甚,他們擁兵自重,截留賦稅,甚至不遵朝廷法令,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景帝采納禦史大夫晁錯的“削藩”之策,削減諸侯王封地,此舉徹底激怒了諸侯王。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叛軍聲勢浩大,其中吳楚聯軍兵力最強,號稱二十萬,一路西進,連克數城,直逼梁國。梁國是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封地,地處中原腹地,若梁國失守,叛軍便可長驅直入,威脅長安。景帝急調大軍平叛,以周亞夫為太尉,統領全軍,同時征召各地勇武之士編入軍中,李廣因此前在宮中任職時表現突出,被任命為“驍騎都尉”,率部歸屬周亞夫麾下,開赴梁國前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時,吳楚聯軍正猛攻梁國的昌邑城,昌邑城守將拚死抵抗,卻因兵力懸殊,城池已岌岌可危。周亞夫抵達前線後,並未直接派兵增援昌邑,而是采用“疲敵之策”,派部分兵力襲擾叛軍糧道,同時命李廣率驍騎部隊在昌邑城外隱蔽待命,伺機而動。李廣領命後,率部駐紮在昌邑城東南的山林中,每日派人偵查叛軍動向,耐心等待戰機。

數日後,叛軍因糧道被襲,軍糧短缺,攻勢漸緩,且軍心開始浮動。周亞夫見時機成熟,下令全線反擊,李廣率驍騎部隊充當先鋒,直衝叛軍大陣。彼時叛軍陣腳已亂,卻仍有部分精銳騎兵試圖抵抗。李廣一馬當先,手持長弓,在奔馳的戰馬上接連射殺三名叛軍騎兵將領,隨後抽出腰間環首刀,率軍衝入叛軍陣中。漢軍將士見主將如此勇猛,士氣大振,紛紛奮勇殺敵。

混戰之中,李廣望見叛軍陣中飄揚著一麵“吳”字大旗——此乃吳王劉濞的帥旗,若能奪下帥旗,必能徹底瓦解叛軍鬥誌。李廣當即率數十名精銳騎士,朝著帥旗方向衝殺而去。叛軍將士見狀,紛紛上前阻攔,卻被李廣等人殺得人仰馬翻。最終,李廣衝到帥旗之下,一刀斬殺護旗將領,伸手將帥旗拔起,高高舉起。漢軍將士見帥旗被奪,歡呼聲響徹雲霄,叛軍則徹底崩潰,四散奔逃。昌邑城守將見狀,也率軍出城追擊,與李廣部夾擊叛軍,斬獲無數。

此役,李廣因奪旗之功,聲名大噪,連梁王劉武也對他讚不絕口。梁王素來喜愛勇武之士,又感念李廣解昌邑之圍的恩情,便私自授予李廣“將軍印”,並賞賜黃金百斤。李廣彼時年輕,未曾多想,便謝過梁王,接受了印信與賞賜。

然而,這一行為卻埋下了禍根。漢朝自高祖以來,便嚴禁諸侯王私自授予朝廷官員官職、印信,以防諸侯王拉攏人心、培植勢力。景帝本就對梁王心存忌憚,聽聞梁王私自授予李廣將軍印,心中大為不滿。待叛亂平定後,朝廷論功行賞,周亞夫等將領皆獲封賞,唯獨李廣因“受梁王印”,被景帝認定為“結交諸侯”,竟未得到任何爵位與賞賜。

李廣得知消息後,雖心中失落,卻並未過多抱怨——他深知自己身為朝廷將領,卻接受諸侯王印信,確有不妥。此後,他主動向景帝請命,要求前往邊郡任職,願以守邊之功彌補過錯。景帝見他態度誠懇,便應允了他的請求,任命他為“上穀太守”,前往上穀郡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抵禦匈奴。

上穀郡地處漢匈邊境的“咽喉之地”,匈奴騎兵時常來犯,是漢朝最凶險的邊郡之一。李廣到任後,並未因之前的失意而懈怠,反而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邊防建設之中。他首先整頓軍紀,加強士兵的騎射訓練,每日親自督導,甚至與士兵一同演練;其次,他完善了邊境的烽燧製度,在邊境線上每隔數十裡便設立一座烽燧台,派士兵日夜值守,一旦發現匈奴騎兵,便以烽火為號,傳遞軍情;此外,他還時常率領騎兵出塞巡邏,偵查匈奴動向,熟悉邊境地形。

在與匈奴的交鋒中,李廣充分發揮了自己“善騎射”“善突襲”的特點。匈奴騎兵多以“遊擊戰術”為主,來時迅猛,去時迅捷,漢軍往往難以捉摸其行蹤。李廣卻摸索出一套應對之法:他挑選了數百名精銳騎兵,組成“快速反應部隊”,一旦烽燧台傳來警報,便立即率部出擊,憑借對地形的熟悉,繞至匈奴騎兵後方,發動突襲。匈奴騎兵往往隻顧劫掠,不備後路,常被李廣部殺得措手不及。

一次,匈奴派遣數千騎兵入侵上穀郡,劫掠了兩個村落,正欲滿載而歸時,李廣率三百騎兵趕到。匈奴騎兵見漢軍人數較少,便擺開陣勢,準備迎戰。李廣手下的騎士皆麵露懼色,勸李廣暫且撤退,等待大軍增援。李廣卻說道:“我等若退,匈奴必追,屆時我等無險可守,必敗無疑;若趁其立足未穩,主動出擊,或可破敵。”說罷,他令騎兵分為兩隊,一隊從左側迂回,一隊從右側包抄,自己則率數十騎直衝匈奴陣前。

匈奴陣中一名將領見狀,拍馬出列,欲射殺李廣。李廣不等他搭箭,便搶先射出一箭,正中其麵門。匈奴騎兵大驚,陣腳稍亂。此時,左右兩隊漢軍騎兵已包抄到位,齊聲呐喊,發起衝鋒。匈奴騎兵誤以為漢軍主力已到,心生恐慌,紛紛調轉馬頭逃竄。李廣率部追擊數十裡,斬殺匈奴兵卒百餘人,奪回了被劫掠的人畜與財物。

此役過後,李廣在匈奴人中的名聲漸起,匈奴人皆稱他為“飛將軍”——言其騎兵速度快如飛,且箭術精準,令人防不勝防。此後,李廣又先後調任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邊郡太守,無論到哪個郡,他都堅持從嚴治軍,積極防禦,匈奴騎兵隻要聽聞李廣在任,便極少再進犯該郡。

在守邊的十餘年間,李廣還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射石沒鏃”。那日,李廣率部在右北平郡今河北承德一帶)出塞巡邏,行至一處山穀時,天色已晚,暮色中,他忽見前方巨石旁伏著一隻猛虎,正虎視眈眈地盯著隊伍。李廣心中一驚,當即取弓搭箭,用儘全身力氣射出。隻聽“噗”的一聲,箭矢正中“猛虎”。待手下騎士上前查看時,卻發現那並非猛虎,而是一塊形似猛虎的巨石,而李廣射出的箭矢,竟整個箭頭都嵌入了石棱之中,隻餘下箭杆在外。眾人皆驚歎不已,李廣自己也頗為詫異,隨後又嘗試射了幾箭,卻再也無法將箭矢射入石中。此事傳開後,“飛將軍”的威名更盛,匈奴人聽聞後,更是對他敬畏有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漢武帝即位後,漢朝經過文景之治的積累,國力已極為強盛,府庫充盈,兵馬強壯,武帝便有了改變“和親”政策、對匈奴發起戰略反擊的想法。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大行王恢向武帝獻上“馬邑之謀”——利用匈奴單於貪圖財物的特點,以馬邑城今山西朔州)為誘餌,誘使匈奴單於率大軍前來,再埋伏漢軍主力,將其一舉殲滅。

武帝采納了王恢的建議,任命韓安國為護軍將軍,統領全軍,李廣任驍騎將軍,公孫賀任輕車將軍,王恢任將屯將軍,李息任材官將軍,共調集三十萬漢軍,分彆埋伏在馬邑城周圍的山穀之中,隻待匈奴單於入甕。


最新小说: 亡妻回歸的方式不太對 穿成病嬌反派的小青梅 糟!我老婆外麵有狗了 青蓮仙族 逃離渣男後,被禁欲太子爺寵上天 [紅樓]升官發財娶黛玉 思你如狂 海洋求生:全服就我擁有物品提示 我們小區又穿越了 末日序列車隊:我能升級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