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見吳軍修築了船塢,心中大驚,他深知船塢的作用,若吳軍憑借船塢堅守,曹軍將更難取勝。此時,曹軍的補給也出現了困難,士兵因水土不服,染上瘟疫的人越來越多。曹操站在土山上,眺望吳軍的船塢與大營,不禁長歎:“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建安十八年213年)二月,曹操見無法攻克濡須口,又擔心後方不穩,便下令撤軍。臨走前,曹操對諸將道:“呂蒙勇而有謀,實乃江東之柱石,日後必為我軍之大患。”
濡須之戰後,孫權論功行賞,認為呂蒙在此次戰役中功勞最大,不僅提出築塢之策,堅守大營,還擊退了曹軍的多次進攻,保全了濡須口。孫權親自來到呂蒙營中,為其設宴慶功,席間,孫權舉杯對呂蒙道:“子明,此次抵禦曹操,全賴你的智謀與勇力,孤今日封你為虎威將軍,賜金五百斤、銀千斤,錦緞千匹。”
呂蒙連忙起身謝恩:“臣能擊退曹軍,全賴主公的信任與諸將的奮勇,臣不敢獨吞功勞。”說罷,他將孫權賞賜的金、銀、錦緞儘數分給麾下士卒,道:“這些賞賜,是主公對全體將士的嘉獎,我願與大家共享。”士卒們接過賞賜,無不感激涕零,紛紛表示願為呂蒙效死力。
此後,孫權對呂蒙的恩寵日益深厚,不僅常召他入宮議事,還允許他出入自己的內殿。某次,呂蒙生病,孫權親自前往探望,見呂蒙臥病在床,麵色蒼白,心中十分擔憂,令宮中禦醫全力診治,又招募天下名醫,若能治愈呂蒙的病,賞賜千金。
在呂蒙的治理下,尋陽地區百姓安居樂業,軍隊紀律嚴明,成為江東的堅固屏障。此時的呂蒙,已成為江東軍中僅次於魯肅的重要將領。
荊州地處長江中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吳蜀兩國的必爭之地。赤壁之戰後,劉備占據荊州南部四郡,又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北部的南郡,約定待劉備奪取益州後歸還。然而,劉備奪取益州後,卻遲遲不肯歸還荊州,孫權多次派人索要,皆被劉備拒絕。
關羽鎮守荊州期間,為人驕傲自大,多次輕視東吳將領,甚至辱罵孫權派去的使者。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派呂蒙率軍奪取了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得知後,親自率軍從益州趕來,欲與孫權爭奪荊州。後因曹操奪取漢中,劉備擔心益州安危,隻得與孫權議和,約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吳蜀之間的矛盾暫時得到緩解,但裂痕已深。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領荊州主力北伐襄樊,圍困曹仁於樊城。曹操派於禁、龐德率軍救援,關羽利用漢水泛濫的機會,水淹七軍,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關羽的勝利,不僅讓曹操感到恐慌,也讓孫權憂心忡忡——關羽若攻克襄樊,下一步必回師荊州,加強對東吳的防禦,甚至可能進攻東吳。
孫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呂蒙進言道:“關羽北伐襄樊,荊州空虛,此乃奪取荊州的絕佳時機。若不趁此時奪取荊州,待關羽回師,再想奪取便難如登天。”孫權深以為然,決定派呂蒙率軍襲取荊州。
呂蒙深知關羽為人謹慎,若自己率軍前往荊州邊境,關羽必定會加強防備,難以成功。於是,他向孫權獻上一計:“臣可假裝生病,請求回建業今江蘇南京)休養,讓孫權任命一位無名將領接替我鎮守陸口,以麻痹關羽,使其放鬆警惕,調走荊州的守軍。”孫權采納了呂蒙的計策。
不久,呂蒙便對外宣稱自己身患重病,無法處理軍務,請求回建業休養。孫權假意批準了呂蒙的請求,又在呂蒙的推薦下,任命陸遜為偏將軍,接替呂蒙鎮守陸口。陸遜當時名氣不大,關羽果然對他十分輕視,認為陸遜不足為懼。
陸遜到任後,立即寫信給關羽,信中極儘奉承之詞,稱關羽水淹七軍、擒禁斬德的功績“威震天下,古今未有”,又表示自己“才疏學淺,願受將軍教誨”。關羽見陸遜如此謙卑,更加放心,認為東吳不會對荊州構成威脅,便將荊州的大部分守軍調往襄樊,支援北伐。
此時,呂蒙已悄悄從建業出發,率領大軍向荊州進發。為了不引起關羽的察覺,呂蒙令大軍晝伏夜行,沿途嚴格封鎖消息。行至尋陽時,呂蒙對麾下將士道:“此次襲取荊州,務必做到神不知鬼不覺,若有泄露消息者,立斬不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呂蒙率領大軍抵達尋陽江邊,準備渡江。他挑選了三百名精銳士卒,令他們脫下鎧甲,換上白色的商人服裝,手持貨物,登上數十艘商船。其餘大軍則隱藏在後續的戰船中,跟隨商船之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江風獵獵,月色微茫,數十艘商船順著長江緩緩向西行駛。船上的“商人”們神態自若,有的整理貨物,有的低聲交談,與普通的商船彆無二致。沿途經過關羽設置的江邊哨所時,哨兵們見是商船,又穿著白衣,並未起疑,隻是上前詢問了幾句,便放行了。
“商船”靠近哨所時,船上的“商人”們突然暴起,手持短刀衝向哨兵。哨兵們猝不及防,噗通一聲便被撲倒在地,儘數被擒。呂蒙令士卒將哨兵們綁起來,嚴加看管,不許他們發出一點聲音。就這樣,呂蒙率領大軍,沿著長江逆流而上,一路拿下了關羽設置的所有江邊哨所,關羽對此一無所知。
抵達荊州重鎮江陵附近時,呂蒙令大軍在江邊隱蔽待命,自己則率領幾名親信,裝扮成商人,混入江陵城中,打探消息。江陵城中的守軍大多已被調往襄樊,兵力空虛,百姓們也對東吳的突襲毫無防備。呂蒙摸清了江陵城的防禦部署後,立即下令大軍攻城。
呂蒙率領大軍對江陵城發起猛攻,城中守軍兵力薄弱,又毫無防備,很快便被吳軍攻破城門。吳軍士卒湧入城中,呂蒙立即下令:“全軍將士,不得騷擾百姓,不得擅入民宅,不得搶奪財物,違者立斬!”
呂蒙進入江陵城後,立即派人安撫關羽及荊州將領的家屬,為他們提供衣食,照顧得無微不至。他還下令打開城中的糧倉,賑濟百姓,百姓們見吳軍紀律嚴明,對自己秋毫無犯,紛紛放下戒備,轉而支持吳軍。
關羽在襄樊得知荊州被襲的消息後,大驚失色,連忙率軍回師。呂蒙早已料到關羽會回師,令朱然、潘璋率領大軍在關羽回師的必經之路設伏,又令陸遜率軍截斷關羽逃往益州的退路。
關羽率領大軍回師,一路上多次派人前往江陵,與呂蒙聯係,詢問城中情況。呂蒙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讓他們在江陵城中四處遊覽,拜訪關羽及其他將領的家屬。使者們見家屬們安然無恙,生活比往日更好,心中十分感動,回到關羽軍中後,便將所見所聞告知了其他士卒。
關羽軍中的士卒大多是荊州人,得知自己的家屬在江陵受到善待,皆無戰心,紛紛逃離軍營,四散奔逃。關羽見狀,心中大怒,卻又無可奈何,隻得率領剩餘的數百名親信,向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逃去。
呂蒙得知關羽逃往麥城,立即令朱然、潘璋率軍追擊。朱然、潘璋率領大軍,日夜兼程,終於在漳鄉今湖北當陽東北)追上了關羽。潘璋部將馬忠率領伏兵,突然從路邊殺出,將關羽及其子關平團團圍住。
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奮力拚殺,刀光閃爍,鏘鏘作響,斬殺了數名吳軍士卒。怎奈吳軍人數眾多,關羽漸漸力竭,坐騎赤兔馬也被亂箭射中,倒在地上。馬忠趁機挺槍上前,將關羽生擒。關平見父親被擒,欲上前營救,也被吳軍士卒圍住,最終力竭被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關羽父子被押至江陵,呂蒙下令將其斬首,荊州從此落入東吳手中。孫權得知荊州平定的消息後,大喜過望,立即下令任命呂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推辭再三,孫權卻不許,呂蒙隻得接受。
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後,呂蒙因操勞過度,加上之前的舊疾複發,突然病倒在江陵城中。起初,呂蒙隻是感到身體疲倦,咳嗽不止,他以為隻是小毛病,並未放在心上,仍堅持處理政務。然而,幾天後,病情卻急劇惡化,呂蒙開始發高燒,神誌也變得模糊起來。
消息傳到建業,孫權大驚,立即派宮中最好的禦醫前往江陵,為呂蒙診治。禦醫們用儘了各種方法,呂蒙的病情卻始終不見好轉,反而越來越重。孫權得知後,心中焦急萬分,決定親自前往江陵探望呂蒙。
孫權抵達江陵後,立即前往呂蒙的府邸。此時的呂蒙,已臥病在床,麵色蠟黃,氣息奄奄,連睜開眼睛的力氣都沒有了。孫權走到床前,握住呂蒙的手,聲音哽咽:“子明,孤來看你了。你一定要好起來,孤還需要你輔佐,江東還需要你守護啊。”
呂蒙緩緩睜開眼睛,看到孫權,眼中流下兩行淚水,微弱地說道:“主公……臣……臣恐怕……不能再為您效力了……荊州已平,江東無憂……主公隻需……善用賢才,必能……保江東長久……”話未說完,便又昏了過去。
孫權見呂蒙昏過去,心中更加悲痛,下令將呂蒙接入自己的行宮,安置在內殿,以便隨時照看。他令禦醫們日夜守在呂蒙床前,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又張貼告示,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名醫,若能治愈呂蒙的病,賞賜千金,封官加爵。
告示貼出後,許多名醫紛紛前來,有的獻上祖傳秘方,有的親自為呂蒙針灸。孫權親自監督禦醫們按照秘方配藥,為呂蒙服用。然而,呂蒙的病情卻始終沒有起色,有時甚至會出現昏迷不醒的情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每當呂蒙病情稍有好轉,能夠吃下一點東西時,孫權便會十分高興,與左右大臣談笑風生;一旦呂蒙病情加重,孫權便會愁眉不展,夜不能寐,甚至會對著蒼天祈禱,希望能保佑呂蒙平安。宮中的道士也被請來,在星辰下為呂蒙祈禱續命,然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
呂蒙清醒時,見孫權為自己如此操勞,心中十分愧疚,對孫權道:“主公……臣本是寒門子弟……蒙主公不棄……才有今日之成就……臣無以為報……隻願主公……能完成統一天下之大業……”孫權聞言,淚如雨下,緊緊握住呂蒙的手,道:“子明,你不要再說了,安心養病,孤等著你好起來,我們一起共圖大業。”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呂蒙的病情徹底惡化,陷入了深度昏迷。禦醫們束手無策,隻得向孫權稟報:“陛下,呂將軍病情已到晚期,臣等無能為力了。”孫權聞言,如遭雷擊,癱坐在椅子上,半天說不出話來。
他親自來到呂蒙的床前,看著呂蒙毫無生氣的臉龐,心中悲痛欲絕。此時,呂蒙突然睜開眼睛,似乎想說什麼,卻發不出聲音,隻是用眼神看著孫權。孫權明白呂蒙的心意,握住他的手,道:“子明,你放心去吧,你的家人,孤會好好照顧;你的功績,孤會永遠銘記。”
呂蒙眼中流下最後一滴淚水,頭一歪,溘然長逝,時年四十二歲。孫權見呂蒙去世,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悲痛,趴在呂蒙的屍體上放聲大哭,哭聲嗚咽,響徹內殿。左右大臣皆跪伏在地,不敢仰視,宮中的宮女、太監也都流下了眼淚。
呂蒙去世後,孫權按照他的遺願,將他安葬在江陵城外的山上。呂蒙生前曾留下遺囑,將孫權賞賜的金銀財寶、錦緞絲綢儘數分給麾下的將士,自己不留下任何私產。將士們得知後,無不感動,紛紛前往呂蒙的墓前祭拜。
孫權為了紀念呂蒙,追贈他為大司馬,又下令在建業為呂蒙修建祠堂,供後人祭祀。每當孫權想起呂蒙,便會前往祠堂祭拜,常常對著呂蒙的牌位歎息:“子明若在,孤何愁天下不定哉!”
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誌·吳書·呂蒙傳》中,對呂蒙給予了高度評價:“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哉!”陳壽認為,呂蒙不僅勇猛善戰,而且富有謀略,能夠準確判斷軍事形勢,製定正確的作戰計劃,襲取荊州、擒殺關羽是他軍事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筆。
陳壽還提到,呂蒙早年性格輕率,有時會輕易殺人,但後來逐漸克製自己,成長為具有國士風度的將領,不僅僅是一名單純的武將。這一評價,準確地概括了呂蒙的一生——從一名寒門出身的勇將,通過不斷學習和自我完善,成長為一名智勇雙全、有度量、有見識的國之棟梁。
除了《三國誌》,其他史料對呂蒙也多有讚譽。東晉史學家裴鬆之在為《三國誌》作注時,引用了《江表傳》中的記載:“呂蒙少不修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箋疏。常以部曲事為江夏太守蔡遺所白,蒙無恨意。及豫章太守顧邵卒,權問所用,蒙因薦遺,曰:‘蔡遺有憂國忘家之節,雖素與蒙不善,不宜以私怨而廢公義。’權善之,遂用遺。”這段記載,體現了呂蒙不計私怨、以大局為重的品質,進一步印證了他的國士之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對呂蒙的評價逐漸出現了分歧,形成了“功過參半”的局麵。支持者認為,呂蒙襲取荊州,為東吳奪取了戰略要地,使東吳全據長江之險,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是東吳的功臣。他勤學好問、嚴於律己的精神,也成為後世勵誌的典範。
反對者則認為,呂蒙襲取荊州,背棄了吳蜀聯盟,斬殺關羽,導致吳蜀兩國反目成仇,引發了夷陵之戰。夷陵之戰中,吳蜀兩國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國力嚴重削弱,間接為曹魏統一中國創造了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呂蒙的行為破壞了聯盟,但是加速了三國走向統一的進程。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誌林》中評價呂蒙:“呂蒙擒關羽,功蓋一時,然其計亦險矣。使關羽不死,蜀漢未必亡;關羽既死,蜀漢遂衰,吳亦旋滅。蓋吳蜀相資,猶唇齒也,唇亡則齒寒,呂蒙豈不知之?”蘇軾認為,呂蒙雖然立下了大功,但他的計策過於冒險,沒有考慮到吳蜀聯盟的重要性,最終導致了吳蜀兩國的衰落。
南宋思想家朱熹則認為,呂蒙襲取荊州是“權謀之術”,雖然取得了一時的成功,但不符合“仁義之道”。他在《朱子語類》中說:“呂蒙之取荊州,非義也。關羽雖驕,然亦蜀漢之名將,呂蒙乘其不備而襲之,非君子所為。”
如今,千年已逝,濡須口的烽火早已熄滅,江陵城的城牆也已斑駁,唯有呂蒙的故事,仍在流傳。當我們再次翻開《三國誌》,讀到“士彆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典故,讀到“白衣渡江”的奇謀,讀到孫權為他垂淚的場景,仍會為這位漢末吳將的傳奇人生所感動,為他的勵誌精神所激勵。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