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慕容恪這南征之路,靠的是“民心”二字。他知道,百姓才是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
話說慕容恪平定幽冀之地後,前燕的勢力範圍一下子擴大了好幾倍,可他心裡清楚,這還不是終點——前燕要想在中原立足,必須擊敗冉閔建立的冉魏政權。
這冉閔,咱們之前提過一嘴,本是漢人,驍勇善戰,當年在石虎手下當兵時,就憑著一把雙刃矛,殺得敵軍聞風喪膽。後來他殺了石鑒,建立了冉魏,定都鄴城,還頒布了“殺胡令”,雖說殺了不少無辜之人,卻也讓不少漢人把他當成了“救星”,紛紛投奔他。冉閔也確實有本事,前不久還率數千騎兵,擊敗了十萬鮮卑大軍,一時間“冉天王”的名聲,傳遍了北方。
東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四月,慕容儁在薊城稱帝,改元元璽,史稱前燕景明帝。他任命慕容恪為太宰、大司馬,率三萬騎兵,進攻冉魏的都城鄴城。冉閔聽說燕軍來了,親率一萬步兵,迎擊燕軍於廉台今河北無極縣東北)。
這廉台之地,地勢複雜,不利於騎兵衝鋒——冉閔這是故意選了個對自己有利的戰場。他深知燕軍騎兵的厲害,便把步兵列成方陣,士兵們手持長戟,刀刃朝外,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像一堵鐵牆;他自己則騎著一匹名為“朱龍”的寶馬,這馬渾身赤紅,日行千裡,冉閔手持雙刃矛,立於陣前,高聲喊道:“鮮卑小兒,竟敢犯我中原!今日我冉閔在此,定要將爾等斬儘殺絕,為漢人報仇!”
燕軍士兵聽了,都有些動容——畢竟冉閔的“殺胡令”和之前的戰績,還是很有威懾力的。慕容恪卻麵色平靜,他勒住馬,仔細觀察冉魏軍的陣型,心裡暗歎:“冉閔雖殘暴,卻也深得士卒之心,這方陣排列整齊,士兵們個個麵露死誌,此戰不可輕敵。”
他當即召來副將慕容垂和幾個將領,說道:“冉魏軍列成方陣,長戟朝外,我軍騎兵正麵衝鋒,必定會吃虧。廉台東側有一片開闊的平原,那裡地勢平坦,適合騎兵作戰。我有一計,可將冉閔引至平原,再用連環馬陣破他。”
將領們聽了,都有些疑惑:“連環馬陣?就是用鐵索把馬匹連起來?可這樣一來,馬匹的速度和靈活性不就差了嗎?”
慕容恪笑著說:“我早有準備。第一,冉魏軍都是步兵,沒有騎兵,他們追不上我們,我們可以故意示弱,把他們引到平原;第二,我們用的鐵索,都是加粗的熟鐵索,刀砍不斷,火燒不著;第三,每隊連環馬,都配有手持長槍的士兵,既能衝鋒,又能防備步兵近身。隻要冉閔進入平原,他的方陣就沒用了。”
將領們聽後,都連連點頭:“太宰妙計!”
次日清晨,慕容恪親率數千騎兵,前往冉魏陣前挑戰。他讓士兵們都換上破舊的鎧甲,手裡的長槍也故意歪歪扭扭,看起來一副不堪一擊的樣子。
冉閔見燕軍人數不多,而且看起來很虛弱,頓時來了精神——他本來就想早點擊敗燕軍,好鞏固自己的地位。他當即下令:“全軍出擊!殺了慕容恪,拿下燕軍大營!”
慕容恪見冉閔上鉤,心裡暗暗高興,他勒住馬,假裝害怕,率軍往後退。冉閔一心想殲滅燕軍,沒察覺是計,率軍緊追不舍。他騎著朱龍馬,衝在最前麵,雙刃矛一揮,就殺了兩個燕軍士兵,嘴裡還喊著:“慕容恪,你敢跑?有種彆跑,跟我決一死戰!”
慕容恪一邊退,一邊觀察地形,見冉魏軍已經進入了東側的平原,便突然勒住馬,高聲下令:“停止後退!擺連環馬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隻見燕軍騎兵迅速分成五十隊,每隊一百人,士兵們紛紛取出隨身攜帶的鐵索,將自己的馬與左右兩邊的馬連在一起。很快,五十隊連環馬就排成了一個個緊密的方陣,每個方陣都像一堵移動的牆,手持長槍的士兵們站在馬背上,目光銳利地盯著衝過來的冉魏軍。
冉閔追到平原,見燕軍擺了這麼個陣型,頓時大笑起來:“慕容恪,你竟用此等笨法!鐵索連馬,難道你不知會束縛馬匹嗎?今日我就讓你知道,我的步兵,能破你的騎兵!”說罷,他下令:“全軍衝鋒!用長戟挑馬腿,砍鐵索!”
冉魏軍士兵們聽了,紛紛舉起長戟,衝向燕軍的連環馬陣。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連環馬陣並非他們想象中那般笨拙——燕軍騎兵手持長槍,整齊劃一,長槍如林,朝著冉魏軍刺去。冉魏的步兵雖手持長戟,卻難以突破騎兵的陣型,不少士兵剛衝到陣前,就被長槍刺中,倒在地上。
更可怕的是,連環馬陣如同一堵移動的牆,緩緩向前推進,將冉魏軍層層包圍。冉閔率軍衝了數次,都被燕軍擋了回來,他的雙刃矛雖然鋒利,殺了不少燕軍士兵,可連環馬陣卻絲毫未亂——一匹馬倒下了,旁邊的馬還能拖著它前進,陣型始終保持完整。
激戰至午後,太陽漸漸西斜,冉魏軍已經疲憊不堪。不少士兵口乾舌燥,連握戟的力氣都沒有了,有的士兵甚至倒在地上,大口喘著氣。冉閔見狀,心裡焦急萬分——他知道,再這樣下去,自己的軍隊就要全軍覆沒了。
他看了看身邊的親兵,咬牙道:“今日成敗,在此一舉!隨我衝陣,殺了慕容恪!”說罷,他騎著朱龍馬,手持雙刃矛,朝著慕容恪的中軍衝去。
慕容恪早已在中軍設下埋伏,見冉閔衝來,便命人放箭。“咻咻咻”的箭雨,如蝗蟲般飛向冉閔。朱龍馬雖勇猛,卻也擋不住密集的箭雨,腿上中了數箭後,轟然倒地。冉閔沒防備,一下子從馬背上摔了下來,重重地砸在地上。
燕軍士兵們見冉閔落馬,紛紛圍了上來,七手八腳地將他捆了起來。冉閔掙紮著,怒吼道:“放開我!我乃中原之主,爾等鮮卑蠻夷,竟敢擒我!”
士兵們把冉閔押到慕容恪麵前。慕容恪從馬背上下來,走到冉閔麵前,麵色平靜地說:“冉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石虎殘暴,你滅石氏,本是好事,可你卻頒布‘殺胡令’,屠戮無辜,連漢人商販都不放過,百姓早已對你失望。我燕軍南下,隻為安撫百姓,平定亂世,並非為了爭奪天下之名。你看看這平原上的百姓,他們是願意跟著你受苦,還是願意跟著我燕國過好日子?”
冉閔聞言,沉默了。他想起自己頒布“殺胡令”後,鄴城的街道上血流成河,想起自己為了爭奪皇位,殺了不少無辜之人,想起剛才衝鋒時,不少冉魏士兵眼裡的恐懼——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或許真的錯了。良久,他長歎一聲:“我一生征戰,自以為能救漢人於水火,卻沒想到,竟不如你一個鮮卑將領懂民心。罷了,今日被俘,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慕容恪卻並未殺他,而是讓人把他押往薊城,交給慕容儁處置。
戰後,有個將領問慕容恪:“太宰,冉閔勇猛無比,是我軍的大患,為何不殺他以絕後患?”
慕容恪笑著說:“殺了冉閔,容易,可殺了他之後呢?中原的漢人會覺得我燕軍殘暴,不願意歸順我們;其他反對我們的勢力,也會借著‘為冉閔報仇’的名義,起兵反抗我們。留著冉閔,既能顯示我燕軍的寬容,又能讓中原百姓知道,我們不是殘暴的胡人,而是能給他們帶來好日子的軍隊。民心向背,才是天下歸屬的關鍵,而非一人之生死。”
將領們聽了,都恍然大悟:“太宰高見!”
廉台之戰後,冉魏政權土崩瓦解,慕容恪率軍順利攻克鄴城,前燕正式遷都鄴城,成為當時北方最強大的政權之一。戰後,慕容恪“恩信治軍”的名聲傳遍中原,不少東晉和前秦的將領,都對他心生敬佩。就連偏安江南的東晉朝廷,也派使者前往鄴城,與前燕通好,希望能聯合前燕,共同對抗前秦。
話說廉台之戰後,前燕遷都鄴城,慕容儁在鄴城登基稱帝,改元元璽,史稱前燕景明帝。這慕容儁,雖有帝王之才,卻生性多疑,常因小事猜忌大臣。有一回,有個叫王溫的大臣,因與司空陽鶩有私怨,便彈劾陽鶩貪贓枉法,說陽鶩在任期間,收了百姓的錢財,還挪用了官府的糧食。慕容儁本就對陽鶩有些不滿——陽鶩是老臣,說話耿直,經常反駁慕容儁的意見,他當即下令將陽鶩下獄,準備處死。
陽鶩是跟著慕容皝打天下的老臣,為官清廉,百姓都稱他為“清官”。慕容恪聽說陽鶩被下獄,趕緊入宮勸諫。
彼時,慕容儁正在禦花園裡賞花,見慕容恪來了,便沒好氣地說:“太原王今日來,是為陽鶩求情的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慕容恪躬身行禮,恭敬地說:“陛下,臣正是為陽鶩而來。陽鶩跟隨先帝多年,忠心耿耿,臣曾多次走訪民間,百姓們都說,陽鶩在任期間,減免賦稅,懲治貪官,是個難得的好官。王溫彈劾陽鶩,恐是因私怨故意誣陷,還望陛下明察。”
慕容儁皺著眉頭:“若陽鶩無罪,為何王溫敢彈劾他?難道王溫就不怕朕治他的罪?”
慕容恪答道:“陛下,朝堂之上,難免有小人作祟。王溫與陽鶩素有私怨,去年陽鶩彈劾王溫貪贓枉法,王溫心裡記恨,如今趁機報複,也在情理之中。陛下若僅憑一麵之詞便處死陽鶩,恐會讓百官心寒——日後誰還敢直言進諫?誰還敢為陛下效力?臣願以太原王的爵位擔保,陽鶩絕無貪贓枉法之事。若陛下不信,可命人仔細查訪,若查實陽鶩有罪,臣願與他同罪。”
慕容儁見慕容恪言辭懇切,而且願意以爵位擔保,心裡也有些動搖。他想了想,說:“既然太原王都這麼說了,朕就給你一個麵子。朕命你全權負責調查此事,若查實陽鶩無罪,朕便放了他;若查實他有罪,你和他一起治罪。”
慕容恪領命後,當即派人去調查。他讓人先去陽鶩的家裡查看,發現陽鶩的家裡除了幾件舊家具,連件值錢的東西都沒有;又去陽鶩任職的地方,詢問百姓和官員,都說陽鶩清廉;最後,他找到了王溫彈劾陽鶩的“證據”——一張所謂的“受賄清單”,仔細一看,上麵的簽名都是假的。
慕容恪把調查結果呈給慕容儁,慕容儁這才知道自己錯怪了陽鶩,趕緊下令釋放陽鶩,還恢複了他的官職,同時將王溫貶為庶民。
陽鶩被釋放後,親自去慕容恪的府中道謝。他拉著慕容恪的手,哽咽著說:“太原王,若不是您,我這條老命就沒了!您的大恩大德,我陽鶩一輩子都忘不了!”
慕容恪笑著說:“陽大人不必客氣,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事。燕國的朝堂,需要像您這樣的清官,隻有百官齊心,燕國才能長治久安。”
此事過後,百官都歎:“若無太原王,我等不知要多受多少冤屈。”慕容恪在朝堂上的威望,也越來越高。
慕容儁在位七年,於東晉升平四年公元360年)病逝。臨終前,他召慕容恪和幾個大臣入宮,躺在床上,拉著慕容恪的手,淚如雨下:“太原王,朕的兒子慕容暐,今年才十一歲,年紀太小,不足以支撐大業。你是我燕室的棟梁,若你願意,可取代慕容暐,登基為帝。隻要能保住燕國的基業,朕死而無憾。”
慕容恪聞言,當即跪地叩首,額頭磕在地上,鮮血直流:“陛下,臣深受先帝厚恩,又受陛下信任,若有二心,必遭天打雷劈!臣願輔佐幼主,至死不渝,絕不讓前燕的基業毀於一旦!若臣有半句虛言,讓我死後不得入慕容氏的祖墳!”
慕容儁見他如此忠誠,感動得淚流滿麵,他顫巍巍地從枕頭下拿出傳國玉璽,遞給慕容恪:“太原王,朕把燕國和幼主都托付給你了。你一定要好好輔佐他,讓燕國越來越強大。”
慕容恪接過玉璽,鄭重地說:“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不久後,慕容儁病逝,太子慕容暐登基,年僅十一歲。慕容恪以太宰之職輔政,總理朝政。此時的前燕,內有幼主臨朝,外有前秦和東晉的威脅——前秦的苻堅,重用王猛,整頓吏治,國力日漸強盛;東晉的桓溫,手握兵權,一心想北伐中原,收複失地。局勢十分危急。
可慕容恪卻鎮定自若,他知道,要想保住燕國,必須先穩定內部,再防備外敵。他輔政期間,做了兩件影響深遠的事。
第一件事,是重用漢人官員。前燕是鮮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權,之前的官員大多是鮮卑人,漢人官員很少有機會參與朝政,這導致鮮卑人與漢人的矛盾越來越深。慕容恪輔政後,大力提拔漢人官員,比如申胤、悅綰等人。申胤學識淵博,慕容恪就讓他擔任太子太傅,教導慕容暐讀書;悅綰有治國之才,慕容恪就讓他擔任尚書左仆射,整頓吏治。
悅綰上任後,發現前燕的官員大多虛報戶口,逃避賦稅,導致國家的財政收入減少。他便向慕容恪建議,重新核查戶口,嚴懲虛報戶口的官員。慕容恪當即同意,還親自支持悅綰的工作。悅綰雷厲風行,短短三個月,就查出了二十多萬虛報的戶口,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百姓們見漢人官員也能為燕國辦實事,對前燕的認同感也越來越強,鮮卑人與漢人的矛盾,也緩解了不少。
第二件事,是平定遼東慕容仁的叛亂。慕容仁是慕容皝的弟弟,也就是慕容恪的叔父,他一直不滿慕容儁登基,見慕容暐年幼,便在遼東起兵反叛,還勾結匈奴人,想奪取皇位。
慕容恪得知後,親自率軍前往遼東平叛。他知道慕容仁在遼東經營多年,勢力不小,便采用“聲東擊西”之計——先是派人假裝從陸路進攻,吸引慕容仁的注意力,然後親自率領精銳騎兵,從海路出發,突襲慕容仁的大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慕容仁果然中計,把主力都派去防守陸路,大營裡隻剩下少量士兵。慕容恪率軍突襲,一舉攻破大營,慕容仁措手不及,被燕軍生擒。平定叛亂後,慕容恪並沒有殺慕容仁,而是把他押回鄴城,軟禁起來——他知道,殺了叔父,會讓慕容氏內部產生矛盾,軟禁既能懲罰慕容仁,又能保住慕容氏的顏麵。
此後,前燕的內部逐漸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國力也日漸強盛。東晉的桓溫見前燕強盛,不敢輕易北伐;前秦的苻堅,也暫時不敢對前燕動兵。
可常年的征戰和操勞,也拖垮了慕容恪的身體。東晉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慕容恪因積勞成疾,臥床不起。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召來慕容暐和幾個大臣,囑咐後事。
此時的慕容恪,已經瘦得不成樣子,臉色蒼白,說話都有些吃力。他拉著慕容暐的手,輕聲說:“陛下,臣不行了。臣死之後,可任命吳王慕容垂為大將軍,鎮守鄴城。慕容垂驍勇善戰,有勇有謀,當年廉台之戰,他輔佐臣擊敗冉閔,立下了大功。若能重用他,前燕必能長治久安。”
慕容暐是個孩子,見慕容恪病重,早已哭得說不出話,隻是一個勁地點頭。
慕容恪又看向大臣們,嚴肅地說:“諸位大人,前秦的苻堅,素有大誌,他重用王猛,整頓軍備,這些年一直在擴充勢力。臣觀其必為我燕之患,陛下和諸位大人日後務必多加防備,不可掉以輕心。還有,一定要善待百姓,減免賦稅,隻有民心歸向燕國,燕國才能長久。”
大臣們都含淚點頭:“太宰放心,我等定遵您的囑咐。”
說完這番話後,慕容恪便閉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二歲。
慕容暐和百官得知慕容恪病逝的消息,無不痛哭流涕。鄴城的百姓們,聽說太原王去世了,紛紛自發地來到街上,為他哀悼——有的百姓燒紙錢,有的百姓哭著喊“太原王”,還有的百姓為他立了牌位,日日供奉。
慕容恪死後,前燕的局勢逐漸惡化。慕容暐並沒有重用慕容垂,反而因為慕容垂功高蓋主,猜忌他,還聽信奸臣的讒言,想殺了慕容垂。慕容垂無奈,隻好帶著家人投奔前秦。
前秦的苻堅見慕容垂來投,大喜過望,當即任命慕容垂為將軍,還派王猛率軍南下,攻打前燕。公元370年,前秦軍攻克鄴城,前燕滅亡。
多年後,北魏史學家崔鴻在《十六國春秋》中評價慕容恪:“太原王一生,以恩信治軍,以智勇破敵,以忠誠輔政。若天假之年,前燕未必會亡,天下大勢,亦未可知。”而《晉書》中那句“慕容恪為將,不事威嚴,專用恩信,撫士卒如子弟,故能得其死力”,更是成為後世將帥的典範。
列位,慕容恪的一生,短暫卻輝煌。他少年露鋒芒,中年建奇功,輔政安社稷,一生憑“恩”“智”“忠”三字,在十六國的亂世裡,為前燕殺出一片天地。他或許不是最勇猛的將領,也不是最有謀略的政治家,可他卻是那個黑暗時代裡,難得的“仁將”——他懂得民心的重要,懂得善待士卒,懂得忠誠的意義。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