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白袍將軍陳慶之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中國野史大甩賣 > 第45章 白袍將軍陳慶之

第45章 白袍將軍陳慶之(1 / 2)

白袍映雪破雲巔,七千銳旅掃幽燕。

三十二城皆俯首,洛陽城外凱歌傳。

不恃弓馬憑仁勇,善撫軍士固軍堅。

梁室名將垂青史,千載猶思陳慶之。

列位,這一章咱們要講的這位人物,堪稱南朝軍事史上的“異數”——他沒有百步穿楊的箭術,也沒有策馬奔騰的騎技,《梁書》裡說他是“射不穿劄,馬非所便”,可就是這樣一位看似“不擅武事”的將領,卻能率領七千白袍健兒,在北魏腹地殺得七進七出,他便是梁武帝麾下的“永興縣侯”,陳慶之。

咱們說的南朝梁,始於公元502年,開國皇帝蕭衍——也就是梁武帝,早年可是個實打實的“英主”。他本是南齊的貴族子弟,精通經史,又懂兵法,南齊末年朝政混亂,蕭寶卷南齊東昏侯)暴虐嗜殺,蕭衍趁機起兵,一路從襄陽打到建康今南京),推翻南齊建立梁朝。登基初期,蕭衍勤於政事,每天天不亮就上朝,到了深夜還在批閱奏章;他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甚至親自到田間視察莊稼;文化上更不用說,梁朝的詩文、書法、繪畫都達到了南朝的頂峰,史稱“天監之治”。可到了晚年,蕭衍逐漸沉迷佛教,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要大臣花上億錢把他“贖”回來,朝政慢慢鬆弛,軍備也日漸廢弛。

而北方的北魏,情況更複雜。北魏本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權,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讓鮮卑貴族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一度讓北魏成為北方霸主。可到了公元523年,一場“六鎮起義”徹底摧毀了北魏的根基。所謂“六鎮”,是北魏為了防禦柔然,在北方邊境設立的六個軍鎮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等)。早年的六鎮將士地位尊崇,可孝文帝漢化後,朝廷重心南移,六鎮將士逐漸被邊緣化,待遇越來越差,最終忍無可忍,爆發起義。起義雖被鎮壓,卻讓北魏陷入“軍閥割據”的亂局——契胡首領爾朱榮趁機崛起,他率領精銳騎兵鎮壓起義,收編了葛榮、鮮於修禮等起義軍殘部,手握數十萬重兵,掌控了北魏朝政,連皇帝都成了他的傀儡。

一邊是南方梁朝“外強中乾”,一邊是北方北魏“內亂不止”,正是這樣一個“南北失衡、烽煙四起”的時代,給了陳慶之嶄露頭角的機會。

陳慶之生於公元484年,這時候還是南齊永明二年。關於他的出身,史料裡沒太多記載,隻知道他不是世家大族——南朝講究“門閥製度”,像王、謝、袁、蕭這樣的大家族,子弟一出生就有官做,可陳慶之早年隻能靠“依附權貴”謀生。他十幾歲時就投靠了當時還是南齊雍州刺史的蕭衍,做了蕭衍身邊的“主書”——也就是負責整理文書、傳遞消息的小官。

彆看這官小,陳慶之卻做得極為用心。蕭衍喜歡下棋,而且下起棋來不分晝夜,常常一局棋從清晨下到深夜,身邊的侍從要麼困得打盹,要麼心不在焉,唯有陳慶之,不管蕭衍下到多晚,始終端坐在旁,隨時準備記錄棋局、傳遞棋子,而且從不出錯。蕭衍後來回憶起這段日子,曾對大臣說:“慶之在吾左右,凡十有餘載,每見吾棋,未嘗有倦色,其謹厚如此。”

除了陪棋,陳慶之還常幫蕭衍處理一些“棘手小事”。比如南齊末年,蕭衍要拉攏雍州的地方豪強,可這些豪強各有心思,有的怕蕭衍奪權,有的想趁機要價。有一次,一個叫韋睿的豪強後來也是梁朝名將)遲遲不肯表態,蕭衍派了幾個使者去,都被韋睿以“病中”為由擋了回來。陳慶之主動請纓,他沒直接去找韋睿,而是先去了韋睿的家鄉,了解到韋睿最看重的是家鄉百姓的賦稅問題,於是回來後給蕭衍提建議:“韋公非不願歸,恐我軍入境後,擾其鄉鄰。若陛下能承諾‘凡雍州豪強屬地,三年免征賦稅’,韋公必來投。”蕭衍采納了這個建議,韋睿果然很快就率領部眾歸附。這件事讓蕭衍意識到,陳慶之不僅“謹厚”,更有“識人之明”和“處事之智”。

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建立梁朝,陳慶之因“早年追隨之功”,被授予“奉朝請”一職。這是個從七品的閒職,主要負責參加朝會、侍從皇帝,沒有實際權力。很多人覺得陳慶之會就此“混日子”,可他卻把這個“閒職”當成了“學習機會”——每次朝會,他都認真記錄大臣們討論的軍政大事,尤其是關於北方戰事的議論;退朝後,他就躲在書房裡研讀《孫子兵法》《吳子》等兵書,還常常畫地圖,模擬南北邊境的戰事。有人嘲笑他:“慶之不過一奉朝請,操的哪門子將帥心?”陳慶之卻不辯解,隻說:“天下未定,我輩當為社稷分憂,豈能因職小而懈怠?”直到公元525年,陳慶之已經四十一歲,才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領兵機會”。

這一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因不滿爾朱榮專權,舉州降梁。梁武帝想派自己的兒子——豫章王蕭綜去徐州接管封地,可徐州地處南北交界,是軍事重鎮,北魏肯定會派兵來奪,必須派一個可靠的人率軍護送。滿朝文武,要麼是出身門閥、不懂軍事的紈絝子弟,要麼是年老體衰、不願遠行的老將,蕭衍想來想去,突然想起了那個“謹厚多智”的陳慶之,於是下旨:任命陳慶之為“武威將軍”,率領兩千士兵,護送蕭綜前往徐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慶之接到任命後,沒有絲毫猶豫,立刻開始準備。他知道自己“射不穿劄,馬非所便”,沒法靠“勇武”服眾,所以第一步就是“收攏人心”——他親自到軍營挑選士兵,不看身材高矮,隻看“眼神”,凡是眼神堅定、無怯意的,不管是老兵還是新兵,都納入麾下;挑選完後,他又親自給士兵們分發鎧甲、兵器,還特意讓人把糧食煮成熱粥,給士兵們端到麵前。

大軍出發前,蕭衍特意召見陳慶之,問他:“若遇北魏軍,卿當如何應對?”陳慶之回答:“臣以為,北魏軍雖眾,然遠道而來,必疲;我軍雖少,然上下一心,必銳。若遇敵,臣當先查其虛實,再尋其弱點,以銳擊疲,必能取勝。”蕭衍聽後,滿意地點了點頭。

護送大軍一路北上,還算順利,很快就抵達了徐州治所彭城今江蘇徐州)。可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蕭綜突然得知了一個“驚天秘密”:他不是蕭衍的親生兒子,而是南齊廢帝蕭寶卷的遺腹子!當年蕭衍推翻南齊時,蕭寶卷的妃子吳氏懷著孕,被蕭衍納入後宮,後來生下了蕭綜。這個秘密讓蕭綜陷入了“混亂”,他覺得自己是“南齊遺臣”,不該為梁朝效力,於是暗中派人與北魏聯係,準備叛梁降魏。

陳慶之很快就察覺到了蕭綜的異常——蕭綜不僅每天閉門不出,還常常在夜裡哭泣,而且對軍中事務不管不問。陳慶之多次去見蕭綜,想詢問情況,可蕭綜要麼避而不見,要麼含糊其辭。陳慶之心裡隱隱不安,他一麵加強彭城的防禦,一麵派人快馬加鞭向蕭衍彙報:“豫章王神色有異,恐有變故,請陛下速作決斷。”

可還沒等蕭衍的回信到,北魏的大軍就到了——北魏派了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領兩萬大軍,兵臨彭城城下。更糟的是,蕭綜在當天夜裡,偷偷打開彭城北門,投降了北魏!

蕭綜叛逃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梁軍軍營,士兵們頓時慌了神——主帥叛逃,敵軍壓境,這仗還怎麼打?很多士兵收拾行李,準備逃跑,幾個副將也跑來對陳慶之說:“將軍,豫章王已降魏,我軍軍心已散,不如趁夜撤退,還能保住性命!”

陳慶之站在軍營的高台上,看著混亂的士兵,心裡卻異常平靜。他知道,此時一旦撤退,必然會被北魏軍追殺,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他拔出佩劍,大聲喊道:“將士們!豫章王叛逃,固然可,但我等是梁朝的士兵,不是豫章王的私兵!彭城雖危,但城牆堅固,隻要我等同心協力,必能守住!若有人敢擅自逃跑,以軍法論處!”

就這樣,陳慶之很快穩定了軍心。隨後,他開始布置防禦:他把兩千士兵分成四隊,每隊五百人,分彆駐守彭城的東、南、西三門北門已被蕭綜打開,派一隊士兵堵住);又挑選一百名精銳,組成“斥候隊”,在城外偵查北魏軍的動向;同時,他讓人把彭城城內的糧食集中起來,統一分配,確保每個士兵都能吃飽。

第二天一早,北魏軍開始攻城。元延明親自指揮士兵架設雲梯,攻打東門。梁軍士兵在陳慶之的指揮下,奮力抵抗——他們用滾石砸向攀爬雲梯的北魏士兵,用熱油澆下去,還用弓箭射殺城下的敵軍。北魏軍攻了整整一天,死傷慘重,卻沒能攻破城門。

傍晚時分,元延明見攻城不下,便下令撤軍。陳慶之知道,北魏軍隻是暫時撤退,明天肯定還會再來,而且會更猛烈。他召集副將們開會,說:“北魏軍雖退,但兵力是我軍的十倍,長期堅守,必難支撐。不如趁今夜北魏軍疲憊,我們主動出擊,挫其銳氣。”

副將們都很驚訝:“將軍,我軍隻有兩千人,主動出擊,會不會太冒險?”陳慶之說:“北魏軍以為我軍軍心已散,必無防備,這正是我軍的機會。”

當天夜裡,陳慶之挑選了五百名精銳士兵,每人攜帶一把短刀和一支火把,悄悄打開彭城西門,繞到北魏軍的營寨後方。他讓士兵們把火把綁在箭上,射向北魏軍的糧草營——糧草營頓時燃起大火,濃煙滾滾。北魏軍以為是梁軍主力來攻,頓時大亂,士兵們互相踩踏,死傷無數。陳慶之率領五百士兵,趁亂斬殺北魏軍的哨兵和巡邏隊,然後迅速撤回彭城。

這一戰,雖然沒消滅太多北魏軍,卻極大地挫傷了北魏軍的士氣。元延明見梁軍還有戰鬥力,又擔心梁軍的援軍到來,便在第二天一早,率領北魏軍撤退了。

彭城之圍解除後,陳慶之率領殘部,護送著彭城城內的梁朝官員和百姓,安全返回了建康。回到建康後,蕭衍不僅沒有責怪陳慶之畢竟蕭綜叛逃是意外),反而對他大加讚賞:“慶之臨危不亂,能以兩千士兵守住彭城,還擊退北魏軍,實屬不易。”於是,蕭衍提拔陳慶之為“宣猛將軍”,讓他負責鎮守梁朝東部的重鎮——譙郡今安徽亳州)。

這一次領兵,讓陳慶之在梁朝軍隊中“嶄露頭角”,也讓他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而真正讓他“一戰成名”的,是兩年後的“渦陽之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公元527年,北魏派遣宗室元昭率領五萬大軍,進攻梁朝的渦陽今安徽蒙城)。渦陽是梁朝北部的門戶,一旦失守,北魏軍就能長驅直入,威脅建康。梁武帝立刻任命曹仲宗為都督,率領兩萬大軍救援渦陽,同時任命陳慶之為“假節”代表皇帝行使權力),輔佐曹仲宗。

曹仲宗是梁朝的老將,出身門閥,看不起“文吏出身”的陳慶之,所以行軍途中,根本不與陳慶之商議軍事。陳慶之也不介意,隻是默默觀察軍情,收集北魏軍的情報。

大軍抵達渦陽城外後,曹仲宗見北魏軍兵力雄厚,又修築了堅固的營壘,便想暫緩進攻,等待後續援軍。他對將領們說:“北魏軍五萬,我軍兩萬,兵力懸殊,若強行進攻,必敗無疑。不如堅守營寨,等陛下派來援軍,再合力進攻。”

將領們大多表示同意,隻有陳慶之站出來反對:“將軍此言差矣!渦陽若被北魏軍長期圍困,城內守軍必疲,一旦城破,我軍退路就會被切斷。況且北魏軍遠道而來,糧草補給困難,我軍若趁其立足未穩,主動出擊,必能取勝。若等援軍到來,北魏軍早已站穩腳跟,到時候再想進攻,就難了!”

曹仲宗臉色一沉:“慶之,你不過一假節,竟敢乾涉軍務?”陳慶之毫不退讓,他拔出腰間的“節杖”假節的象征),說:“我持節而來,代表陛下,若將軍不聽勸諫,延誤戰機,我有權以軍法論處!”

曹仲宗沒想到陳慶之如此強硬,一時語塞。其他將領見陳慶之有“節杖”在手,也不敢再附和曹仲宗。陳慶之見狀,繼續說道:“我願率領麾下兩千士兵,為大軍先鋒,進攻北魏軍的營壘。若我戰敗,將軍再撤軍不遲;若我取勝,將軍便率大軍跟進,一舉擊潰北魏軍。”

曹仲宗無奈,隻好同意了陳慶之的請求。

陳慶之立刻開始準備進攻。他通過情報得知,元昭的五萬大軍分成了五個營壘,每個營壘之間相距約三裡,相互支援不便,而且元昭的主營在中間,糧草營在主營後方。於是,陳慶之製定了“先燒糧草,再破主營”的戰術。

當天夜裡,陳慶之挑選了兩千精銳士兵,悄悄向北魏軍的糧草營進發。為了不被北魏軍發現,他讓士兵們脫掉鎧甲,穿著輕便的布衣,沿著渦河的河岸行軍——這樣既能避開北魏軍的巡邏隊,又能借助河水的聲音掩蓋腳步聲。

淩晨時分,陳慶之的軍隊抵達了北魏軍的糧草營外。他見糧草營的哨兵正在打盹,便下令:“點火!”士兵們立刻點燃火把,扔向糧草營的帳篷和糧草堆。糧草營頓時燃起大火,濃煙滾滾,照亮了夜空。

哨兵被驚醒,大喊:“著火了!有敵襲!”可沒等他們反應過來,陳慶之的士兵已經衝進了糧草營,手起刀落,斬殺了不少北魏軍士兵。糧草營的混亂很快傳到了元昭的主營,元昭以為是梁軍主力來攻,急忙下令:“各營立刻出兵,支援糧草營!”

可就在北魏軍各營士兵匆忙集合,準備出發時,陳慶之已經率領士兵撤出了糧草營,繞到了元昭的主營後方。他見北魏軍主營的士兵大多去支援糧草營,營內空虛,便下令:“進攻主營!”

兩千士兵如猛虎下山,衝進了元昭的主營。元昭正在帳內指揮,聽到外麵的喊殺聲,頓時慌了神,他急忙拿起武器,想組織抵抗,可營內士兵太少,根本擋不住梁軍的進攻。陳慶之親自率軍衝進中軍帳,元昭見勢不妙,帶著幾個親信,從營後逃跑了。

北魏軍的其他四個營壘,得知主營被破、元昭逃跑,頓時軍心大亂,士兵們紛紛潰逃。曹仲宗見陳慶之取勝,立刻率領大軍跟進,追殺北魏潰兵。這一戰,梁軍斬殺北魏軍一萬餘人,俘虜兩萬餘人,繳獲了大量的糧草、兵器和馬匹,成功解除了渦陽之圍。

渦陽之戰後,陳慶之的威名在梁朝徹底傳開,連梁武帝都忍不住稱讚:“慶之雖無弓馬之能,卻有將帥之才,真乃我朝之幸!”隨後,梁武帝任命陳慶之為“東宮直閣”,負責太子的安全保衛工作——這既是信任,也是對他的進一步培養。

而真正讓陳慶之“名震天下”,成為千古傳奇的,是公元529年的“白袍北伐”。

這一年,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顥,因不滿爾朱榮專權,被爾朱榮追殺,逃到了梁朝。元顥見到梁武帝後,痛哭流涕,請求梁武帝出兵幫助他返回北魏,奪回皇位,並承諾:若能成功,便以北魏一半的土地作為回報。

梁武帝早就想趁機向北拓展疆域,削弱北魏,所以聽完元顥的請求後,立刻答應了。但梁武帝也有顧慮——北魏雖然內亂,但爾朱榮的兵力仍很強,若派大軍北伐,風險太大。於是,梁武帝決定“小規模出兵”,派陳慶之率領七千士兵,護送元顥北歸。

這個決定,在當時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七千士兵,要護送一個“流亡宗室”,穿越北魏腹地,抵達洛陽,這無異於“羊入虎口”。很多大臣都勸梁武帝:“七千士兵太少,恐難成事,不如多派些兵力。”梁武帝卻搖了搖頭:“慶之善以少勝多,渦陽之戰便是證明。若派大軍,反而會引起爾朱榮的警惕,七千士兵,看似少,實則靈活,更易成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慶之接到任命後,沒有絲毫猶豫。他知道,這一戰不僅關係到元顥的命運,更關係到梁朝的尊嚴。出發前,陳慶之做了一個特彆的決定——讓所有士兵都穿上白色的鎧甲,戴上白色的頭盔。就這樣,一支七千人的“白袍軍”,在陳慶之的率領下,護送著元顥,從建康出發,踏上了北伐之路。

北伐軍首先北上,渡過淮河,抵達了北魏的銍城今安徽宿州)。銍城是北魏的邊境重鎮,守軍有兩萬餘人,由北魏將領丘大千率領。丘大千早就聽說過陳慶之的威名,所以不敢大意,在銍城外修築了三道防禦工事,企圖阻擋白袍軍。

陳慶之率領白袍軍抵達銍城外後,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先派人勘察地形。他發現銍城的西北角城牆相對低矮,而且防禦工事比較薄弱,於是決定從西北角發起進攻。

進攻前,陳慶之召集所有士兵,說:“將士們!我們遠離家鄉,深入敵境,後退便是死路一條。唯有攻破此城,才能獲得生路,才能為梁朝建功立業。今日一戰,我與諸位同生共死!”士兵們齊聲呐喊:“願隨將軍死戰!”

隨後,陳慶之親自擂鼓助威,白袍軍士兵手持雲梯,向銍城的西北角發起猛攻。北魏守軍拚命抵抗,滾石、熱油不斷從城牆上落下,白袍軍士兵傷亡不少。但白袍軍士兵個個奮勇,前仆後繼,有的士兵被滾石砸中,爬起來繼續衝鋒;有的士兵被熱油燙傷,依然死死抓住雲梯不放。


最新小说: 藍星劍皇 大唐:上任京州尹,皇帝求我貪贓枉法? 穿到大秦當神醫,建立千年世家 山花寂寥 在生存遊戲裡總被誤認為是NPC 重生妲己:開局斬了封神榜 青藍染:八零小日 球神從被動技能開始 假嫡女重生想搶婚?再嫁你也得下跪 讀檔重來,四歲奶團被全皇朝團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