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烽煙遍九州,英雄乘勢起荒丘。
平戎曾斷突厥臂,破麗終銷故國愁。
謀定常隨青史筆,功成不戀紫宸侯。
淩煙閣上丹青在,千載猶傳李積謀。
各位,這一章咱們要講的,是隋末唐初一位足以與韓信、白起比肩的名將——英國公李積。此人一生跨越兩朝,從隋末的亂世煙塵中崛起,輔佐唐太宗、唐高宗兩代君主,親手終結了東突厥與高句麗兩大強敵,為大唐的統一與擴張立下不世之功。
要講李積,得先從他所處的時代說起。他生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原名徐世積,出身於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的一個地主家庭。當時的隋朝,已埋下亂世的種子——隋煬帝楊廣繼位後,好大喜功,三征高麗、開鑿大運河、修築洛陽城,數百萬民力被征調,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到了隋大業七年611年),王薄在長白山揭竿而起,喊出“無向遼東浪死歌”,天下百姓紛紛響應,竇建德、李密、杜伏威等義軍首領各自割據一方,隋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這一年,李積剛滿十七歲。他對父親徐蓋說:“如今天下大亂,百姓困苦,我們家有良田千頃,卻不能救濟鄰裡,就算守著財富,又有什麼用?不如投奔義軍,拯救蒼生。”這番話,既見少年人的俠義,更顯超越年齡的格局。隨後,他與父親一同投奔了瓦崗軍首領翟讓。
瓦崗軍本是一支由農民組成的義軍,初期隻知劫掠官府,並無遠大誌向。李積加入後,立刻為翟讓獻上一計:“如今煬帝在江都,洛陽空虛,我們若率軍襲取滎陽、梁郡,奪取運河上的糧草,既能壯大實力,又能救濟百姓,何愁無人歸附?”翟讓采納了他的建議,果然連下數城,瓦崗軍的勢力迅速從山東擴展到河南,兵力從數千人增長到十餘萬。
不久後,李密因參與楊玄感之亂,投奔瓦崗軍。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後,封李積為東海郡公,命他鎮守黎陽倉。黎陽倉是隋朝最大的糧倉之一,儲存的糧食足以供應數十萬大軍。李積到任後,下令開倉放糧,任由百姓自取。一時間,方圓數百裡的百姓紛紛投奔瓦崗軍,李積的威望也在軍中迅速樹立。
然而,瓦崗軍的興盛並未持續太久。李密雖有才華,卻心胸狹隘,後來因猜忌翟讓,設計將其殺害。李積當時也在場,雖僥幸逃脫,卻被亂兵砍傷手臂。經此一事,瓦崗軍內部人心離散,戰鬥力大減。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領瓦崗軍與王世充在洛陽交戰,結果大敗,被迫投奔唐朝。
此時的李積,手握黎陽倉及周圍數州的土地、人口,實力雄厚。有人勸他:“如今李密已降唐,您不如據守此地,自立為王。”李積卻搖頭道:“我本是為李密效力,如今他歸唐,我若將土地人口獻給朝廷,便是借他的功勞求賞,這不是忠臣所為;但若據為己有,又成了割據一方的亂臣。不如將所有土地、人口、糧草的賬目封存,派人送給李密,讓他親自獻給唐朝,這樣才是君臣之道。”
李淵得知此事後,對李積的忠誠與格局讚歎不已,說:“徐世積感德推功,實乃純臣!”當即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賜姓李氏,改名李世積貞觀年間,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又改名李積)。從此,李積正式成為唐朝的將領,開始了他為大唐開疆拓土的征程。
武德年間,唐朝雖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統一。竇建德割據河北,王世充占據洛陽,劉黑闥等人仍在反抗。李積先後跟隨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竇建德,每戰必為先鋒。在洛陽之戰中,王世充堅守城池,唐軍久攻不下,士兵疲憊不堪。李世民召集眾將商議,多數人主張撤軍休整,唯有李積進言:“王世充糧草已儘,城內百姓饑困,此時撤軍,必讓他獲得喘息之機;若再堅持十日,城內必亂。我願率軍繞道邙山,截斷他的糧道,讓他首尾不能相顧。”
李世民采納了李積的建議,命他率領五千精兵,夜襲王世充的糧道。李積率軍潛行三日,在邙山腳下設伏,一舉擊潰了王世充的運糧隊,繳獲糧草數萬石。王世充得知糧道被斷,果然軍心大亂,沒過幾日便開城投降。戰後,李世民對李積說:“此次破洛陽,你的功勞最大——若不是你截斷糧道,我們不知還要耗費多少兵力。”
這時,竇建德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救援王世充,在虎牢關與唐軍對峙。李積向李世民建議:“竇建德大軍遠道而來,銳氣正盛,不宜正麵交鋒。我們可堅守虎牢關,拖延時日,待他糧草耗儘、銳氣衰減,再出兵突襲,必能大勝。”李世民依計而行,堅守二十餘日,待竇建德軍心渙散時,李積率領精銳騎兵從側翼突襲,竇建德大軍頓時潰敗,竇建德本人也被俘虜。
經此兩戰,唐朝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而李積“多謀善斷、用兵穩健”的軍事風格,也在此時正式形成。他從不打無準備之仗,每一次作戰前,都會詳細偵查敵軍的兵力、糧草、地形,製定周密的計劃;作戰中,他從不貪功冒進,總能根據戰場形勢調整戰術;戰後,他又善待俘虜,安撫百姓,因此不僅能贏得戰爭,更能贏得民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唐朝進入了“貞觀之治”的盛世。但此時的唐朝,仍麵臨著來自北方的威脅——東突厥。東突厥是當時漠北最強大的遊牧民族,頡利可汗繼位後,多次率領騎兵南下入侵,甚至在貞觀元年冬天,趁唐朝國力未穩,率軍逼近長安,唐太宗被迫在渭水橋上與頡利可汗簽訂“渭水之盟”,才暫時化解了危機。
貞觀三年629年),唐朝國力已逐漸恢複,唐太宗決定反擊東突厥。他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李積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率領十萬大軍,兵分六路,北上征討東突厥。臨行前,唐太宗對二人說:“突厥多次入侵,踐踏我邊疆,殘害我百姓,此次出征,務必一舉將其平定,讓北方邊境永享安寧。”
李積接到命令後,並沒有立刻率軍北上,而是先派人深入漠北,偵查東突厥的動向。他得知頡利可汗因內部矛盾,已將主力撤至漠南的白道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且糧草不足,軍心不穩。於是,他向李靖建議:“頡利可汗雖撤至漠南,但仍有精銳騎兵數萬,若我們正麵進攻,他必逃往漠北,屆時再追便難了。不如由您率領精騎夜襲定襄,吸引頡利的注意力,我則率軍在白道川設伏,堵住他的退路,這樣便能將其全殲。”
李靖采納了李積的計策,於貞觀四年630年)正月,親率三千精騎,從馬邑出發,夜襲定襄。頡利可汗猝不及防,以為唐軍主力已到,倉皇率領殘部向北逃竄,直奔白道川。而李積早已率領大軍在白道川設下埋伏,待頡利的軍隊進入包圍圈後,李積一聲令下,唐軍從四麵殺出,東突厥軍隊頓時大亂。
頡利可汗見勢不妙,想率領親信突圍,卻被李積親自率軍攔住。李積在陣前對頡利說:“大唐天子仁厚,若你束手就擒,可保你性命;若你頑抗到底,今日便是你的死期。”頡利見大勢已去,隻得下馬投降。此役,唐軍共俘虜東突厥部眾十餘萬,繳獲牛羊數十萬頭,東突厥汗國從此滅亡。
戰後,李靖與李積率軍返回長安,唐太宗親自到城外迎接,對二人說:“昔年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征討匈奴,花費數十年時間,才勉強將匈奴擊退;如今你們二人僅用數月時間,便平定了東突厥,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隨後,唐太宗封李積為英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
而李積在平定東突厥後,並未居功自傲。他將繳獲的牛羊全部分給士兵,將俘虜的東突厥部眾妥善安置,讓他們在漠南定居,從事農業生產。許多東突厥貴族感激李積的善待,紛紛請求歸附唐朝,唐朝的北方邊境從此迎來了數十年的和平。
貞觀年間,李積不僅在軍事上屢立戰功,在政治上也頗有建樹。他曆任兵部尚書、司空等職,始終保持著低調謹慎的態度。唐太宗曾多次對大臣說:“李積為人正直,做事謹慎,從不結黨營私,是我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為了紀念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命人在淩煙閣繪製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李積位列其中。當時,唐太宗已經年邁,開始考慮皇位繼承的問題。他擔心太子李治年幼,難以駕馭朝中大臣,便特意將李積貶為疊州都督。臨行前,唐太宗對李治說:“李積是個忠臣,但你對他沒有恩惠,我現在將他貶官,若他立刻啟程,等我死後,你再將他召回,任命為宰相,他必會對你感恩戴德,儘心輔佐你;若他猶豫不前,你便將他處死。”
李積接到貶官的詔書後,沒有絲毫猶豫,當天便收拾行裝,前往疊州赴任。唐太宗得知後,欣慰地說:“李積果然是個識大體的人,我可以放心了。”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按照唐太宗的遺願,將李積召回長安,任命為尚書左仆射,封為司空。
此時的李積,已年近六十,但他仍未停下為大唐效力的腳步。當時,高句麗仍割據朝鮮半島,多次拒絕唐朝的招安,甚至聯合百濟進攻新羅。唐高宗決定征討高句麗,卻因朝中大臣意見不一,遲遲未能下定決心。李積得知後,主動向唐高宗請纓:“高句麗自隋朝以來,便反複無常,若不將其平定,必為後患。臣雖年邁,但仍願率軍出征,為大唐掃清這一障礙。”
唐高宗見李積主動請纓,十分感動,任命他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六萬大軍,東征高句麗。此時的李積,已年過七十,但他仍親自率軍出征,每日行軍百裡,從不叫苦。在軍中,他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的飯沒做好,他絕不先吃;士兵受傷,他親自為其包紮;士兵生病,他派人送去藥品。因此,唐軍士兵都願意為他效死,士氣極為高漲。
李積率軍抵達高句麗後,先派人偵查高句麗的城池分布與兵力部署。他發現,高句麗的重鎮新城今遼寧撫順)地勢險要,兵力雄厚,是阻擋唐軍南下的關鍵。於是,他決定先攻新城。但新城守軍堅守不出,唐軍久攻不下。李積便想出一計:他派人在新城周圍修築營壘,假裝要長期圍困,暗中卻率領精銳騎兵,繞道新城後方,突襲高句麗的糧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高句麗新城守將見糧道被斷,果然恐慌不已,連忙派人向平壤求援。李積早已料到高句麗會派兵救援,便在援兵的必經之路設下埋伏,一舉擊潰了高句麗的援軍。新城守軍見援兵被殲,糧草耗儘,隻得開城投降。
攻克新城後,李積率領唐軍繼續南下,先後攻克了遼東、白岩等十餘座城池,直逼高句麗的都城平壤。此時,高句麗的國王高藏見唐軍勢不可擋,隻得派人向唐朝投降。但李積深知高句麗反複無常,若不徹底將其平定,日後必再生叛亂。於是,他對部下說:“高句麗今日投降,明日可能再反,不如趁此時機,攻克平壤,徹底終結高句麗。”
隨後,李積率領唐軍對平壤發起猛攻。平壤守軍雖頑強抵抗,但在唐軍的猛烈攻勢下,最終還是潰敗。總章元年668年)九月,李積率軍攻克平壤,俘虜了高句麗國王高藏及文武大臣,高句麗汗國從此滅亡。
消息傳回長安,唐高宗親自到城門迎接李積,對他說:“您年過七十,仍能率軍平定高句麗,為大唐開拓疆土,此功足以光耀千古!”隨後,唐高宗封李積為太子太師,賞賜他良田千頃、奴婢三百人。
總章二年669年),李積因病在長安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得知後,悲痛不已,下令停朝七日,追贈李積為太尉、揚州大都督,陪葬昭陵。在安葬李積時,唐高宗親自到城外送葬,望著李積的靈柩,忍不住落淚道:“從此,大唐再無這樣的名將了。”
李積的一生,曆經隋末亂世、唐初統一、貞觀盛世、高宗拓土四個階段,他的每一次征戰,都與大唐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平定東突厥,讓唐朝消除了北方的威脅;他滅亡高句麗,讓唐朝的疆域擴展到朝鮮半島;他的“多謀善斷、用兵穩健、善撫士卒”,不僅為他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更贏得了後世的敬仰。
唐太宗曾說:“李靖、李積二人,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這句話,既是對李積軍事才能的最高評價,也是對他一生功業的最好總結。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